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共享和交流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提高,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如果你需要一份详细而全面的三年级教案,可以看看下面的这些例子。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一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二1、20÷5=(20×10)÷(×)=() 2、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三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两支笔代替摆一摆,摆了一种图形后,再把这种图形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摆完后,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每小组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后,还有要补充的吗? 4)我们将这些形成的图形整理一下(课件显示)。 学生对图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小结:同样是这些图形,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5)我们选取其中一组分类的情况继续研究下去。(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分类) 3、深入研究。 1)我们将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形成的图形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像这样落在同一地面上在数学上可以表述为“同一平面”。如果一支在地面一支在桌面则是不在同一平面了。(课件显示) 3)小组内讨论,引导: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分类。(课件显示) 真是了不起,刚刚汤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的,学习就应该这样,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 4、归纳特征。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2)那么在数学中对这两种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 (对相交的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相交——垂直) 5、强化特征。 1)下列几组直线,请刚刚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 2)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画在不同面上的两条直线,质疑同一平面。 3)判断下列哪些直线是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 指出:平行线和垂线都是相互的,不能单独说哪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 引导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也可以说,这条直线是那条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6、灵活运用。 (学生说或组内相互说说) 2)出示校园图,找一找平行与垂直。 7、拓展巩固。 2)动手折折,可以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动手试试吧。 3)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5)同学们真不简单,竟然能在这样的一张纸上通过自己动手折折平行线和垂线! 请把这些纸收拾起来,吃课间餐时还有它的用途呢?我们连一张纸也不要浪费。 8、全课小结。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 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去学习和发现这有趣的数学的! 设计思路: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6、充分利用课件,素材采集结合生活,让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五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 学会”目标:使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入手,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会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从实物到抽象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乐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迎难而上的精神。 2、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它的特征。教学难点: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锥形纸筒、布、圆锥形实物、圆锥模型、木板、沙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的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师:只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他有什么特征? 3、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4、师:这个物体叫圆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师一一板书)。 二、自学 1、老师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圆锥形的物体? (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小结:看来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没花了我们的生活。 三、探究(学生自学课本第24页的内容后交流一下问题) 小黑板出示探究的问题: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怎么画圆锥的平面图? 3、圆锥的高在哪里呢?他有多少条高?为什么? 4、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5、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四、交流展示 预设课堂: 1、学生:我们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学生边回答边演示实物) 2、学生:我们组讨论怎样画圆锥时觉得不太难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话法? 老师讲解画法,并示范,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3、学生甲:我们组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 乙:我们不同意,我们认为圆锥有一条高。 同桌配合,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老师指出应从“零刻度”量起。 老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用沙子堆一个圆锥,想办法测量一下它的高。(学生合作实验,并进行交流展示) 4、学生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半圆。 学生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老师: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扇形的概念。学生得出结论:是扇形 五、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轻松一下。 2、幸运考场。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锥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而课堂教学是对圆锥进行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圆锥的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六(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2)30×(7/10+2/15) =21+4=30×25/30 =25(处)=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七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八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秋季教案篇九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运用知识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小组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