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与人 2、当我们与人 3、与佛结缘,福自然来! 5、教而学,学而做,做才说。 7、多做一件善事,就放下一项烦恼。 8、建立人格的第一步是信’’。 10、物质可以贫,但是心灵、志气不能贫。 11、人生的一苦恼是不分贵贱的。一证严法师 13、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楞伽经》卷三 14、【天天禅语】多一个好习惯,就少一个坏习惯。 15、心若能融会贯通道理,人生的方向就不会走错。 16、正信的佛法,不说感应、不说神通,唯心是佛。 18、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越想 19、【天天禅语】心中有爱才有福,有付出才有所得。 20、人生若能减低欲望,生活上便没有什么值得计较! 21、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质富裕,而是精神充实。 22、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海涛法师 23、心性清净,为客尘染。《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七 24、不比较,不计较。(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5、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26、面对痛苦,面对荣辱,谁又能做到真正的波澜不惊呢? 27、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 28、【天天禅语】人性之富,富在有德;品行之贵,贵在重孝。 29、如下如是种,必获如是果。《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30、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爱护妻子、善待他人皆能获得幸福。 31、【禅语悟道】不只爱人,还要爱地球;土地平安,人才能平安。 32、好话是供养,赞美出妙香。(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3、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南传《愚人与智者经》 34、如是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业性起。《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35、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36、【天天禅语】见人有错,要尊重的提醒;受人指正,应感恩的接受。 37、不着内外一切法,如风无碍行于空。《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38、众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现佛性。 39、何谓无上菩提?佛言:色等真如是。《大般若经》卷三三二,善学品 40、佛说,我们要爱整个世界,爱所有的人;只要心中有爱,一切皆在。 41、【不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的人之所以痛苦,是追求错误东西的结果。 42、【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心若能融会贯通道理,人生的方向就不会走错。 43、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自代。《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44、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 45、对每一件好事表示感谢 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46、【天天禅语】与人结好缘,句句话都是法;与人结恶缘,句句话成是非。 47、【天天禅语】人依止在大地之上,为地球尽一份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 48、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正法念处经》卷十六,饿鬼品 49、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弗陀 50、夫妻间相处的言行,对子女不仅是直接的身教,也将是子女们的处世范本。 51、悲与喜,终将成为过去,既然这样,对于眼前的不幸,又何必过于计较呢? 52、切实工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53、廓彻十方自性境界,触事全真。(宋)真净克文禅师《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三 54、【胆量、机遇、智慧】 胆量、机遇、智慧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55、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追恶,更生怜悯心。《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三 56、毕故不造新,厌胎无淫行。种憔不复生,意尽如火灭。《法句经》卷下,泥洹品 57、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58、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 59、习惯有时会成为阻碍你成功的障碍,因此,你要及早认识和克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60、佛家禅语: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61、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元音老人 62、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苏东坡 63、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大宝积经》卷九十五,善顺菩萨会 64、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华世间故。《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 65、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下 66、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67、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彻悟禅师语录》 68、人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证严法师 69、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本起经》 70、不怕地狱,就怕心偏 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 偏向。 71、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增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72、佛的寿命不在长短,只要懂得生死之道,生也安然,死也安然。好好地活过,生命就具有无穷的价值。 73、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能使生活更加安逸,只有做到心无杂念,才能是生活更加舒适。 74、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75、在家菩萨若得自在,为大国主,拥护民庶犹如一子,教离诸恶,修行善法。《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 76、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 77、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78、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烦恼的力量,考验自己的定力。 79、菩萨见人亲里死亡,若亡失财物,种种忧苦,若恶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卷一 80、有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坛经*顿渐第八》 81、大气是一种忍让,不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大气是一种淡泊,金钱名利浮云过,我心自有明月在。 82、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83、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譬如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二者互显,不可偏重。——《禅宗直指》 84、【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对人真诚,要有聪颖,而不等于愚痴的善良;对人包容,要有原则,而不等于对他人放纵。 85、吃了黄连才知道甘蔗更甜,受了风霜才觉得阳光更暖,经历了贫寒才感到生活更美好,遭遇挫折才感到人生更充实! 86、宁静致远,是怎样的远?这个远字中,可以包含正直、慈悲,可以淡泊、可以超脱,可以修炼得道、可以出人头地。 87、汝不应由尊敬如来故,而接受如来的教法,要像用火来检验金子一样,先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中部》第47经佛言 88、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89、我想,再过千年,我依然会记得你,倒影在秋水上的美。只愿,与你有一个刹那,能听悟,花语的禅音,修行的艳丽。 90、所谓讲禅话、听禅音、做禅事、用禅心,无非是友善二字。任何人以友善的态度待人接物,都会变成一个有魅力的人。 91、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92、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 93、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时,你会发现,木和世界抗争,世界也会以微笑来接纳你。正所谓人生万事随喜,沿途尽是好风景。 94、流俗知见,不可人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95、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96、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来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经集》第三品,第十章《拘迦利耶经》 97、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98、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 99、我将自己的灵魂剥开,让美好的和龌龊的都无所遁形,我希望 这是一个对人世有益的标本,能让灵魂自修者有所借鉴,少走弯路。 100、佛言: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喉罗。南本《涅槃经》卷三,长寿品 101、四时不暂停,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恐怖死来至。见于死生苦,而生大怖畏,舍世五欲乐,当求于寂灭。《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102、生命中,当独自占有一种幸福与财富时无疑是快乐的,它会让我们生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却也是虚空的。当我们的幸福与财富无人 103、住三世无碍智戒者,以身语意合一,不作一切诸法。云何为戒?所谓观察舍于自身,奉献诸佛菩萨。《大日经》卷二,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 104、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真,权在涅槃之处。——《楞伽师资记》原序 105、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106、纷乱的俗世,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内心掘一座莲池?青莲开则净土在。 107、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若人守护戒,如牦牛爱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系锁。《弥沙塞五分戒本》 108、与其背着包袱弯腰受罪,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与其徒劳地抱怨命运不公,还不如淡定从容地笑对人生。学会放下,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109、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入楞伽经》卷十 110、生活不是只有温暖,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价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对。 111、知足是心灵富足的起点,因为懂得知足就懂得了珍惜,珍惜万事万物会使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且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态度。 112、凡学佛之人,无论在家出家,皆不得以安受坐享为应分,务必随位随力,日作其资生利人事业,不得荒废偷惰。(民国)太虚《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 113、厚集一切善根,所谓四宏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学观品 114、地等和合,微尘之聚,若离于心,即无所得。《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一 115、有时候,我们的爱心就像一枚小小的火柴,能够照亮别人,也能温暖自己。爱心能积少成多,汇聚到足够的能量,便能照亮整个地球,普照人间大地。 116、找出自己最大的缺点,要有改变的愿力,切实执行。要把做过的错事记住,不断地自我警惕,自我提醒,要能不二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17、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 118、【天天禅语】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同时,不应该贪执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珍惜自己拥有的人常常会幸福,贪执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往往会烦恼。 119、凡夫必须依祖师的解释才能正信佛经的内容,正如必须通过窗户才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凡夫心如墙,祖语如窗,经如外景。不通过祖师,想自悟经意是不可能的。 120、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合,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守财人的眼中除了财,便再也看不到其他东西,因而失去了生命中其他的乐趣,甚至生生世世都为财所困。 121、念佛参禅只是一种境界,如何改变人的一生命运,不仅是靠烧香、拜佛、等运气,更是要通过自己的慈悲言行和善心,来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自身的努力奋斗。 122、种种修行之法门,只是治病之药。病愈之时,若还吃药不止,反成大病。 无病亦无药,才是真正健康人;无魔亦无佛、无烦恼亦无菩提,才是真 正参禅明心之人。 123、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卷三,净戒品 124、【唯美古韵】坐望于季节的末端,画一卷沧海桑田,听一曲万水千山。吟一阕思念无边,梦几回浅笑迷离间。一缕菩提,一钵梵音,待禅意参透,红尘一笑,淡漠如烟。 125、三根普被,是指佛法可以使上、中、下根机的人同沾法益。知识高的人,觉得佛法广博精深;知识中等的人,觉得佛法受用无穷;知识低的人,则会觉得佛法给了他依靠。 126、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放下对名利声名的迷恋,放下五欲六尘。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让内心清净起来,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 127、芳华轻逝,泪洒菩提,我们每一天都在憧憬未来的美好,拥禅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华,转眼如云烟消失的无影无踪,泪珠纷纷落下,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 128、一个人一生再怎么贫穷下贱,只要听过一声阿弥陀佛,念过一句阿弥陀佛,就算没有白来;即使享尽荣华富贵,却不知道有阿弥陀佛,无异白来人间走一遭,是一个可怜的人。 129、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达摩大师悟性论》忆昔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孚上座 130、若问世尊拈花意,只道禅心是自然。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内心博大、空灵无碍,犹如倒空的杯子,便能恬淡宁静。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131、当观色无常,……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一,第1经 132、爱的给予一定要理性,无原则无节制的爱不是爱,是债,是毁灭,最终的结果会逼死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祖国花朵。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爱的方式究竟是不是可行的。 133、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非有爱。在世间有可喜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爱欲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南传《大念处经》 134、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两个宿怨之人冰释前嫌,可以让异域他乡之人倍感亲切温暖。世界上最简单的动作,完美的诠释了人间最复杂的道理。喜而不语留给人们 135、【天天禅语】钱财,如果妥当使用,能让我们迈向幸福;如果使用不当,会让我们趋向痛苦。钱财乃一切善与恶的媒介,具有爱心与智慧之人,能善用钱财;自私与愚昧之人,则会使用不当。 136、【一日一禅】佛曰: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相是一副皮囊,也是给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种境界,也是操控情绪的源泉。要想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 137、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 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 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 138、于他无害心,瞋亦不缠结,怀恨不经久,于瞋以不住。虽复瞋恚盛,不发于粗言,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7经 139、报通三世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他感到喜悦,非常地喜悦。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他会遭受 140、古来不惜身命弘扬佛法的人,是因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佛法能带给一切人类、一切人生最根本、究竟的利益,那便是涅槃。这是一切物质、经济、文化、艺术、科学、宗教、哲学无法取代的利益。 141、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下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与者也祝福被施与者。若,人生只是一场美丽的梦,愿做清晨里的一滴露珠。尽管微小但不懦弱,因为知道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 142、手机信号即是光,此光中加信号代码,有能量,有信息,有情感,有语言;充满空间,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信号代码,充斥法界,有救度之力,有呼唤,有慈悲。 143、我们心中应该要常常保持没有烦恼的状态,也就是头脑里没有忧郁、不满意的事,因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经知道,可能会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现,那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圣严法师 144、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慷。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欢,见福心安。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为自殃,受罪热恼。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145、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以爱心为本,以慈悲为怀,将德与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146、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同样的,向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147、慈悲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慈悲是在为我们积福。慈悲的心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148、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母得疑悔,自为过咎!《无量寿经》 149、一日禅: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没有放弃,怎能拥有;不守寂寞,岂见繁华。曾经再美,不过一纸空谈;脚下艰难,却是直指明天。 150、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家人、朋友,感恩那些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给 予自己帮助的人。我们应当常念他人滴水之恩,对善行报以善行,去帮助 需要帮助的人。愿我们能生活在知恩报恩的世界里,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 和谐。 151、今日的苦,便是明日的甘美,世上绝少有不必吃苦就能成功的奇迹。吃苦的精神与忍耐的力量虽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却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喜悦,能够把吃苦当做磨炼,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152、常有人这样问自己爱的人:我死了你会不会哭?实际上这个 问题让你爱的人很难回答。如果你爱的人同样爱你,这个问题就问得 多余;如果你是一相情愿,这个问题也不必问。之所以问,是出于自 己的犹疑,是一种对等的索取。 153、成功并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许多时候,是太大的目标、太长的路途让我们倦怠和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只要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努力达到小目标,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154、无论发生任何事,都不要怨天尤人,先从自身找原因,将那些失败的惨痛教训写在纸上,天天告诫自己:如果我们不彻底从心底改变,我们还会失败,还会跌倒,还会被人唾弃。因为你不能奢望这个世界会因为要迎合我们而有任何改变。 155、若见一切法都无自性,即由无自性故,便能安立缘起因果,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若见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缘起、因果皆应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定解,是为缘起现为性空义。(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 156、快乐,你希望得到,我希望得到,他、她、它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我不愿承受,他、她、它也不愿承受。这就是所谓一切众一生等的道理。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理的话,就再也不会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 157、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158、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磨擦,总会有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发生,如果把这些事都放在心里而耿耿于怀,那么心灵重负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活得越来越累。所以,要不断地让自己学会释怀,用一种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对你露出微笑。 159、长沙景岑禅师说: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南宋无门慧开禅师有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菜根谭》上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些都是平常心的最佳体现。 160、时时刻刻都送给自己一个微笑,不要有太多的心情透支。我们要学会过 滤自己的心境,要善于给自己的心情放假。生活中不停地奔波,会让我们的 笑声带有几分苦涩。因此,要经常打扫心灵的库房,把那些昨日的烦恼统统 清扫出去,腾出心灵的空间来存放 161、我们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本性,解开生命的束缚,使生命的活力无限释放 开来,才可以进入自由状态。要超脱世俗人生需要不断地努力,佛禅的意旨 精神也会经历一个用心——放心——平常心的过程,从对心灵的束缚走上心 灵的自由,获得大自在。 162、很多时候,我们会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话语、举动可 能会消灭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跟自己生烦恼的事比 比皆是。从佛教来讲,自己跟自己生烦恼也是不对的,因为它也是了脱生 死的根本,也是我们需要转化、断除的对象。 163、大家都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然而,温暖的家庭并不在于财产的富裕,家族的高贵与社会的地位,而在于奉献爱心,相互包容与彼此关怀。什么样的人会痛苦?忽略拥有,而追逐欲望的人,会常常痛苦。什么样的人会快乐?珍惜拥有,而少欲知足的人,会常常快乐。 164、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优婆塞戒经》卷一,发菩提心品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心。《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165、今时之人,当压力大、烦恼重时,于寺院观观景、喝喝茶、睡睡觉,慧 根深者亦会于禅堂打打坐,观观心,一旦感觉内心压力暂时舒缓,便又 迫不及待跃入红尘欲海,逐妄不已。觅静求闲故无不可,然此与禅般若 相隔云壤。诸位,既觑见禅之宝山,何不径入不二之门? 166、我不相信人性本恶,也不觉得人性本善,我认为人性中善恶并 存。人的向善趋恶,取决于环境暗示,取决于如何引导,没有天生的恶 人,也没有天生的善人。善恶的选择最终来自自我的觉醒,自我的觉醒 又仰赖暗示和引导。恶塞其路,还是善行其道,就看如何去引领。 167、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168、。有时,我们因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起烦恼,为了使它们尽快消失而想尽方法。但请想想路边或失明或肢体残缺的乞丐吧,这时我们是否会自然生起一颗怜悯之心呢?此时我们还会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烦恼吗?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适用这个道理。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169、【佛语禅心】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会很痛苦。是非与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常以为别人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宁愿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170、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人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于贡献的大小。心生善念,就要立即身体力行,如此才能做成好事。我们在为他人贡献时,自己也在成长,同时还会收获一种成就感。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就能时时处处得到快乐。 171、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究能将一棵坚硬的橡树砍倒。只要不放弃,只要肯努力,再糟糕的境遇都能改变。命运就是随机抓到手中的扑克牌,好坏全凭运气。然而,高明的玩家,即使手中抓了一副烂牌,也不会轻易放弃。在他们看来,只要赌局还没有结束,每个人就都有赢的机会。 172、诸法分为两种,轮回与涅槃。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轮回。涅槃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诸法分为两种,世间与出世间。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世间。出世间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佛陀的法教有两种,教法与证法。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教法。证法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 173、经历了青涩年代后,我们心智逐渐成熟,有足够爱的经验,却发现此时的爱蒙上了太多的功利与物欲,我们给爱赋予了太多的条件,我们选择伴侣不仅要看对方的家世背景,还要看对方的工作环境,有无车子、房子,有无大笔的存款。这个时期的爱,少了浪漫与纯真,但却更接近本质的生活。 174、忽然想起辜鸿铭的一句话,大意是:我的辫子长在头顶,你 们的辫子长在心里。辜的话像一把长矛,戳破了当时国人的虚伪。我 不知道,百年过去,国人是不是已经都变得实诚了,心里已不再长辫 子。有人告诉我,当下心里长辫子的人其实比辜时代的人还要多,辫 子也更长。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175、大乘佛法的超胜之处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为庄严,以菩提心为核心,以菩提心为根本,以菩提心为精髓。能够遇到殊胜的菩提心教法,就像乞丐遇到如意宝一样,应当极其珍惜。无论我们在轮回中如何流转,菩提心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就像油没有离开过芝麻,酥油没有离开过牛奶一样。201 176、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一 177、同时,坚持也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不会感受到有什么改变,但只要你继续坚持就会有质的变化。修佛参禅就是这样,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就好像钻木取火一般:当木棒不断地转动摩擦时,接触点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而至出烟、生火;当木棒中途停止转动时,温度就会逐渐降低。 178、谁都想此生了无遗憾,谁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正确,可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心理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与抛弃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心理,我们才会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179、兄弟如手足。手足是什么?和你与生俱来,跟你荣辱与共, 一生不离不弃,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那才叫手足。断臂削足的痛是人生 的至痛,兄弟篱墙的悲是生命的大悲。如果一个人拿你当兄弟,你先 别忙着高兴,得想想自己当不当得起。如果一旦接受,虽不能和他与 生俱来,但你必须下定和他与死俱去的决心。 180、禅的真谛,如果认为知,是妄觉;认为不知,是无记空亡。禅是无限的,如宇宙星空,无量无边。决不能用习惯,概念,推理,联想,分别,执着,妄念等,已知的知识,认识禅,了解禅,解释禅,反而束缚了无限禅机,心智。只有在进入,真空无想,无念之后,当假我消失之后,真我才能现前,显现无限般若智慧。 181、敬师供僧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182、每个人都愿意享受快乐,不希望遭受痛苦:然而,人人选择快乐的标准与目标却大不一样。凡夫为了追求暂时的快乐而失去长久的快乐,而行者为了长久的快乐而选择暂时的苦行.,真正的修行人绝不会沉迷名利,更不会羡慕金钱与权威。因此,修行者的选择是积极的,心态是乐观的,精神是充实的,人生是灿烂,且光明的。050。 183、【天天禅语】无论你的心再浮躁、再焦虑与烦恼,都请你不要绝望,也不要过度的沮丧。因为你心的本质仍是如此的纯洁、安宁、光明、慈爱与智慧。若明白其道理,并能做到发挥潜能的话,那么我们的一切烦恼与痛苦会从中自然消融,所有的问题与麻烦也会自然化解,并能离苦得乐、寂静自在。这就是所谓的解脱,也是证得涅槃。 184、换位思考,了解爱的意义,生活中,最亲的人总是用你最讨厌的方式来保护你,最恨你的人总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迎合你。大凡最后成为敌人,生死不相往来的,往往都是开始喜欢得不得了的那个人。生活中,真正相濡以沫,记忆犹新的那个人,最初的缘起,其实都是平淡不屑,让你模糊不清的琐碎,甚至都是一些让你讨厌的画面。 185、【天天禅语】布施的真正意义是放下贪悭,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持戒的真正意义是降伏白心,而不是执著于极端苦行。忍辱的真正意义是怜悯仇人,而不是麻木无奈地忍受。精进的真正意义是法喜充满,而不是同执地修行。禅定的真正意义是保持觉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智慧的真正意义是树立正知正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186、在我们的命运中,出生的时间与所处时代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无论你出生的命有多好,如果所处的是兵荒马乱的年代,那很多人的命还是如草芥般不能抗争。比如在每个地方的烈士陵园里,都有许多有名和无名的烈士英雄长眠于此,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遗相就会惊奇地发现,有许多人先天有富贵命或能保寿终正寝,为何最终都成了短命鬼呢? 187、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老是喜欢把自己当做珍珠,自视甚高,总是目中 无人。而有些人却喜欢把自己当做泥土,总是以人为本,为人和善,乐于 迁就他人,愿意让众人把他踩成路。言行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 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好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得的新朋友,将永远 比不上你所失去的那些老朋友,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众叛亲离。 188、人因为容易陷入执着,所以经常生活在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之中。相 对地,我们却生活在不断变动的现实中,生活是不确定的、变动的。尤其是 现代人,生活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如果执着于过去的情绪、态度和观念, 就会发生适应上的困难。而理想、信念和责任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我 们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和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 189、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明珠),本来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争逐浮沉于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应该以智慧之光,照破心中的一切迷妄,涤尽心中的所有污垢,将心中所含蕴的佛性(良知),完全地显露并明辨善恶(是非),择善正直,那么就是善于知心、用心的智者。 190、人身难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杂阿含经》卷十五,第405经人身甚为难得,遭值八难,求出甚难。生正国中,亦复不易。求善良友,亦复不易。欲与善知识相遇,亦复不易。欲从如来法中学道者,亦复难遇。如来出现甚不可遭,所演法教亦复如是,解四真谛及四非常实,不可得闻。《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三,等法品 191、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侨慢?犹如恶鬼伺求人过,四大恶鬼亦复如是,常来伺求我之过失,云何当令恶觉发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尔,云何起恶!《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 192、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因对方的行为蒙受了损失,也会为对方找出一个人性化的理由,例如,鲍叔年轻时跟管仲合伙做生意,分财产时管仲总要多取一份,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闹翻了,甚至对簿公堂,但鲍叔认为,管仲不是贪财自私,而是家里贫穷,需要多分一份,因此,他对管仲的行为全不计较。后来,鲍叔在齐国当了大臣,又大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使管仲成就了一番大业。 193、佛家制戒,如佛祖所说,要依受戒对象的根器而定,总的原则是要求不能太高,让对象乐于接受、易于遵行。假设要求太高,犯戒的人就多了,戒律便不废而自废了。所以,唐宋以前,佛家都是因人受戒,佛家首重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基本大戒,一般在家的居士,或日俗家弟子,便应受此五戒。正式出家,一般受沙弥戒,共十戒,正式剃度为僧,则依程度不同,受戒 194、一直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总以为只有清幽山林方可静心养禅。其实,纵使处身于烟火繁华的人间都市,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于一叶一花之间品读红尘的诗意,于一字一句之中感慨禅心的静美,便依然就能够万事皆禅,万物皆心。心无色,万色净,心无欲,万欲灭。只要懂得生活应冷暖交织,懂得行走应不悲不喜,让一颗禅心,无惊无扰,无欲无念,便可自在逍遥,清净自性。 195、(当代)圣严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当代)赵朴初《宽心谣》 196、我们在世间生活,只要觉得自己有理,只要自己活得有尊严,不卑不亢,则虽居小小斗室,其安全也,又有谁能比呢?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顺治皇帝感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他们对于解脱自在的人生,是多么向往啊!不住在五欲六尘里,自可随缘放旷,安然自在!对一个污垢太多的心灵送上一轮明月最合适不过。让明月照亮蒙尘的心灵,这是怎样的恢宏大度,怎样的胸无芥蒂呀。大肚能容,吐纳百川。豁达的人心心宽.不但自己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也给别人指明了一条宽阔的路。 197、佛祖看到了事物永恒运动的规律,宇宙万物随时在运动中变化发展,任何一个现象,在一刹那便经历了无数个生、老、死的过程,没有什么能静止不变,你前一刹那看见的那个东西,这一刹那已经不是那个东西了;你昨天看见的那个人,今天再看,已经死过好多回了,已经不是那个人了,你现在看见的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身心跟昨天相似,却产生了很多新变化的人。但反过来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不死的,每一刹那都是永恒,人们所说的死亡或消亡,只是一个概念,每一个死亡的人或事物,仍然以新的形象存活着,以前所作的善业和恶业,也在继续发挥作用,直到永远。 198、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入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行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44经 199、【人的尺与佛的尺】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标着好坏、对错、利弊的双面刻度,遇到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有利还是不利?时时在心中衡量着。但不论怎么衡量,好的、对的、有利的这一面刻度永远向着自己,而坏的、错的、不利的一面自然永远向着别人。就像不倒翁一样,再怎样晃荡,总是回到设定的原位。人们心中的尺再怎么旋转,对的一面总是朝着我。为什么我是对的?因为你是错的。为什么你是错的?因为我是对的。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知识、阅历的增长,这把尺子也是不断地更新换代,昨是而今非,昔恩而今仇,一点也不会让使用它的人认为不便,反而正是它的便当呢。因为它有着精妙的不倒翁原理,永远正确。有人学了佛之后,尺也自动升级,标签变为佛教牌了,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佛教戒律的精度。不过标签虽改,性质不改,依然是对的向我、错的向人,永远我对你错。 200、应善巧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庄严心城,谓观察趣求如来十力;应净治心城,谓毕竟远离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渭思惟一切诸法实性;应增长心城,谓以大精进成办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城,谓建立一切禅定解脱自在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如来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普能出生一切如来诸方便海;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增长普贤清净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能御捍烦恼恶友一切魔军;应廓彻心城,谓开引诸佛普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受持诸佛甘露法雨;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应广大心城,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应普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应宽博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辟心城,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一切众生;应密护心城,谓防诸生死恶欲境界不令得入;应严肃心城,谓断除一切诸不善法流转根本;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圆满境界;应莹彻心城,谓明解一切如来修多罗中所有法门;……应令心城富实,谓积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智聚;应令心城明了,谓普知众生诸根乐欲烦恼等法;应令心城自在,谓普摄一切十方’法界;应令心城清净,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应知心城自性,谓知一切法皆无有性;应知心城如幻,谓以一切智了诸法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根,随所修行皆能证人。四十华严卷三十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