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报告是对某一具体情况或事件进行详细陈述和分析的一种文体。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我们编制了一份系统全面的情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农村社保情况调查报告(一)经济发展状况 20xx年,吉林省的生产总值(gdp)达7203.18亿元,比20xx年增长13.3%。受金融危机的影响,gdp增长速度较之20xx年下降2.7%,但全年经济始终保持较快较稳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80.5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91.96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0.72亿元,增长12.7%。按常住人口计算,20xx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26319元,比20xx年增长13.1%。20xx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价格水平同比上涨0.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6.1,下降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5.3,下降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99.4,下降0.6%。全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487.08亿元,增长15.2%。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479.21亿元,增长25.3%。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人均投资达到2.65万元。 20xx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3.6:48.5:3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59.4%、3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26.65亿元,增长16.8%。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09.39亿元,增长22.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117.26亿元,增长14.7%,重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累计实现净利润475.12亿元,比上年增加122.34亿元,增长34.7%。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食品和医药制造行业累计实现利润363.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的76.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4%,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九大支柱、优势和特色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267.99亿元,增长14.3%,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8.4%。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34.57亿元,增长13.6%;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498.20亿元,增长20.7%;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405.64亿元,增长5.8%;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5.05亿元,增长25.4%;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150.24亿元,增长11.8%;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174.15亿元,增长25.8%。 20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641.55万亩,较之去年增长0.8%。由于受到春季低温多雨、夏季罕见旱情的不利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60万吨,下降13.4%。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同比增长11.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730个,同比增长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粮食加工量达1450万吨,畜禽屠宰加工量达3.18亿头(只),比上年均有增长。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555.9亿元,增长17.3%;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150亿元,增长1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6.4,下降3.6%。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上涨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6元,比20xx年增加333元,增长6.8%。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2.90元,比20xx年增长13.4%。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13%。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79平方米,同比增加0.86平方米。 (二)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状况 截至20xx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4.2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5%。其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42.81万人,增长32.6%。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1.45万人,增长3.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2.15万人,增长15.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9.93万人,增长27.2%。城市低保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14元和170元,同比增长28.0%和30.7%;农村低保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200元和760元,同比增长41.0%和40.7%,有效保障了全省207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投入医疗救助资金3.7亿元,资助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73.2万人次。首次将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年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700元和2700元,使8.7万名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 吉林省是全国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20xx年底,全省已有24个县(市)被确定为试点县。20xx年在尚未开展试点的县(市、区)全部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了全省。 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始于1993年初,按照民政部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民办发[1992]2号)要求,在部分县市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老农保”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筹资渠道单一、公共财政支持缺位、集体补助难以落实和农民缴费困难等问题,对农民吸引力不强,加上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老农保”工作进行整顿,使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一直处于停顿和维持状态。20xx年底,共有参保人员74762人,领取养老金人员1305人。20xx年,吉林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32号)要求及国务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复意见,决定在长春市朝阳区等9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试点单位名单见附件),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有关新农保的具体工作包括:一是选择确定了9个试点县(市、区),并获得国家批准,预计国家每年补助1.4亿元左右。二是举办了首期培训班。根据部领导建议和省级政府领导指示,举办了首期新农保试点培训班,保证了全省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启动。三是推进了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了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的指导下,选择了13个县(市)作为开展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试点县(市),目前,全省共有12216人参保,个人缴费总额为605万元。四是深入了解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情况。截至20xx年12月底,全省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达4.7万人,涉及被征地农民3.3万余人,实际参保人数占符合参保条件总人数的16%。五是研究制定了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按中组部和省委的要求,在新农保制度框架内研究制定了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对全省现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贴。 二、辽源市基本状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20xx年,辽源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42.0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2.0%,列省内增速第一。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8.5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7636元,同比增长25.7%。全市财政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3.84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增速3.6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0%,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44%,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53.0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教育支出8.6亿元,同比增长20.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1亿元,同比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5亿元,同比增长64.5%。全市城乡消费水平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5亿元,同比增长20%,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同比下降了13.2%,零售业零售总额和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5.2%和19.5%。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266万美元,同比下降9.2%;与20xx年相比,出口增长11.6%,进口下降33.1%。招商引资提升明显,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49.3%;引进域外资金164亿元,同比增长54.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商业贷款余额31.3亿元,比年初减少1.5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3.8亿元,比年初增加4.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6.2亿元,比年初增加42.1亿元。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2%,同比下降1.8%,其中衣着类、食品类价格的下降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的上升比较明显,具体幅度:食品类价格下降3.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7%,衣着类价格下降8.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4%,居住类价格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9%。全市居民收入较之20xx年都有提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7.8元,同比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76元,同比增长7.3%。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3.1亿元,增加24.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2369元,同比增长20%。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全市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6.6:33.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66.3%和31.5%。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38.06亿元,同比增长29.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4.2%,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52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市共有33个大工业行业,盈利的有22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六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这六大行业共实现利润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7.32亿元,突破400亿元关卡,同比增长35.2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3.29万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增长75.4%,增幅高于全市水平4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16.1亿元,同比增长62.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6.7亿元,同比增长9.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6.4:65.5:28.1,投资额分别为26.1、266.7和114.5亿元。房地产业发展稳定,全年各类房屋施工面积543.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40.39万平方米。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5%;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178.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2%。 全市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公顷,增长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9.8亿元,同比下降15.7%;林业总产值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26.3%;牧业总产值完成43.7亿元,同比增长17.4%;渔业总产值完成0.3亿元,同比增长30.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0.9亿元,同比增长47.8%。手惠农政策影响,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科技得到推广。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9.2万千瓦,同比增长14.6%;大中型农用拖拉机5450台,同比增长38%;农用运输车5568辆,同比下降28.5%。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肉类总产量24.5万吨,同比增长16.5%;禽蛋类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16.7%;奶类产量1.4万吨;水产品产量2501吨,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76元,同比增长7.3%。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灯塔乡撤乡设镇,东丰、白泉、寿山、渭津、横道河镇列入全省“百镇建设”试点。新农村建设四级试点村镇发展到300个,占村镇总数的54.7%。争取各类农业补贴和项目资金3.6亿元。新建农村公路450公里,义务植树190万株,绿化村屯151个,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大旱之年粮食总产量25.9亿斤。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262个。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6个。集体林权改革进展顺利。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荣获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和新农村建设特殊贡献奖。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辽源召开。 城市功能品位全面提升。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实施建市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城市升级改造工程。新建改造仙城大街、东吉大路、福镇大路、连阳路等56条街路,滨河桥等3座桥梁。建设改造水、电、气、热、通信管线200公里,硬覆盖25万平方米。扩增路灯、交通信号、电子监控、交通标识线、地下消防栓等基础设施。市区供热能力1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达80%,居全省前列。东辽河城区段2.8公里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年度任务。“两化三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建改造向阳山等4座公园和3个小型休闲广场,城区植树52.2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60万平方米。市区亮化比例提高30%。改造50栋弃管楼供排水设施。医疗废弃物处理场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对社会开放。人民大街地下人防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辽长高速通车,辽西铁路竣工,营梅、吉草高速工程过半,集双、辽西高速和辽长铁路、辽源机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客运站主体封闭。 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辽源市经济总量不大,基础尚显脆弱,增长比较粗放;经济外向度低,产业链短,特色优势不明显,现代服务业亟待提升;项目资金短缺,流动资金不足,产能发挥不充分,政策性、结构性减税和重点企业限产造成财政短收;产业缺少领军人物,企业管理落后,自主创新和融资能力不强,部分信用意识较差;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问题仍需高度关注;工作统筹兼顾不够,执行力有待提高;观念、理念和与时俱进、实践创新要求不适应,解放思想与实践实际结合尚有差距。 (二)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状况 20xx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3.3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7.21万人;全年离退人员中有7.26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0.02万人,同比增长8.8%,工伤保险参保人员12.0万人,同比增长9.2%,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2.01万人,同比增长64.5%。全市享受城镇低保人数10.64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9万人。 辽源市是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之一,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于20xx年启动,经过五年多的平稳运行,受益农民越来越多,农民自愿参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20xx年新农合参合农民达60多万人,参合率达到96.8%,建立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缓解了农民就医难问题。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系于20xx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之一为“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及现状调查”。我选择了“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及现状调查”这一主题,对自己的家乡—**市陵县乔家村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4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从20xx年x月号到x月xx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x月x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x月x日。从x月x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x月x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山东省**市**镇乔家村,原政府驻地为碱店乡,后因乡镇合并,现政府驻地为郑家寨镇。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多人少、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村中有100多户人家,人口为四百八十九口(20xx年统计结果),后因人口死亡,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外输出等原因,至20xx年,村中大约现生活人口为400口。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摄像、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录像13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63%的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现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1、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中变化的表现: 2、改革开放30年来,村民家中的表现: 3、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 4、对国家政策的改进情况: 5、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如何: 6、制约本村发展的因素: 7、对自己家庭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8、认为本村落实不好的方面: 9、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国家政策: 以上便是我采访本村父老乡亲后做出的的统计。从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1、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2、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3、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4、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5、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70%——80%的家中安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6、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zui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xx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鲁西北平原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2、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为安上自来水。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像我们村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村庄所处地理位置远离河流,农田灌溉要通过好几级调水,村民吃够了浇地的苦,75%以上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因素是水源,但对此却无可奈何。另外,村民吃水也很困难,所引用的水要到很远的井上打,尤其是冬天因天气缘故吃水更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村中安上自来水,解决吃水不便。 3、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zui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4、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5、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欢迎”。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zui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短短40天的调查访谈中,我发现了很多在这次调查活动中的不足,存在较多欠缺: 1、准备工作不充足。在所要求的调查形式中有发放调查问卷,要照相、录音、录像、访谈等,我没有准备一套相应的设备,从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调查结果。 2、调查问卷设计不足。在我个人看来,在此次自己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像是一张试题,从第一问到第十四个问项,整张就像14道选择题,形式太单板了。 3、调查问卷题目问答模糊。像问村民了解的国家政策多少时,选项为“了解很多,了解部分,不了解”,其问题具有模糊性,不利于调查结果的统计,有些题目问答时所用的措词也是不当的。 4、没有如数完成调查任务。在村中100多户人家中,只走访了72户,占全村总人口的65%,在反映村中问题上有其狭窄性、差异性。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 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324个人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赵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在zui后,我要感谢我们村的父老乡亲,谢谢他们的支持,当我问及他们很多问题时,他们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隐不瞒。我请他们帮助我填写调查问卷时,他们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帮我认真作答。当我向他们要取一些照片时,就算那些照片很珍贵,他们也不吝啬。他们对我说,只要有利于你学习,你用就可以了。这些话着实让我感动,谢谢您们了,我的乡亲们! 中国农村调查报告全国妇联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88%。与xx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7%)、非留守儿童273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有xx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和7.6个百分点。 3.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9.8%)、性格比原来内向(4.7%)、胆小(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3、25和.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4.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5.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6.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关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帮助和支持。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于xx年发起的一项以少年儿童安全自护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它对引导少年儿童平安自护和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xx年,“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将特别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微信公众号将针对这两个群体持续的进行安全系列教育专题并开展相关的“平安自护营”活动。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中国农村调查报告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是曾贫穷的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山区,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十一黄金假期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固关镇北大山村,殿咀村,姚家店村 方式:在村干部陪同下对个别家庭随机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同学,亲戚朋友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二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xx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我县柑桔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县境还没有一家对柑桔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县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北大山村有效耕地1300亩,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3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桔园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北大山村一年级有10个学生,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查报告按照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协助搞好全市农村道路建设调查的函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县农村道路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现有各级公路90条1009.66公里,其中通乡路6条168.8公里,通村路65条407.9公里,专用公路两条26.2公里。全县共7个乡镇,98个行政村,十五期末,国家实施通县乡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农村公路改建力度,成功地进行了克通公路建设,去年又成功地启动了商品粮基地克昌公路建设项目以及通村工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县通乡公路硬化总里程达155.1公里,硬化率92%,硬化乡镇6个,硬化率85.7%,通村公路硬化总里程27公里,硬化率6.6%,硬化村8个,硬化率8.2%。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通乡村公路建设规划。 为抢抓“十一五”我省将投入1000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建设通乡白色路1条13.7公里。建设通村白色路52条509.9公里,其中20xx年建设13条线162.9公里,实现30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20xx年计划建设22条200公里,实现30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20xx年计划建设17条线147公里,实现29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到20xx年末,基本上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到“十一五”末期,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所有行政村晴雨通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幅射,以村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白色农村公路网络。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安排。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总额为1774.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补贴资金为3809万元,地方匹配资金13331.5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拮据,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我县公路建设的瓶颈。面对缺口资金,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解决配套资金问题。一是县财政投一点。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按当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将每公里6万元的地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按照工农产品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扩充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农村道路转移支付资金足额投入。二是受益村屯筹一点。积极调动受益村屯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等方式解决受益村屯每公里11万元资金匹配问题。三是动员社会捐一点。采取给外地的xx人写封信、打一个电话和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路。四是协调银行贷一点。建立探索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积极利用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五是抓准政策争一点。抓住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机遇,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确保足额投入。 (一)通乡工程商品粮基地项目克昌公路启动情况及主要措施。 总投资3170万元的31.7公里商品粮基地项目克昌公路建设于20xx年8月31日开工,为保证工程进度,该项目分五个工程标段同时施工,所以去年10月份工程所需10.5立方米,路基土方任务已全面完工。为保证今年该工程于5月中旬进行水泥混凝土铺筑,春节期间我们利用1个月的时间进行了集中备料,现工程所需的碎石、中粗砂和砂砾已全部进场,该工程所需2.3万吨水泥已与我县北疆水泥有限公路签订了购销合同,现已陆续进场。进入4月份以来,各施工标段对路基翻浆路段进行整修处理,经过近一个月的整修,路基翻浆处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待时机成熟做水泥稳定砂砾,为水泥混凝土铺筑工程做充分准备。 (二)通村工程启动情况及主要措施。 20xx年我县通村公路计划162.9公里,总投资4020万元。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的有力配合下,在市通村办的指导下,我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局良好。目前,工程设计、招标工作全部完成,组织机构及人员已全部到位,“一事一议”各村承担的工作任务已基本落实,各施工单位已进驻各标段,备料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按照市政府和市通村办的部署和要求,xx县政府和交通部门把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摆上首位。纳入日程、强化领导、全力推进。一是为切实加强对通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董颖秋、副县长吴昊、县助、财政局长邹德玉、交通局长范德强为正副指挥的通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举全县之力,出台优惠政策,为通村公路建设创造条件。三是指挥部靠前指挥,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四月中下旬总指挥,县长董颖秋、副指挥、副县长吴昊、副指挥、交通局长范德强深入各乡、村和路段实地踏察,并与各乡村研究通村工作,指导各村“一事一议”,同时副指挥交通局长范德强带队分别深入各村自4月22起各施工单位开始陆续进入各标段,开始紧张的备料工作。目前,通村工程整体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5月中旬,我县通村公路将破土动工。 今年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前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上级计划下达晚,所以致使工程建设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期。二是由于我县财政拮据,在资金筹措上难度很大。三是工程技术力量馈乏。 为保证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下步工作中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抢前抓早,全力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按照省市计划,31.7公里商品粮基地项目、162.9公里通村工程今年9月底必须全面完工,现在已经进入5月份,各项工程已全面启动,我们一定要强化时间观念,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抢前抓早、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迅速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确保今年我县通乡、通村工程如期完工。 第二,进一步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的监督管理。公路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由于我县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战线长、时间紧,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工程质量做好首要目标和头等大事来抓。从严要求,从严把关,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健全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查处质量问题,要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建设成“长寿工程”、“精品工程”。 第三,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的可行保证,为此,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一定要代表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搞好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技术指导。各乡镇、各行政村都要成立由乡、村长负总责的领导组织,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服务和监督。 第四,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各方公路建设积极性。有效的奖惩制度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动力,为此,今年,县政府将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将定期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表现突出,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县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在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启动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指挥部在总指挥县长董颖秋的带领下,深入各乡村现场办公,动员沿线百姓为农村公路建设出力献策。通过“一事一议”受益村屯百姓主动投工、投劳,负责土方、基础砂、路肩等基础工程,同时各村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纷纷为施工单位安置驻地,解决水电,提供服务,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保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建养并重,管养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行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农业。 2、推广健康养殖观念与养殖方式,使养殖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将养殖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1、完善道路设施建设。力争实现100%“户户通”。 2、进一步治理村庄环境,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对全村未绿化道路两侧的绿化进行统一规划,基本实现村道两旁绿化,鼓励农户进行庭院美化,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治、生活舒适的新农村,做到人居与自然趋向和谐。 3、努力做好全村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全村的自来水管网改造,确保人畜吃水问题合理解决。 4、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继续加大沼气建设投入,使全村居民都能用上清洁、安全的沼气。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潜力,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让群众了解并监督村群众资产和财务收支状况,进一步规划民主决策机制与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能够透过办学校及培训班的方式,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向农村基层输送优秀人才,加快新技术的推广。进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技术与科技装备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带给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医疗建设,提高基金使用率和农民的受益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村(居)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几年xx镇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掌握了基本情况,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有关建议,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xx镇紧紧抓住市、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近三年来,xx镇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276万元。目前,全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7.8公里,全镇16个村(居)全部通了公路,其中9个村(居)通了水泥路,2个村(居)通了炒沙路;全镇132个村民小组中120个组通了公路,其中48组通了水泥路,15个组通了炒沙路。 (二)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镇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已达41公里,炒沙路面达16公里,正在硬化公路12公里,行政村通畅率为75%,通达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缩短了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民的外出。交通的便利不仅加快了农村产业发展步伐,而且也促进了xx镇城乡统筹发展。 (三)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日趋完善。目前,xx镇集镇建设客运。 站点1个,可同时容纳客车15辆,日运输旅客1000余人。开通了原肖塘片区、红岩片区农村客运站点,对农村客运车辆进行有序管理。 (四)农村群众致富步伐加快。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张坝、望高公路的硬化,对便利畅通,对农民发展产业和弈博农业、恒丰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快了农民致富和企业发展的步伐。xx集镇至红岩公路的改建,借托当地依山傍水的自然风景,吸引投资资金500万元到红岩村办“农家乐”。目前,xx镇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不但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而且催生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公路产业带,并正逐步朝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给xx农村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在xx镇农村公路快速修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路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虽然近几年xx镇大部分村(居)建设取得了大成就,但是由于xx镇域面积大,自然条件特殊,仍有红石、柏香、观间、大杉等4个偏远山区村未实现公路通畅目标,且80%的组未实现通达目标,涉及人口9000余人。另外,集镇周边平原地区村(居)仍有50%的村民小组未实现通畅目标,20%的村民小组未实现通达目标。总体来看,xx镇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工程建设资金难以到位。根据县通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政策(公路。 硬化标准25万元/公里左右,实行先建后补政策),公路建设项目需单位先垫资修建,而工程建设和验收时间较长,致使上级建设资金难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质量。 (三)农村公路建需矛盾突出。近几年,在市、县宏观政策指导下,农村民改革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农民都想在农村“一展拳脚”发展致富,而当地的交通现状成了农民发展致富的最大“拦路虎”,农民呼声最高的就是路的问题。同时,政府引进的大产业,很大程度上也因路的问题阻碍了发展。20xx年xx镇引进重庆雅竹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xx镇红石村租地1000亩发展高端猕猴桃产业,但路问题问题成了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该公司负责人曾多次到镇政府和县上反映争取解决路的问题,并将此问题写入20xx年政协提案。 (四)少数工程建设质量偏低。由于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公路建设监督人员和技术力量有限,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他们缺少施工经验,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个别项目存在质量偏差。 人员,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臵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不到位问题急需解决。 (一)多方筹措,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积极探索“上级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个人集资”的筹资方式,一要紧紧抓住全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确保各级资金足额到位;二要有效地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公路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三要继续发扬群众自主筹款、积极投工投劳的好做法,发挥农民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四要切实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所有建设资金均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村级公路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资金来源、支出渠道、项目负责人都要一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强化监管,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一是要加强监管制度落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落实到位,防止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走过场;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单位、镇政府及交通部门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三是争取交通部门支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四是要加强对村(居)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 (三)立足当前,扎实做好工程建设和规划工作。要紧紧抓住。 今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年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和保障的机遇,积极筹备项目、争取资金,进一步推进全镇农村公路建设。对计划建设公路工程,要做到早调查、早规划、早准备相关资料,有条件的村组还可以提前做好路基铺设工作,以迎接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到来。 (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一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xx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要责任到位,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要措施到位,坚持把“培路肩、通沟涵、清路障、立标牌、治超载”作为养护工作的重点,采取全面养护、经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养护水平和效果;五要资金到位,县、镇两级财政要把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主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农村留守人员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农村留守人员情况调查报告,可供大家参阅!
(一)人数。我镇辖5个村一个居委会,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7914人。据统计,我镇现有“三留守人员”总数2459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留守老人1243人,留守妇女445人,留守儿童771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6%、5%、10%。 不医”的情况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三是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除子女少量接济外,主要依靠自身劳动维持生计,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一日两餐,生活质量较差。2、关于农村留守妇女:一是劳动强度大。农村留守妇女,由于丈夫外出,她们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老人,既要烧火做饭,又要在田间劳作,有的还外出打零工。忙活、闲活、重活、粗活均压在她们肩上。二是精神压力大。由于长期两地分居,担心夫妻感情疏远,担心丈夫在城里干活,经受不了诱惑而抛妻弃子,遭遇婚姻危机。三是缺乏安全感。农村社会治安相对较差,妇女没有依靠,安全感较差。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一是感情上缺乏抚慰。留守儿童主要靠信件、电话与父母联系,缺乏父母亲情。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儿童思念父母,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希望有渠道诉说,有亲人安慰,但相应的监护人与儿童或多或少存在隔阂,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因缺乏父母照顾,多数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差,存在冲撞易怒的问题。二是学习上缺乏指导。所调查儿童均在镇中心小学寄宿上学,放假时,由于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对儿童学习难以指导。三是行为上缺乏约束。监护人由于主要是隔代监护,对孩子比较溺爱,又由于农活繁忙,无暇照看孩子,与孩子交流少、沟通少,对孩子约束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35%,说慌、打架、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等不良现象约占30%。 1、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相对很大。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居住自然条件较差,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弱,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或子女外出务工所得。据了解,8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不得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因农村在家劳动力少,留守人员在农忙时既难以请到人帮忙也舍不得花钱雇工,致使劳动强度极大。 2、生活缺乏相应照顾、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由于子女或丈夫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而言都成为难题。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渐渐衰弱,患病的相应增多。妇女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身体状况普遍较差。而且,都承担着抚育儿女或孙辈的重担,留守妇女因精力所限,无法专心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因身体较差,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对他们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隔代教育问题突出。 3、家庭氛围严重缺失、精神生活非常单调。近年来,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相对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老人、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子女或丈夫常年外出,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难以享受到亲情般的关爱和家庭氛围中的温暖,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特别是影响了儿童心身健康发展,造成部分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缺乏安全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同时,他们与外界的接触较少,除了电视,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 4、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用严重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常年患病率较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患病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老人是多病缠身,有的老人多年卧病在床。虽然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村里医疗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农村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小病抗,大病拖”是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医疗状况的真实写照。 农村留守老年妇女在养老、就医、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综合性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二个主要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城乡差距拉大导致人口结构分布失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我镇农村在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和发达城市。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快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是造成农村留守人员各种生存问题日趋严峻的根本原因。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纵向来看,我镇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横向比较和从现实需要来看,农村针对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养老、公益医疗、公共服务等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滞后的,农村老人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保障的各种需求。缺少针对特定地域、特殊群体重要社会民生问题的社会救助应急机制和规范有序的服务措施。
“三留守”人员的生存质量,关系到我镇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需要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加以解决。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紧扣国家对农村的投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投资建设进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及农民生活环境。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留守人员生活质量。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农村医疗、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改善留守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立对特定区域、特定人员的救助帮扶机制,切实有效地提升留守人员生活质量。 3、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投资效益。要彻底解决留守人员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结合镇情,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拓宽投资门路,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共同致力于发展本地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人回家乡、情注故里、福满家园”的美好愿景。 农村养老状况情况调查报告姓名:**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而老年人群体中,“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实地落户调研,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屈洞村总人口4310人,常住人口约3000人,留守农村的老人约800人、妇女约100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共约130人。为准确了解屈洞村“空巢老人”的情况,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出“空巢老人”如何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二、调查对象、内容、时间与方法 在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9月30日,对屈洞村800名老人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分别在年龄、住房情况、经济情况、医疗保障情况、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年龄情况 屈洞村“空巢老人”总户数519户,总人数802人。按年龄分类:60—69周岁400人,70—79周岁312,80—89周岁65人,90周岁以上25人;按性别分类:男386人,女416人;按有无子女分类:无子女老人3户,子女未住一起514户;按经济状况分类:低保户5户,低保边缘户19户。 (二)经济状况 总体看来,屈洞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耕种养殖收入。有121户(年龄60—75岁之间)自己种了田,还有养了鸡、鸭、鹅等。占上户调查总户数的36.8%,说明农村“空巢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存。 二是子女给付赡养费。有529户子女每年能按时付给老人赡养费,给付金额每年500—2000元不等,占上户调查总户数中有子女户数的79.2%。尚有40.8%的户数子女不能按期给付赡养费,究其原因,90%为自身经济条件差,无赡养能力,并非不孝顺。数字说明,农村有能力赡养父母的子女基本上能尽赡养义务。 三是来自政策性收入。屈洞村全部老人都领取了国家发给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占100%,另有24户享受了农村低保低收待遇,占4.6%。 其中,认为家庭总收入能够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有50户,占87.7%。总体看来,除少数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户外,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尚可。 (三)医疗保障 一是身体状况。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身体健康的221人,占37%;经常有点病的320人,占35%;体弱多病如身体较差或患有慢性病等的261人,占28%。总体看来,老人虽然生活能自理,但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偏差,其劳动能力、自理能力的延续性令人担忧。 二是医疗保障。屈洞村全部老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认为就医比较方便的有349户,占67%;认为就医不太方便的有8户,占1%。而认为生病了有人护理的有38户,占7%;生病了无人护理的有19户,占3%。数字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生病就医和护理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四)精神生活 一是子女关心程度。在514户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由于子女在外工作生活,经常回家探望老人不大现实,一般除传统的年节外,子女都很少回家,而子女对父母的关怀大都通过电话问候。保持一个月内问候一次的有315户,占61.4%;一季度内问候一次的有4户,占0.7%;半年问候一次的有2户,占0.2%;从不问候的有1户,占0.1%。数字说明,绝大多数子女都关心家中的老人。 二是文体活动情况。屈洞村设有老年协会,但老年协会开展活动不经常,大都一年开展1-2次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参加活动不积极,组织活动不容易;老年人参加活动情况,调查的57户中,喜欢并参加文体活动的仅12人,占21%。同时,询问57户空巢老人,认为有孤独、寂寞感觉的有27户,占47.4%;认为没有孤独、寂寞感觉的有30户,占52.6%。由此可见,一方面受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制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较贫乏,感到孤独,寂寞的占比过半,与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相距较远,也表明农村文体娱乐设施亟待加强。 四、调查结果分析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当前普遍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不但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因此,随着“空巢老人”队伍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养老困难和问题,屈洞村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收入低下,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人过中年后,人的体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在城镇,老年人一般到了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退休费或社保金,不需承担重体力劳动。而农村则不同,目前该县农村“空巢老人”除了五保户、低保户可以享受国家补贴外,绝大部分没有养老保障,还必须通过承担重体力劳动赚取生活费。部分老人家还种了田,而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75岁。且种田的经济效益偏低,一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仅能维持日常低消费。因此,在农村“空巢老人”中,子女不能定期给付赡养费,则老人的生活质量就比较困难。 (二)年老体弱多病,健康与医疗问题还很明显 从上户调查情况看,虽然屈洞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就医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仍靠体力劳动维持生存的“空巢老人”来说,普遍存在“生不起病,买不起药”的情况,“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为这些老人的一种无奈。 (三)精神慰藉缺乏,多数感觉较孤单寂寞 老年人面对“空巢”会觉得在感情上失去支撑和依靠。古有“天伦之乐”一说,所为“天伦之乐”就是儿女常在身边,儿女不在身边就无所谓“乐”。同时,由于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配套设施比较欠缺,加上村内老年人居住分散,老年人想聚集活动也确实不易,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为此而普遍存在。 (四)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安全隐患比较多 空巢老人不仅要忍受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和寂寞,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一大问题。我们在该县双峰林场库前村了解到有一孤寡老人,且有残疾,她有时一天就吃两顿饭,还常常是做一顿饭要吃几天。据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特别是老人在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时,更为常有。同时,由于老人身体状况差,安全意识淡薄,冬天用火、用电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灾害。 (五)老人处于弱势,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屈洞村各户老人中,大都与子女邻里关系较好,仅一户认为不好。在询问是否发生过子女、邻里的侵权行为时,回答却都是“没有”。但还是有些子女不能按期给付赡养费,原因是子女也没有经济能力,为此我们不能排除这里面有的子女有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如果有,就该属侵权行为。对于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通过各级组织对其子女进行说服教育,必要时应进行法律援助。 五、改进措施 一、开拓就业渠道,推广全民创业、当地扶持,加大加强第三产业服务链 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宣传,多种手段共同树立“尊老敬老”的尽孝新风气。一方面,宣传紧跟时代,尽孝更要尽心,自上而下树立典型,形成良好强大的传统道德 指向与舆-论风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老人一不受饥寒之苦,二不蒙寒心孝顺;另一方面,对农村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进行多种手段养老。补贴不妨加大点,渠道不妨放 宽点——养老院、祠堂等场所都可以作为政府养老的试点场所,使老人心有所属,话有可说,人有相伴,老有所依,从而及人之老。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青年扎根基层,提高基层政府行政力与透明度,三农补贴持续加大。所谓“基层不稳,社会不安;基层不力,政权不定”,加强基层政府战斗力,有助于政府良好形象,有助于政权坚固扎实,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针对基层政府、村委会,积极对人才标准,引进制度等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将热心帮扶群众,积极为村办事的热心人吸纳到组织中来,将待业在家的大学生予以帮扶,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制度创新,使民众积极投身于村事村务建设中来,形成“一人有难全村帮,一家有老全村养”的良好局面。充分吸纳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让其在干中学,服务家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才干,增加自己的经验与阅历。如此,农村养老将不再成为问题。 “空巢老人”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关爱。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这一问题日益凸显。通过这次调研,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发现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扰与问题,我们希望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帮助,能够将尊老爱老的美德传承下去,让农村“空巢老人”晚年幸福安康。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睡眠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公示情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农合医疗制度,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景,把新农合每月补偿公示工作做好,并做好门诊登记。 参合农民就诊时确认身份后,使用新农合专用处方并认真填写《新农合医疗证》和门诊登记,严格控制开大处方,不超标收费,在补偿账本上亲自签字及按手印,以防冒领资金。 在药品上严禁假药,过期药品及劣质药品,药品必须经过正规渠道积极。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严格执行新农合的药品目录合理规范用药。 对新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够,有的'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还有极少部分人没有参与进来,我们今后要在这方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参加的农民继续参加农合,未参加的应积极参与进来。 加强本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病人的处方和减免情景进行入户核实力度。 在以后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审处方报销费用。 加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本事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业务知识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二次补偿宣传使参合群众进一步了解农合对人群众的益处。 经过自查自纠的工作,看到在新农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正,进一步加大新农合工作的督察力度,审核力度,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安全,促进我村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情况调查报告年初以来,xx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粮食喜获大丰收,预计今年粮食总产达到195.6亿斤,比上年增长18.1%;比“十五”期末增长66.8%。粮食产量创出了历史新高。预计实现5331元,比上年增长11.6%,比“十五”期末增长117.1%。 1、科学规划,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质量。根据xx市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情况,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采取从易到难、分层次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方法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一是对市区及城乡结合部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公益基础设施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周边乡村率先建成新农村。如富拉尔基区抓住省“千村试点”工程机遇,在长青乡实行整乡推进,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使全乡6个村实现了道路全硬化、亮化、绿化,消灭了泥草房,建起了农村别墅和扶贫公寓,基本上达到了城市普通居民生活标准。通过对另一个乡实行整乡推进,有望今明两年在全区建成新农村。二是选择规模较大、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建设小城镇。龙江县景星镇是省级重点小城镇之一,全镇总人口7、2万人,城镇人口1、8万人,占到25、3%。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安置农村人口3000多人。三是结合并村撤屯规划建设中心村。如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有240户,只有7户砖瓦房。20他们抓住省级示范村的机会,多方筹集资金3370万元,建成四栋农民公寓20413平方米,使240户农民全部搬进新居,并建成1、2万平方米文化广场。在其带动下,二期、三期再建18700平方米农民公寓,将相邻的自强、奋斗两个村迁入丰林村,真正建成小城镇式的中心村。仅此一项即可以为两个村节省基础建设配套资金万元,又腾挪土地3200多亩,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融姿渠道。全市按照“一个县抓一个小城镇,一个乡抓一个中心村”的思路,积极探索了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和并村建设小城镇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和并村建设小城镇,并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模式,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标准和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建设中心村65个,撤并自然屯41个,腾出土地2.23万亩。建成农民公寓楼79栋,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吸纳农民1.2万人。 2、打造亮点,建成多条省级新农村示范带。注重试点,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从起,按照全省统一部署,xx市第一批选择127个示范村进行试点,已全部通过验收。年xx市保留和新增示范村、试点村总数达到120个。通过一年努力,120个试点村实现粮食总产14.65亿斤,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3.38个百分点;农村人均收入5680元,增长18.9%;。共完成公路硬化148.17公里,村内街路硬化94.71公里,自来水入户9813户,有线电视入户8280户,四旁绿化91.4万平方米,新建砖瓦房面积33.67万平方米,新建节能房1736户;新建村卫生院所8个;新建农村村级文体活动场所55处,极大的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在我们还打造出5条示范带,一是以铁锋区查哈诺村、昂昂溪区俄式风情园、碾子山区漂流为主的生态旅游示范带;二是以甘南县兴十四为主的科技园区示范带;三是富拉尔基区、建华区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四是以依安县丰林村、拜泉县自治村、整洁村为主的整村推进示范带;五是以依安县依安镇、富裕县富路镇、泰来县江桥镇为主的小城镇示范带。 3、发展生产,为新农村建设积攒后劲。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一是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全市上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培植典型、扩大宣传等措施,推广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经营、场县共建7种经营模式,并制定《xx市土地规模经营标准》,在经营规模、载体、模式、机制、方式、效益六个方面进行规范,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的进程,使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给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今年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比上年增加137万亩,比上年增长15.6%。。二是加大“四个换位”推进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1户国内外500强企业和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投资65.9亿元,新建了一批玉米、乳业、生物能源、拖拉机制造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其中中国一拖兴建的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安置就业3000人;中粮集团投资兴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总投资17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现在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8户,到年末可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上缴税金5.6亿,同比增长12%和4%,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92.6%和93.1%。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第一经济”来培育,推动劳务产业的发展。预计到年末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占资源的53%,实现劳务收入76亿元。三是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同比增长33%,比“十五”期末增长88%。全市绿色畜禽饲养量达到690万头(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2%。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1大系列、1400个产品。克山马铃薯、大豆、拜泉芸豆、梅里斯油豆角、洋葱、泰来大米、讷河马铃薯、龙江小米和甘南葵花籽等9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品”年加工量发展到1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0.7%,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98%和143%。今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绿博会,总交易额达127亿元,比上届增长16%。 4、突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一是继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截止目前,为全市农村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检查,做到应检必检;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18.65万份,达到农业人口的37.88%(未含试点县甘南),甘南做为试点县完成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万份,建档率100%。,全市参加新农合农民达256万人,比2009年增加9.6万人,参合率平均达到99.8%。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xx市共建设农村公路15709.9公里,总投资58.8亿元,超过规划目标9374.5公里67.5%。农村公路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促进了农民群众收入的增加,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月,齐泰、齐嫩、大齐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齐甘高速公路主体通车。在全省公路建设三年决战中,xx市境内建设4条高速公路,建设里程446公里。三是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全市共争取资金1.36亿元,打井配套安装自来水431处,解决了20.86万人的饮水困难。“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3.45亿元,其中国投资金为1.9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5亿元,共建1274处饮水工程,使66.93万人饮水不安全得到解决并吃上了自来水。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根据妇联系统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6.4%,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习水平和心智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习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习。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习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习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习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平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市妇联)。 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情况调查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时代的召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贯彻与落实,使得以往的贫穷落后的山区和不发达地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如今已是另一番新景象。这次,借由课程需要的机会,以及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我利用寒假时间走访我村的各家各户,做了个实地调查。 一、村容村貌介绍。 xx村系xx市xx县xx镇第一大行政村,是一个面积6.5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1325户5500多余人。有耕地面积2500多亩。背靠麒麟山,地处县城北郊外,距离镇区2公里,毗邻斗尾港,林辋溪斜贯村之西南;村之东北为泉惠石化园区,西南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走马埭。本村属省定革命老区村。国道324线、省道201线,沿海大通道分东西中并行南北走向于我村及周边,玉辋公路东西走向横贯本村,泉肖铁路穿村而过,所辖自然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福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体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xx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1月25日-28日,对xx村的村民做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以书面问卷为形式,深入各家各户调查走访,以及街头随机调查。其中,有效份数100份,街头调查占了31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被调查人信息。 从性别看,男性所占比重为70%,女性为30%;从年龄看,25岁以下的占24%,26-55岁占50%,55岁以上的占26%;从学历看,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的占3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34%。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中有4%对新农村建设很了解;有20%比较了解;57%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过;还有19%的不了解新农村建设这一说法。 3.被调查人的收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中12%的认为是环境卫生;39%的认为是医疗保健;29%的认为是文化教育,还有20%的认为都很重要。 5.被调查人对教育的看法。 对子女的上学态度都非常支持,如今考上名牌大学的有一部分人,希望自家的子女能向他们靠前。他们认为,农村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要有文化的人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6.村里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电、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乡之间一般都连通了水泥公路,甚至房子与房子间的小道也普遍用水泥铺成,还有路灯照明,格外温馨。农村个人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与电动车,其中电动车越来越普及。 7.被调查人对征地拆迁的看法。 后,往后的生产和生活无所依靠,因此,他们对搬迁到农民新村既赞同又担忧。同时,部分农民担心进入农民新村集中居住后,家庭费用支出增多,特别是水、电、气等费用的支出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8.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认为很好;60%的认为一般;还有6%的认为不好。 (二)调查分析。 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村民对于征地拆迁没有很好的认识。 由于以前石头房的老旧,有诸多安全隐患,政府大力推进房屋改建工程,但是,另一方面,农民的'“恋土”情结较重,这使得农民对政府工作的开展不够理解和支持,从而给政府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环境污染还存在一定问题。 环境问题是农村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不断涌现,污水的处理不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另外,还有盖房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商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就把垃圾就地掩埋或者倒掉,以至于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下降。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很重要。尽管在近年的春节活动有所增加,但是还有不少农民反映文化水平低是限制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平时的文娱活动也很少,除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外,基本没有什么活动。 5.不同村民,不同立场。 各自所关心的利益也不近相同,并且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些差异,从村民们家庭生活情况看出,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不错,有些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一些偏僻的地方出行还不太方便,生活环境不是那么理想,一些村民的思想有些落后,这些东西是不能完全避免,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地域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 三、解决对策。 要利用标语横幅、宣传车、走访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掌握致富实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武装农民;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经济上,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之一。使农业向着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公司化、多样化、科技化、生态化、绿色化、服务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迈进,有利于实现富村强民。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节水节能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技术创新。 (四)社会保障方面,要全面改善。 要使农村社会向着安全保障化、社会和谐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迈进,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老龄、孤儿、贫困与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对农民工要普遍推行综合保险,包括劳动保险、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有条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断地使长期在该城市服务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市民。使农村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现代化,农村道德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五)文化上,多元化、现代化等是关键。 化、合法化与现代化。从观念变迁看,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面向市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农民。因此,政府及有关开发机构不仅要传授农民各种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知识及其技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尤其要着力培育农民的市场与创业意识、生态与社会意识,使新农村建设普遍成为现代文明对农村的洗礼,真正使农村迸发出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几年来,xx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取得了较好成效。 截止xx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1574公顷,涉及55700个农户,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9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合作组织的1980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768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61574公顷,出租的8143公顷,互换的389公顷,转让的7252公顷,入股的1980公顷,其他形式的2236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 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75873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的1461公顷,占流转土地的1.8%;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4240公顷,占流转土地的5.2%。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xx年占4.3%,xx年以上占7.3%。由于xx市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主要问题。 近年来,xx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 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 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