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以下是一些一年级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做课本29页第2、4、题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教材第30、31题实践活动“估一估”。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生活里进行估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1、出示一摞本子:告诉学生,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3、告诉学生:第2摞的本数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几本吗?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一估”。 2、估计书的本数。 (1)谈话:老师想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校图书室的图书,你们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小结:可以先数出一排书的本数,再估计出一个书架上书的本数。再估出图书馆里的书的本数。 (4)学生分组到图书室进行估计。 (5)汇报估计情况 3、出示树叶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估计图里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1)学生组织讨论。 (2)交流:可以先数出一个框里的树叶数,再估计整幅图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3)学生独立数数、估计。 4、出示树叶第二幅图。 (1)要估计这幅图里的树叶的片数,你准备怎么估计? (2)小组讨论怎样来估计。 (3)学生估计树叶。 (4)交流估计的方法。 5、出示树叶的第三幅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怎样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估计结果。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方法。 6、教学第3题。 (2)老师出示一桶水,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一桶水大约有几千克?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按课本上内容依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估计的问题、结果和方法。 1、估计一下,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2、再语文书上任意找一页,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能估计出其他一些物体的个数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4页—p85页“可能性”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多媒体课件。 摸球盒、转盘。 一、谈话引入课题。 数学故事:《生死签》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请问,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么?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板书:可能(不一定)一定不可能 【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介绍学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两种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猜想】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出示课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填在书上。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实践探索。 (1)【操作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组长负责)。 (2)【验证】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深化认识】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延伸:如果要一定摸到黑球,该怎么办? 如果要黑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怎么办? 四、实际应用。 1、试一试(1)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课本85页练一练) 2、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分别摸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出示课件】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冬天会下雪),内陆地区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学生回答),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x气候,冬天不太冷,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说一说活动。 【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1.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2.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进一步体验“归一”和“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提升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小组交流,整理归纳 师:同学们,第6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请各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情预设】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整理情况和方法。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吧! 教学提示: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板书各部分主要内容(或出示课件),同时对学生用结构图、表格等方式进行整理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好。看一看知识网络图,就能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给整理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整理,交流汇报,明确本单元知识脉络,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1.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75页第1题,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情预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时乘的顺序。 师: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学情预设】 有学生会说出忘记加上进位数;也有学生会说有0时不知道怎样对齐。 2.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解决教材第75页的第2题。大家先独立完成第(1)题。 【学情预设】 学生能很快用口算完成。 师:第(2)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情预设】 列式为136×6,可以用笔算来解决,这样不容易出错。 师:从第(3)题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 学生可以提炼出有效信息。 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学情预设】 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预设1:可以用笔算解决,列式为65×7,算出结果后再与400比较。 预设2:可以用估算解决,65×7的结果肯定比400大,所以能走到。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把握课堂节奏,以点名口答的形式练习用乘法解决单位转化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5题。 指导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尝试找出规律并进行验证,最后完成表格。 教学提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时候很难找出数据之间蕴含的规律,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从学过的运算着手去尝试。 3.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6题。 先请学生提取信息,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解作答。注意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学生如何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对复习内容进行运用。以学生独立完成和表达为主,加深对笔算和解决问题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课时练习。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经验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探索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和算理,有效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由于平时过于偏重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适当布置一些专项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认识年、月、日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各年份的年历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1分=()秒 1时=()秒240分=()时 1分25秒=()秒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3、记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c、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东、南、西、北卡片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九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小黑板、幻灯。 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面大镜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最好是长方形镜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观察活动一: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 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影子,上下活动头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经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巩固练习: 1、游戏形式完成练习十五第四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的完整图象是什么?镜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关系? 2、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3、你觉得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分米50分米=()米 6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80毫米=()厘米 1、导入新课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小明身高130();高速公路长50();铅笔尖长4()。 2、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2分米2千米2米粉2毫米 4、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