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范文大全 说说签名 说说名字 说说短句 说说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最新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汇总20篇) >

最新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汇总20篇)

下载文档docx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整理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游褒禅记》教案设计

我看了一下张正耀老师的《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受到了启发。直接以研讨“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为教学的切入点。这样做,既体现了文章写作的本意,又紧紧抓住了文章的核内容,使得教学主干突出,重点明晰。文言并重,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方式进行的,先作者介绍,后介绍其散文热点,然后播放顾威《游褒禅山记》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找难读的音,谈谈自己的句读的划分朗读。再一段一段的梳理文意,结果自己上的不太满意,更不用说学生了。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吸取了上一节课的教训,在分析完字音节奏后,让学生自己谈了不懂得字词句,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对这些疑难的理解,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提高。在学习中,学生梳理“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这一节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这里余于仆碑到底指什么碑啊,大家找一找前面什么地方照应?”学生很快找到“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一段,然后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议论的意义,同学们对这段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再引用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作者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这样一改,效果很好,自己从学生实际出发,然后由此自然生成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资源,在此基础上的教与学才是最有效的。

看来,人只有不断挑战自己,只有课下多付出,多备学生,才会有课堂的精彩;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引用了王安石所说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变革,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游褒禅山记》教案

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

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是关于游山的记叙文。通过对登山活动的回忆,感悟阐发某些人生真理。

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命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正音)(说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后洞)(说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出洞)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悔)(游山经过)(记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观在险远,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无力不至)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无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力不至可讥,尽志不至无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条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没意志,故而有悔)(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应深思慎取)(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某日,临川王某记。(游人及写作时间)(说明)

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通过一次登山活动,感悟到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反思到,自己的失败在于意志薄弱、追随大流。

本文内容美在: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到关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维的高妙、深刻;2、强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学意识,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认真与严谨。

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1、以小见大,因事见理,使文章平易生动,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兼备,使文章脉络清楚、思想突出、科学理性。

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素养在《游褒禅山记》中有没有体现?请说明。

《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深思慎取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极尽意志、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养的体现。深思可发现积弊;慎取可避免主观;极尽意志,方可推陈;不随大流才能出新。

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对于我来说,在人情礼节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随大流。比方说,请客送礼,我心里极其厌恶这种习俗,但还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学术、专业及工作上,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大流,而是喜欢实验、探索。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个条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请你大约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生长的条件”。

示例:

世上茂盛、苍翠的大树,参天蔽日,人们往往仰观赞叹,但非有阳光不能生长。有阳光日日照耀,但没有足够的源,也不能生长。有阳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断供给,若没有坚实的土壤让其扎根,也不能生长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3课时。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6)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 记游洞经过

(3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

 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

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是关于游山的记叙文。通过对登山活动的回忆,感悟、阐发某些人生真理。

 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命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正音)(说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后洞)(说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出洞)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悔)(游山经过)(记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观在险远,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无力不至)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无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力不至可讥,尽志不至无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条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没意志,故而有悔)(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应深思慎取)(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人及写作时间)(说明)。

 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通过一次登山活动,感悟到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反思到,自己的失败在于意志薄弱、追随大流。

本文内容美在: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到关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维的'高妙、深刻;2、强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学意识,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认真与严谨。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1、以小见大,因事见理,使文章平易生动,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兼备,使文章脉络清楚、思想突出、科学理性。

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深思慎取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极尽意志、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养的体现。深思可发现积弊;慎取可避免主观;极尽意志,方可推陈;不随大流才能出新。

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爱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对于我来说,在人情礼节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随大流。比方说,请客送礼,我心里极其厌恶这种习俗,但还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学术、专业及工作上,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大流,而是喜欢实验、探索。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个条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请你大约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树生长的条件”。

示例:

世上茂盛、苍翠的大树,参天蔽日,人们往往仰观赞叹,但非有阳光不能生长。有阳光日日照耀,但没有足够的水源,也不能生长。有阳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断供给,若没有坚实的土壤让其扎根,也不能生长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准确翻译全文。

学情分析(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上)。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1、作者及背景介绍(结合新学案相关内容):

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他们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人称他王荆公,是因,称他王文公,是因,列宁称他是。《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2.背景资料。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有洞窈然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火且尽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7、则或咎其欲出者8、以其求思之深9、无物以相之。

10、瑰怪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2、何可胜道也哉13、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之曰褒禅名:

而莫能名者名:火尚足以明也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其: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

3、距其源东五里其: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

5、其文漫灭其: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

7、其下平旷其:8、问其深其: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

11、而其见愈奇其:12、然视其左右其:

13、盖其又深其:14、则其至又加少矣其:

15、既其出其:16、则或咎其欲出者其: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

19、其孰能讥之乎其: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

四、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管子禁藏》。

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后人为人君者不然()《原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乃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文文过饰非()《史通惑经》。

越人断发文身()《庄子逍遥游》。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五、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典型题目:

2、错题整理:

学(教)后记(反思):

课前:

课中:

课后:

※情景导思:(创设有趣、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预习思考下一节课的内容)。

※预习提示(即课前预习导学,指导学习如何通过复习哪些知识,完成哪些题目,达到什么效果,提出子自己的疑问)。

※疑惑不懂记录处。

《游褒禅山记》教案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教案

齐背课文。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游褒禅山记教案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荆”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游褒禅山记》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    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          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  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  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

作者邮箱: 。

游褒禅山记教案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

齐背课文。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游褒禅山记的名师教案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游褒禅山记教案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游褒禅山记教案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猜你喜欢
相关思想汇报
推荐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