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聘报告中,我们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以便让招聘方更好地了解我们。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践报告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会情况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社会基本情况后写出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状。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政策研究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服务的。 3)总结经验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目的的。它对于表彰先进、推广先进典型、指导同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4)揭露问题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现实甚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引起社会的总是,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同时也为有关部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来达到对客观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问答式田野调查报告范文常在语文教学的专业杂志上看到**老师的名字,早就心怀崇敬,只是没有机会了解更多。一天,听说学校的图书馆到了一批新书,我欣然前去“寻宝”,无意中竟然发现了**老师的一本课堂实录。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终于可以较详细地感受支老师的教学风采了。 书很厚,共564页,由三大部分组成。前面是公开课的教学实录,中间是板书设计,后面是最近发表的几篇重要文章。 我最先翻看的是《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实录。因为不久前刚看过窦桂梅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录像,感受很深。一样是大师,应该各具特色吧。 支老师果然有出其不意之处。先是指导有感情朗读课题,接下来就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老师又故意反题切入,说“不是亲人”,引起学生的异议,再让他们认真读文,“准备材料,驳倒老师”、“好好朗读,感动老师”。在这个说理和感动的过程中,过去依靠问答才能说出的内容,现在完全由学生口中自主说出;过去由老师指导的.“有感情朗读”,学生处于变动学习的地位,现在学生为了感动别人,自发地努力读好。确实由“让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而且“我要读好”。过去是教师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在变成了学生向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为了把理“晓”通,把情“动”真,就需努力,而这种努力,完全是自发的、自主的。因此,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节课仍然有一些提问,但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变了。为了弄清文章的选材和结构方式,教师提了这样一个相距十万八千里的问题:你们说是亲人,为什么志愿军要走了,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来送行?为了研究“雪中送炭”这个词,却问:明明送的是打糕,为什么说是送炭?这样的问题,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最感兴趣。看起来讨论的是与语文无关的问题,但讨论的结果却与学习内容丝丝相扣。 我还认真拜读了支老师的文章,真是深受启发。支老师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谈了一些做法。 1、争取不问,设法替代。老师在备课时,特别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去问本来能读懂的课文内容。要多想一想,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教学形式来替代。如用各种形式的读替代,用语言训练替代,用表演或演示替代,用发言争辩替代,用图解或表格替代,用课堂各类练习替代,用欣赏玩味替代,用联想或想象替代,更可以用学生的质疑、释疑替代,等等。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让学生用“在……却……”、“是……却……”的方式,说出课文中具有对比性质的内容。学生说:“在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陈设却极其简单。”“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上,却放着一尺来高的文件。”“周总理在工作了整整一夜之后,却只用一碟花生米充饥。”“周总理的工作是那样劳苦,生活却是那样简朴。”等等,能互相变化用很多方式说出。这种替代,不但完成了原问题的任务,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且集中了课文中的对比因素(实际上是思想因素),使学生对文章、对人物的认识更深一层,更高一层。 2、尽量少问,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有时确有无法代替、非提问不可的问题,那也无须回避,但对于要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是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问题覆盖面大,就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可想、可说、可辩,就不易演变为“满堂问”。另一方面,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更要让学生感兴趣。在上《西门豹》时,支老师在学生读书后,针对课文内容提了五个问题,但却又没有指向课文内容,都是旁敲侧击,效果不错。这五个问题是:读了课文你心中痛快不痛快?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佩服?读了课文你感不感到愤恨?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到奇怪?试想,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是什么情绪?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了课文所有的内容,而且联系了学生内心情感。第五个问题用一个“奇怪”,给学生留下了质疑的机会。 3、放弃“专利”,启发质疑。要改革“问答式”,解决由谁来问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开始,学生可能不敢问,不善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可大见成效。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出人意料。因为孩子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与成人不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克服老师的满堂问,避免“烦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够补充老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增强课堂学习气氛。 支老师的教学从容睿智,很具大家风范。阅读教学,真的能避免了繁杂的提问和分析,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飞跃。很盼望能有机会亲身感受他的风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字一天,田应根看到汇源的果汁广告,他忽然心里一动。想到当地有那么多的水果出产,如果办一个果汁加工厂,肯定能赚钱。 为此田应根进行了多方面的市场调查,发现汇源果汁、华邦果汁在当地虽然很普及,但价钱普遍偏高,超出了当地人消费能力,所以卖得并不好。当地还有一家果汁加工厂,名字叫好新鲜。“好新鲜”的老板姓陈,买卖做得很大,每年有上千万元收入。田应根不怕汇源、华邦,对陈老板却感到很头痛。他特别调查了陈老板的产品,发现主要是集中在橙汁、梨汁等几个产品。从当地最有名的奥琳超市售价看,拿梨汁来说,每升梨汁汇源大概是卖元,华邦的价钱也差不多,“好新鲜”大概是卖8元,比汇源、华邦的要便宜1元多。田应根比较了一下自己和陈老板的优势与劣势。陈老板从事果汁行业多年,经验比自己丰富,人才也比自己多,生产规模比较大,资金充足,实力非常强。这样看起来,他不应该去跟陈老板竞争。但是田应根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就是陈老板的工厂盖在城市边上,榨果汁用的水果都是从周围县收上来的,然后用货车拉回工厂,质量良莠不齐不说,成本上也提高不少。自己守着大片的水果林,在成本上有优势。虽然从家到县城有10多公里,从县城到市里有将近60公里,但是拉成品的费用总比拉原材料的费用要低。田应根反复计算,觉得拿梨汁这种产品来说,自己就算比陈老板每升便宜2元钱,仍然有钱可赚。另一方面,田应根觉得自己的果汁厂建在乡下,果源稳定;而且他可以用山上无污染的山泉水,这些都比建在城市边上的“好新鲜”要更环保。现在的人都比较重视健康,田应根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优势。田应根还特意打听了一下,发现做果汁的工艺并不复杂,设备都是现成的,比较容易掌握,这使他下定了决心。 田应根向来做事麻利,决心一旦下定,便开始雷厉风行地实行。注册公司、盖厂房、买设备、招聘员工,前后用了将近7个月,花了将近300万元。 田应根任命周德民为公司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公司营销总监。他知道对果汁这种产品来说,生产不是大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将产品卖出去。周德民是他的老搭档,从初中毕业即开始贩水果,做了十多年的水果贩子。对于做市场,周德民是一把好手,而且这个人口碑很好,很少有乱七八糟的事,在生意场上,这非常难得,所以田应根很信任他,花了很大心思,劝说他入伙,为此还给了周德民5%的干股。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到那年的9月份,田应根的工厂开始进入正式生产。这时候也正是一年果汁生产的旺季和最好的销售季节。周德民告诉田应根,第一炮要想打得响,广告一定要大批量地上。周德民做了个广告预算,至少要50万元,多多益善。田应根一口答应了。 a市是一个不大的地级市,只有70多万人口,当地经济不算发达,消费水平不高,对当地企业来说,能一下拿出50万元广告费的不多,对于当地两家主要的电视台――市电视台和地区电视台,一家主要的都市报,这就算是一笔大买卖,所以,给周德民非常优惠的价格。除了在电视台、报社做广告,周德民又雇了当地师范专科学校100多名男女学生,胸前挂着大红彩带,每天排着队,骑着自行车,在a市大街小巷来回七八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a市的几条主要街道和一些主要的商业大楼都挂上了“真口味”果汁的宣传条幅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彩旗。 广告轰炸加上周德民过去做水果贩子时建立的关系,“真口味”果汁很快就招了30多位经销商,这些经销商是周德民从70多位报名的经销商中精心挑选的。周德民的条件是先交1/3的货款,其余货款一个月一结,并制订了对经销商相应的奖励和惩戒办法。 一千星期不到,货物就很顺利地发到了30名经销商的库房里。田应根很谨慎。每家只发了100件货,也就是100箱,其中,250ml和1000mi规格的各50件。250ml果汁是塑料瓶装的,1000mi果汁是纸盒包装的。其中,梨汁和橙汁各占了一半。田应根暂时只生产这两个品种和两种规格的产品。他和周德民都相信货卖堆山的道理。想货卖堆山,产品品种和规格就不能太多。 周德民越想越不放心,在随后的一天多时间里,他将30位经销商都跑了一遍,和对方交谈,查看他们的店面和库房,发现在他们的店面和库房里确实看不到自己的产品,看起来他们的货的确都已出清。但是周德民仍旧不放心,他反复盘问那些经销商,他们的货都卖到了哪里?都是什么人买了?大多数经销商都支吾其词,有些经销商笑而不言。后来大概被周德民问急了,有的经销商干脆直斥周德民不懂规矩,渠道是经销商最重要的资源,是经销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怎么能随便告诉别人呢?周德民只好悻悻而回。 车最后都开到了东郊的一个大仓库里。而这些仓库都属于“好新鲜”的陈老板。 听了周德民的汇报,田应根很生气地说不管他,只要他收,我们就送,看他能收多少?事情就这样继续下去,田应根继续生产,陈老板继续收购,前前后后,陈老板收了他们1万多件货。 一直到第四批货,陈老板才停止了收购。在打了几个月的广告以后,a市的大小超市和不少便利店终于第一次出现了“真口味”果汁。消费者的胃口经过反复的广告轰炸,早已被吊了起来,加上田应根的果汁比市场上最便宜的“好新鲜”果汁平均要便宜到1/4甚至1/3,所以“真口味”果汁第一次出现在市面上,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卖得非常不错。田应根和周德民看到这种情况,悬了半天的心才终于稍稍落地,但是他们仍旧搞不清楚陈老板想干什么,心里始终踏实不下来。 随后有一天,田应根正在工厂巡视,监督工人生产,忽然接到周德民的电话,告诉他大事不好。市场上忽然出现了大批“真口味”梨汁和橙汁。按正常售价,“真口味”1000ml纸盒装梨汁在市场上卖元/盒,250ml塑料瓶装梨汁卖1,7元/瓶,橙汁的情况也差不多。但是现在出现在市场上的“真口味”1000ml纸盒装梨汁仅卖元/盒,250ml塑料瓶装梨汁仅卖1元/瓶。消费者纷纷抢购这些便宜货,转而对正常售价的“真口味”梨汁和橙汁不屑一顾。还有不少先前按正常价购买了“真口味”梨汁和橙汁的消费者到商场退货,商场则找批发商退货,零售商、批发商、经销商同样怨声载道,局面一片混乱。田应根一听就出了一身冷汗,这才明白陈老板默不作声大批收购“真口味”果汁的意图。他紧急将周德民召回厂里,同时聚集厂里干部商议对策。他们不能宣布市场上超低价的“真口味”果汁是假冒伪劣产品,因为他们都知道,那是自己工厂生产的真货。就算是假货,他们也不敢说,因为根据经验他们知道,消费者在不辨真假的情况下,就会干脆都不买,而且以后重新购买的可能性也很小。最后大家商量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马上向工商局举报“好新鲜”陈老板搞不正当竞争;一是静待由陈老板抛向市场的这批货销完,或由工商局责令其收回后,再将产品重新推向市场。这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举报的结果,“好新鲜”陈老板受到了当地工商部门的惩处。当地工商部门责令陈老板,第一,将市场上应该由他们负责的“真口味”全部收回,第二,通过媒体向“真口味”赔礼道歉,第三,向“真口味”赔偿5万元,第四,罚款5万元。开始听到工商部门的处理意见,田应根和周德民还挺高兴,但是他们的高兴劲儿很快就烟消云散,因为第一,陈老板根本就不在乎工商部门的处理,对工商部门的处理意见迟迟拖着不办;第二,经过陈老板这么一搅和,很多消费者对“真口味”失去了信心;第三,因为陈老板抛向市场的那部分超低价“真口味”的冲击,使消费者已经在心理上形成了“真口味”超低价的定位。他们就认定“真口味”应该超低价,使得市场根本没有办法重新运作。 产品卖不出去,工厂被迫停工,田应根忧心如焚,不停地催促周德民想办法重新启动市场。最后周德民提出几条意见,第一,加大广告投入,不过,即使加大广告投入,让消费者重新接受“真口味”是可以的,但要让他们重新接受“真口味”的价格恐怕很难;第二,不叫“真口味”了,换一个品牌,重新包装后推向市场,但需要重新进行广告投入;第三,避开本地市场,开辟外地市场。前两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仍旧不可避免地要与“好新鲜”发生正面碰撞,要随时防备陈老板的狙击。这两种办法风险都非常大。采取第三种办法,他们的成本优势就没有了,而且同样需要巨大的广告投入,说不定还会碰见新的竞争对手。这三种办法都不是好办法。周德民又提出了第四种办法,就是不做这些大路货,生产一种新产品,陈老板没有的产品。既然没有陈老板实力强,正面竞争打不过他,可以绕道而行,避开与“好新鲜”正面竞争。 周德民向田应根提出了生产野生果汁的计划,并将计划详细讲述了一遍:他分析,避开大路货,转产野生果汁的好处有几个,第一,我们这里野生水果品种虽然不算少,但是采摘困难,产量都不大,比较适应小规模生产而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正好符合我们生产规模不大的条件;第二,产量少,我们就不必大规模铺市场,也就用不着那些经销商;第三,野生水果数量少,属于真正的高档货,我们专攻高档餐饮市场,不走超市和零售,可以避开现在那些果汁经销商对渠道的控制,只需要直接和饭店打交道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推销队伍,高档餐饮市场数量有限,用不了多少人,没有多大的成本;第四,现在的有钱人,都重视身体健康,讲究营养和绿色环保。我们这一带出产野生水果,那是出了名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招牌,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可以节省一大笔广告费……田应根听得频频点头。他盘算了一下自己的资金,决定背水一战。 为了表明自己乃深思熟虑,而非不负责任地胡出主意,周德民主动提出,他拿出30万元,与田应根共同进行野生果汁的开发。为了麻痹陈老板,他们一边继续生产一些如梨汁、橙汁之类的大路货,继续供给那些经销商,一边招兵买马。悄悄加紧进行野生果汁的开发。和陈老板的鏖战,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当年野生水果上市时间已经错过。他们用来做试验的那些野生水果,都是当地山民采来储在地窖里,准备用来喂猪或酿酒的。因为野生水果营养价值虽高,但酸度普遍比种植水果大,并不适合直接入口,当地人都不太爱吃这样的水果。田应根和周德民带领自己的团队,还请了两个老中医,从山民手里高价收购了一些窖藏的野生水果。躲在工厂里悄悄做试验。试验成功后,他们一直按兵不动,等到来年九个月份当地野生水果进入采摘期后,他们才悄悄派人到乡下,四处高价收购野生水果,再悄悄运回工厂进行生产。为了更符合现代女性既要营养最好还有美容作用的消费心理特点,他们还在野生果汁中加入了食用鲜花,果汁中用的蜂蜜也是野生蜂蜜,盛果汁用得不再是纸盒或塑料瓶、玻璃瓶,而是用间伐下来的果树木板制做的木桶,木桶的上端、中间和下端各箍有三道篾箍,外面套着一个用竹篾制作的篾套。这些木桶都是请村里的木桶匠打造的,显得古色古香,最小规格的一种桶,也能装5000ml,野生果汁,最大的能装50000mi野生果汁。田应根有些担心,害怕这么大容量的包装消费者不易接受。周德民请他放心,说就是;中着这个原始风味十足的果树木桶,肯掏钱的消费者就不会少。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范文田升平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突出,思路开阔、敢为人先。她先后担任项目组长、遥感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兼质量管理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在工作过程中,她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通过对地质成矿规律的新认识,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不断创新,她把地质勘查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拓地质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主持完成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地区磷矿资源评价》,掌握了西南地区磷矿资源潜力,摸清了该区磷矿家底。通过对风化磷矿的深入研究,她提出了风化磷矿门陷理论,确定出适合新老磷矿区使用的风化磷矿判别指标(co2和2p2o5+a·i),已经被^v^批准,从而解决了已勘查磷矿区风化磷矿单独圈定问题,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磷矿产地40余处,初步估算风化磷矿资源潜力亿吨。 她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湘西—黔东南地区重晶石矿资源评价》,提交新发现重晶石矿产地5处、可供普查的重晶石矿产地2处,为重晶石矿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她主持的研究项目《湖北省恩施市沙地硒矿普查》,提交硒资源成矿远景区5处,为硒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她主持的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湖北省鹤峰磷矿走马矿区白果坪矿段普查》,新发现大型磷矿产地1处,提交磷矿石资源量6 000多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以上。 多年来,田升平用血汗换来了地质工作的累累硕果:1998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部地质找矿、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化矿山总局地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获中化矿山总局地质找矿二等奖1项。她两次被评为“中国化工人”,多次被评为“优秀^v^员”。 结缘地质 献身地质 不怕吃苦 坚守使命 通过不断的努力,田升平当上了项目组组长,经常到野外工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她和战友们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能在老乡家借住算是幸运的,更多的时候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夏天的夜晚蚊虫叮咬,睡觉时再热也要捂得严严实实。第二天天一亮就又出发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夏季的白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使人大汗淋漓。帐篷里,热得像蒸笼,身上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可即便这样也不能脱工作服,因为随手一拍就能打死好几只蚊子。跑路线时一不小心就会受伤,还有可能被山上风化剥蚀滚落下来的岩块击中或掉入深渊,有时还会遭遇暴雨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 记得有一次田升平在西北大山中寻找矿脉,一脚没踩稳,连人带包从山上滚了下来,衣服被划破了,皮肤被划伤了,浑身都是泥土。回到驻地,房东大娘心疼地劝道:“闺女,你看多危险啊,一个女人家就别干这种危险的活儿啦!”而她却笑着回答道:“穿上工作服就不分男女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一定干好它。”第二天,她就又和其他男同事一起跋山涉水,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田升平在西南大山中带领人员追索一条矿脉下山时,由于山路陡峭,一人多高的茅草挡住了项目组人员的视线,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大家互相看不见,几个人只能靠相互呼喊保持联系,互相鼓励增加勇气,终于在天黑之前走出了茅草丛,找到了下山的路。在山下,几个人回首看着自己刚才走过的大山,悬崖峭壁,稍微踩偏就会掉下山涧,他们为这次野外工作能安全返回而感到庆幸。 田升平在湘西野外施工时,驻地安排在附近村子一个老乡家里,探槽区在山上。从驻地到探槽区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而且要经过一片坟地。因为塌方,那片坟地有不少棺材露出地表,有几处棺材一半在地里,一半悬在半空,即便白天走过这里,也会让人感到寒气逼人、阴森可怕。一天夜晚,田升平正要休息,山上值班人员来电话说探槽区好像有问题,要她赶紧赶到山上去。她二话没说就往山上赶,可一个人走到半道,想起那片坟地,她开始犯嘀咕了,但是一想到山上的留守人员还在等着自己处理事情,她就硬着头皮沿着小路往山上走。到了那片坟地,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害怕,她尽量不往露出棺材的那边看,可是眼睛还是不由自主地往那边看。一会儿,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后脑勺在冒汗,头发都湿了,手心是冰凉的,腿肚子是软的……她想起了老职工对她讲的话:在夜晚走路,你要是害怕,就拼命唱歌。于是,她扯开嗓门开始唱歌,从她所熟悉的《勘探队员之歌》《牡丹之歌》唱到《红星照我去战斗》……她终于到达了探槽区。当处理好事情回到驻地已是凌晨。“那会儿,好像整个大山就只有我一个人,走着走着,反倒麻木了,只感觉自己的歌声在大山里回荡。”第二天起床,她便听老乡们在议论:“昨晚在山上打猎时遇到鬼了,这鬼还会唱《牡丹之歌》,生前肯定是文工团的。”田升平一听,乐了,但一转身,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老实做人 踏实做事 多年来,田升平很少享受年休假和探亲假,哪怕是短暂的休息,而是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她平时注重学习,为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00年,她被提拔为院部门主任。她在评审项目过程中,对使用的原始数据、试验资料等都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报告文字、图件和附表进行反复检查修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做到文、图、表三者一致。 有一次,科室职员将项目评审资料放在田升平办公桌上,她拿起资料刚翻了前两页,就发现一个坐标点的符号打错了,便立刻用铅笔标注,以便下次校正。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不管项目资料多或少,她总是仔细地逐字去看。 还有一次在野外找矿中,田升平带了一名年轻队员寻找矿化带,不知不觉天黑了,离开驻地已有20公里远。他们一路摸黑往回走,又冷又饿,再加上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非常艰难。年轻队员跟她提出想把岩石标本先埋起来,白天再来取,可她坚决不同意,就怕标本丢失。于是,他们背着沉重的岩石标本走了近8个小时的山路才回到驻地。这就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良心地质”。她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该跑的路线必须跑到,该采的样品必须采集到,该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写清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田升平主持、参与的项目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她组织完成了各类项目立项、设计、野外验收和成果报告评审等工作百余项。在兼任质量管理部主任期间,在她的主持下,先后制订了《地质研究院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地质研究院经济运行办法》等9个院管理办法,对建立和完善院规章制度、提升院内科技人员的素质、保障所提交各项工作成果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注重自身学习,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2007年11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编制考试中,她的成绩排名第一,作为非财务人员、非国土、地调系统的人员取得如此佳绩令专家赞叹不已。因此她入选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专家库,成为地质技术和经济评审双料专家。她将所学到的东西及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各项设计、报告评审中,严格把关。几年来,院内提交的各项成果均在优良以上,其中完成的国家“358”项目《我国重要化工矿产成矿远景区带资源评价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报告。地质研究院在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河北省151家地勘单位质量管理抽查中获得优秀。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字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共采访31人) 通过第一项调查我们得知,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 1。 扫尘,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 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 贴春联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 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 氛。 3。 守岁 3。 放爆竹 5。 团圆饭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团圆饭^v^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团圆饭^v^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的淋漓尽致。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骄傲。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项目二,探讨[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v^,了解,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 项目三: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民俗,知 道是为什么吗, 总结,1。地方特产不同 2。民族习惯不同 3。地理不同 项目四,春节祝福语, 岁月的摺子修饰了您的棱角,您的脾气也慈祥了不少;当然偶尔还会跳跳脚,那是您青春不老-祝春节快乐! 调查人:郑艺菲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调查目的:感受传统文化,考察民风民俗,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如何写好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政府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政府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政府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政府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政府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和乡政府。每到一地,总是先找,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她丈夫在外、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问答式田野调查报告范文从“问答式”到“练习式” 从“问答式”到“练习式”(教师中心稿)――高三现代文教学的新尝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五、六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怎么处理?应该说,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有两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太轻视课文,蜻蜓点水式地处理一下就匆匆收场。主要表现为只处理其中很少一部分课文,或两三节课就处理完一个单元的内容,然后一门心思扎进高考复习题中,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因为,课文大都是些经编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比起课外阅读训练材料来,肯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过分专注于课文,细嚼慢咽,把高三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结果无法保证高考复习的时间,学生无法适宜高考的要求。 客观地说,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确有一定冲突,随着高考时间提前到六月初,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办法,太轻视课文或太专注于课文也不是办法。能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协调进行,做到课文教学、高考复习两不误呢?我认为,有两个办法是较为可行的:一是两条腿走路,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穿插进行;二是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考精神,体现高考要求,从中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高三课文教学中,有必要改变一下目前通行的“问答式”教学,代之以“练习式”。下面,就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具体谈一谈。 用“练习式”处理一篇现代文,一般只需两节课。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书面练习;第二课时,教师讲评。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一般都应把“练习”收起来,批改或者检查。这样做,一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二是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 “练习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书面练习,把一篇篇文章变成一份份现代文阅读练习。练习题从哪里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课后“练习”。当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问题太大,太笼统,就要具体化,变成若干较小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就要搭上台阶,用其它问题做好铺垫;如果问题的角度学生较为生疏,就要变个方向,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等等。二是《教参》中的“课文说明”,有选择地将其转换成学生可操作的一个个练习题。当然,还可以从其它资料中选取,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原则:难度适中,题量适度,瞄准考点,突出重点,形式多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的是“突出重点”,而没有提“突出难点”,这是因为,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非要求学生一一弄清不可。实际上,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许多当初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语法教学讲究“简明、好懂、有用”,如果借用一下,高三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也应遵循“有用”的原则,真正做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实际的价值和用处。下面是我在处理鲁迅小说《药》一文时,设计的一份练习,可供参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充表格,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二三四 ()(当天早上)()() (明线) (开端)()()() (连接点)(交织点)(交织点)(融合点) (暗线) 二、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单音节动词,然后对照课文加以修改。说说这三段文字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1、“喂 [1][2][3] 如何写好田野调查报告1)叫喊声,嬉闹声,应和着潺潺的流水声,使得夏天的田野更加热闹了。 2)初冬里,山野的绿色也尚末褪尽,还有一星半点的草梢还没被染黄。 3)低处的田野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山在滑坡。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4)夏天到了,家乡的田野就像一位浓妆艳抹的新娘,大地为她穿上鲜艳的绣花衣裳。 5)夏天的田野,丰收的田野,充满希望的田野呀,我赞美你,歌颂你。 1)田野是绿的,然而又绿得不一样:墨绿、油绿、嫩绿,…被整齐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 2)田野里,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3)田野是绿的,然而又绿得不一样:墨绿、油绿、嫩绿,被整齐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 4)田野一点也不野:有她的风韵美,像她洒下的点点闪光;金亮亮的,毫不吝啬;风的柔,就如她的丝带般飘拂稻香隐约飘来,拔开稻草,仿佛萤火虫会悄悄的冒出来。 5)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静;草原多么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广漠得望不到边际。 6)就在雪山群峰的围绕中,一片绮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 7)啊!夏夜的田野啊,滴翠流金。 8)叫喊声,嬉闹声,应和着潺潺的流水声,使得夏天的田野更加热闹了。 9)初冬里,山野的绿色也尚末褪尽,还有一星半点的草梢还没被染黄。 10)低处的田野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山在滑坡。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11)夏天到了,家乡的田野就像一位浓妆艳抹的新娘,大地为她穿上鲜艳的绣花衣裳。 12)夏天的田野,丰收的田野,充满希望的田野呀,我赞美你,歌颂你。 13)夏天的田野里金灿灿的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丰收的喜悦。 14)夏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夏天的田野。 15)瑟瑟金风吹来,望无际的稻田像大海泛起了波涛,沉甸甸的谷穗像怕羞的姑娘腼腆地低着头。 16)隆冬,家乡的田野悄悄脱去了“金装”,换上了银白色的“衣裳”,到处都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17)在那广阔的田野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稻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层层波动,向前涌来。 18)北方月的田野更美。这时的大地早已苏醒了。小草钻出地面,发出了嫩芽,给田野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各种各样叫不出名的野花也竞相开放了,红的、黄的、蓝的……把绿色的田野点缀得更加美丽。它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仿佛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大地睡醒了,花儿开放了。”蜜蜂飞来了,蝴蝶飞来了,它们在花草间飞舞、嬉戏,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无限乐趣。远处的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插秧,他们个个笑逐颜开,从那舒展的眉头上不难看出,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仿佛已看到了夏天丰收的景象。 19)田野是那么美丽!一方格、一方格的,就像棋盘一样,而且都涂上了柔和的、美丽的颜色:黄的、绿的……远处山上,一条洁白的“缎带”―兵营的围墙铺在崎岖的高山上。可惜这条白“缎带”不长,要不,真有点像万里长城呢!望着这样美的景色,我陶醉了,不禁低声赞叹道:“江山如此多娇!” 20)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田野一条条银渠纵横交错;山岗一道道凌空飞架的渡槽,把个个山塘水库串连起来,仿佛银练串珍珠,佩戴在这缤纷斑斓的大地;一根根横跨蓝天的高压线,伸向远方,去连接着一座座电灌站,像琴弦般日夜弹奏着丰收的乐章。 21)夏天的田野是美丽的;夏天的田野是迷人的。 22)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兴致勃勃地回老家去欣赏夏天的田野。远远望去,黄澄澄的稻田,翻腾着滚滚金波,好像灿烂的彩霞洒落在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秆直不起腰来。可是,它们还是使劲地随风摇摆,好像在为金色的夏天舞蹈。我踏着田间小路一边前行,一边闻着稻谷的清香,仿佛看到了人们挥镰收割的情景。 描写田野的好句好段 1、天气渐渐地转凉了,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小河、庄稼上。这落叶似乎是报信员,告诉大家“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小草们也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秋姑娘又在落叶的喜悦簇拥下重新来到人间。在这个到处都是一片黄澄澄的景象中,各种小花似乎睡着了,个个低着脑袋,耷拉着两片早已经失去光彩的“双手”,默默地,一声不吭地等待着遥远的春天的到来。 3、秋天的来临,也让小草换上了黄色的衣裳。这时的小草虽然已不像春天的那个嫩娃娃了,也不像夏天那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小伙子了,但小草依然挺立着,风儿轻轻一吹,它们便把身体扭向一边,以优美的舞姿博得人们的赞赏。清晨,晶莹的露珠便会和草叶做游戏,滚来滚去的。用手接一滴,一不小心,露珠便会滚落到地上,一下子不见了,仿佛也和我在玩游戏呢! 4、秋姑娘穿着金黄色的大衣,风尘仆仆地来了。在田野山川间,在果园花丛中,秋像一阵风似的,穿梭其间,给人们送上了一幅幅画。成熟的玉米迫不及待的脱掉了衣裳炫耀的露出了自己黄灿灿的送走了热度如火的夏天,在一场场绵绵的秋雨中凉爽,温柔的秋天已来到我的身边。 5、秋天的原野是裸露的。没有春的繁华,那样引人注目,那样色彩绚丽;也没有夏的热烈,那样着意于塑造,那样喜怒无常阴晴多变。秋就是秋,秋将一切都袒诚地交给大自然,它面临着肃杀,面临着成熟,也面临着叶落归根。如果你在秋天的原野上,发现一簇两簇红色的云霓,你不要惊喜,那不是春天的花魂,那是红枫,是秋的肃杀之美。但要小心,你的手和你的心随时都会让秋天玉化。难怪天上很少有云彩游动,因为云彩稍一抬头,便会溶化在秋的淡蓝之中。 6、秋天是火红的,枫叶红了,柿子红了,苹果红了,红红的脸蛋像火红火红的灯笼。看着这秋天的田野,我想,秋天不是凋零的季节,秋天充满了活力。秋天是美丽的。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7、我走进了秋天的树林。啊!地上落满了树叶,有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一阵风吹来,树上又落下了几片树叶。瞧,有的像小花蝴蝶,扭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有的像一只只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得旋转、旋转的……树叶纷纷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厚厚的“棉衣”。脚踩在枯叶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奏响了深秋的“交响乐”。 8、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10、如果说,燕子是报春的天使,那么,落叶就是迎秋的顽童。秋天一到,落叶就毫不犹豫地从树桠上纷纷飘下来。它们好像在对大树说:“亲爱的妈妈,我们要回到大地的怀抱中去,请允许我们随风阿姨飞吧!”树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在说:“走吧!走吧!”叶子飞过墙头,来到野外,看!大地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落叶,你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地毯。 11、雨是晶莹剔透的。秋天的雨很小,很细。像牛毛针尖般,温柔地落下,当然有的小雨打在池塘、房檐上,击起水花朵朵,“丁东”、“滴答”、“啪啪”、“沙沙”地给这如诗如画的金秋配上一支动听的交响乐,这独特的韵律,使你忘却世上一切烦恼与忧愁。 12、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棉桃像小树,绽了鸡蛋似的花絮。啊,不是稻田,是黄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银的世界。 13、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14、小菜园里,蔬菜成熟了。你看,香菜姑娘正在梳着自己的头发,南瓜正在进入梦乡,菊花发出阵阵清香。 15、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16、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17、低处的田洞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山在滑坡。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会情况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社会基本情况后写出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状。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政策研究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服务的。 3)总结经验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目的的。它对于表彰先进、推广先进典型、指导同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4)揭露问题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现实甚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引起社会的总是,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同时也为有关部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来达到对客观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调查报告的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不能绝对化。同一篇调查报告,分类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同,就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型。 收集资料的同时,注意对资料进行分析,写起来就从容多了。初动笔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下述材料: 1. 按时间顺序做的观察和访问的田野笔记。 2. 在你心目中构成了该文化场景的所有领域。 3. 基于你所选择的领域的术语(类别名),把术语按类别划分好。 4. 所选择的领域的特质(对其成分的界说)。 5. 报告人就研究的类别做的发言。 6. 你观察了所研究的类别之后做的描述。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资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写下来。 最好先列出提纲。提纲可能包括下列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回答了一些问题: 1.文章是关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场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内容安排怎么样? 1.为什么选择这一文化场景? 2.如何联系报告人? 3.主要报告人的特点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对资料的选择? 6.有没有遇到特别的难题? 1.与这一文化场景相关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情况怎么样? 2.这一文化场景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1.你打算描述什么领域?为什么? 2.报告人使用什么类别划分? 3.他们的类别划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4.这些类别划分是如何界定的?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5.报告人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构建他们的.行为? 1.你能否解释这一文化场景? 2.你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有何建议? 文化描述的资料安排有多种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识结构,这有如绘制一张详细的地图。作者按报告人的文化的类别划分来安排资料,要谨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剖析它们的意义。接着,作者着重介绍在此文化中人们用于达成目标的手段。这要通过材料来说明。最后,他可能将文化及其功能结合起来讲。每一个社会情况对人们的行为都有要求。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社会情况的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后附的文章可称为民族志式的描述。它们谈不上是理论上的分析或跨越文化的比较,应该说是关于文化知识的记录。我们认为这正是民族志研究的开始。 这些文章还有以下的特点。 1.由程度不一的本科生写成。开展田野工作时,有的学生才刚上大学第一个学期,有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有的是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则不是。 2.这些文章运用了组织和呈现民族志材料的多种方法。有的注重上述提到的功能,有的注重手段和结构。 3.文章包括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可做研究的广泛的文化场景。集中研究生活中人们对付各种情形的学问。大多数文章以民族志语义学为基础,有的文章则强调作者自身的观点多一些。 4.涉及到人类学入门,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人类学田野方法等等。有的文章开头与这些领域有关,最后则写成独立的研究项目。 每一篇文章都与人类学一向关注的问题有关。比方说,每一个社会都有关于珠宝以及其它身体饰物的习俗;美丽和外表的定义是由文化决定的;各个社会都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关怀等等。但以往的民族志描述以及其它题目都是在非西方社会中做的,而我们收集的文章描述的则是我们自己的社会。 1、确定题目。在调查之初,确定田野调查大纲的时候,研究者实际上对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已经有所确定。在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往往只是大体明确了自己想要做哪一方面的问题,自己的调查对象是什么。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进行,研究者的调查主题在表述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变得界定越来越明确。但是有一点必须指明,经常更换自己的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会随着调查的进行而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展开调查之前可以不用确定自己的题目。在调查之前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调查之前的主题越明确,意味着自己的调查越有所准备,收集资料的目的明确,则对今后的资料分析、报告写作都很有好处;另一方面,在研究之前确定一个好题目,是学者们申请研究资助必不可少的一步。 2、题目的组成。题目的组成可以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也可以由单一的主标题组成。 3、题目的要求: 1)标题应该简练,不能太长,一些没有用的词语要删除。 2)标题选择上可以用提起人们兴趣的字眼,也可以选择以报告的关键词和问题意识为题目。 3)标题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往往只会通过你的标题来看你的文章。 4)标题中应该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如主题、目标、主要方法、研究地域等任何能够吸引人,并体现报告特点的内容。如果主标题太长,可以考虑用副标题加以说明。 5)标题中最好不要出现缩写(如世界银行缩写成为世行)和太拗口的词语。 田野调查报告收集资料的同时,注意对资料进行分析,写起来就从容多了。初动笔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下述材料: 1、按时间顺序做的观察和访问的田野笔记。 2、在你心目中构成了该文化场景的所有领域。 3、基于你所选择的领域的术语(类别名),把术语按类别划分好。 4、所选择的领域的特质(对其成分的界说)。 5、报告人就研究的。类别做的发言。 6、你观察了所研究的类别之后做的描述。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资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写下来。最好先列出提纲。提纲可能包括下列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回答了一些问题: 1.文章是关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场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内容安排怎么样? 1.为什么选择这一文化场景? 2.如何联系报告人? 3.主要报告人的特点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对资料的选择? 6.有没有遇到特别的`难题? 1.与这一文化场景相关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情况怎么样? 2.这一文化场景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1.你打算描述什么领域?为什么? 2.报告人使用什么类别划分? 3.他们的类别划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4.这些类别划分是如何界定的?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5.报告人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构建他们的行为? 1.你能否解释这一文化场景? 2.你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有何建议? 文化描述的资料安排有多种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识结构,这有如绘制一张详细的地图。作者按报告人的文化的类别划分来安排资料,要谨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剖析它们的意义。接着,作者着重介绍在此文化中人们用于达成目标的手段。这要通过材料来说明。最后,他可能将文化及其功能结合起来讲。每一个社会情况对人们的行为都有要求。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社会情况的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后附的文章可称为民族志式的描述。它们谈不上是理论上的分析或跨越文化的比较,应该说是关于文化知识的记录。我们认为这正是民族志研究的开始。 这些文章还有以下的特点。 1.由程度不一的本科生写成。开展田野工作时,有的学生才刚上大学第一个学期,有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有的是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则不是。 2.这些文章运用了组织和呈现民族志材料的多种方法。有的注重上述提到的功能,有的注重手段和结构。 3.文章包括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可做研究的广泛的文化场景。集中研究生活中人们对付各种情形的学问。大多数文章以民族志语义学为基础,有的文章则强调作者自身的观点多一些。 4.涉及到人类学入门,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人类学田野方法等等。有的文章开头与这些领域有关,最后则写成独立的研究项目。 每一篇文章都与人类学一向关注的问题有关。比方说,每一个社会都有关于珠宝以及其它身体饰物的习俗;美丽和外表的定义是由文化决定的;各个社会都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关怀等等。但以往的民族志描述以及其它题目都是在非西方社会中做的,而我们收集的文章描述的则是我们自己的社会。 1、确定题目。在调查之初,确定田野调查大纲的时候,研究者实际上对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已经有所确定。在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往往只是大体明确了自己想要做哪一方面的问题,自己的调查对象是什么。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进行,研究者的调查主题在表述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变得界定越来越明确。但是有一点必须指明,经常更换自己的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会随着调查的进行而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展开调查之前可以不用确定自己的题目。在调查之前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调查之前的主题越明确,意味着自己的调查越有所准备,收集资料的目的明确,则对今后的资料分析、报告写作都很有好处;另一方面,在研究之前确定一个好题目,是学者们申请研究资助必不可少的一步。 2、题目的组成。题目的组成可以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也可以由单一的主标题组成。 3、题目的要求: 1)标题应该简练,不能太长,一些没有用的词语要删除。 2)标题选择上可以用提起人们兴趣的字眼,也可以选择以报告的关键词和问题意识为题目。 3)标题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往往只会通过你的标题来看你的文章。 4)标题中应该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如主题、目标、主要方法、研究地域等任何能够吸引人,并体现报告特点的内容。如果主标题太长,可以考虑用副标题加以说明。 5)标题中最好不要出现缩写(如世界银行缩写成为世行)和太拗口的词语。 如何写好田野调查报告我们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来了阵阵东风,觉得舒服极了。由于春天不像冬天那样寒风砭骨,只略带着寒意。你瞧,脚下甜睡了一冬天的小草,此时已复苏了,顽强地把头伸出了空中。固然只见一点嫩绿,却充满了生气盼望。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的洒在田埂上。青翠欲滴的蚕豆苗划一的立在田埂旁。 冬天刚已往,春天就迈着轻盈的脚步离开了大地,到处都相约好似的,换上春装。今天,我约了几位小同伴去欣赏家乡春天的田野。 我举目望去,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庄稼。金黄的油菜花儿开的正旺,辛勤的小蜜蜂,一下子飞到这说些悄悄话,一下子又飞到哪儿吻一吻。另有这一片,那一片,绿得发亮的.红花草,自然地绣上了几朵小紫花,悦目极了。正在拨节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的铺在田野上。看到此景,我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年之际在于春。啊,这是农民辛勤耕耘的盼望。 我喜欢家乡春天的田野。它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于是我高兴的对同伴们说:”惋惜我不是画家,不然我将用彩笔画下这家乡迷人的田野,让它永远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含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失掉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 田野调查报告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田野调查报告按照我们指导老师的安排,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课程任务是到佛山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 以下是佛山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简要介绍:佛山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伊利集团华南区域管理中心的直属分公司,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迳口华侨经济区,占地面积200亩,投资1。9亿人民币建成,辖有冷饮工厂与酸奶工厂两个生产车间,主要生产雪糕、冰淇淋、棒冰、酸奶及乳制品等产品。公司为员工提供现代化公寓楼与娱乐休闲室,是一个朝气蓬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也许我思考了太多,我们很快就到达目的地了。车子刚驶入三水伊利制作基地时,看到的一切建筑给我的感觉跟我一向的认知一致——伊利集团是中国乳制业的龙头老大。但愿这里的设备确实地证明它就是龙头老大。 管理一种产品,或许我们最先做的应该是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它是什么?为谁而生?带来什么?而产品与产品之间往往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独立而互有联系。若是我们能找出产品之间的共同点或者联系点,也许新产品就能诞生——产品之间的相互结合。另外,对消费者偏好的充分了解,大概也是促进产品的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吧。 第一站结束后,导游姐姐就带我们“实地”观察制作雪糕的工具。虽说是隔着一大段距离和一层厚厚的玻璃,但仍不妨碍我们对产品制造机器的了解。远远看去,一条一条生产线平行铺设着,特别的是没有看到很多工人,也看不到产品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导游姐姐介绍说,这种生产线是几乎全自动的,而雪糕、冰淇淋和酸奶这类产品适合在密封的环境下生产制作,于是我们看到的生产线是有很多很多大大的箱子构成的,而产品就是在箱子里制作而成。至于看到的工人也都只负责检查包装、装箱之类的工作。 参观完制造酸奶和冰淇淋的机器,我们有幸免费尝到伊利品牌中其中一种冰淇淋产品——小布丁。甜甜的奶味没有被秋冬的寒风吹灭,反而显得更有滋味。想想自己若是这个工厂里的工人,能吃到自己亲眼看着如何制作和亲手检查包装是否合格的产品,心里一定特别窝心、特别有满足感吧。 吃完“小布丁”,我们就沿着员工宿舍楼旁的大道走去另一个制作地方了。沿路走去,看到有陈列牌,陈列牌上贴着的都是一些生活上的小知识。而旁边就是高高的员工宿舍楼了。 宿舍楼外墙很干净,让人看得很舒服,像我们学校的宿舍楼一样,面向大路那边是一格一格的宿舍阳台,感觉不错。宿舍楼附近有很多室外篮球场供员工休息时用,想必伊利公司很重视员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劳动力在企业的地位向来很重,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对企业的价值愈发重要。国外对科学家的重视一向很高,因为国家管他们一家的吃穿住行,所以科学家可以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进行自己的研究。而如何让企业员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呢?同样是如此,如果连基本的住房、吃穿都无法满足,何言全身心投入工作呢?所以,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对人的关怀力度必须不断加大。这也是国外很多著名企业有着宽松的管理制度和优质的悠闲设施的原因。 到了另一个制作基地时,没有看到什么,导游姐姐很快就宣布参观结束了,而我们就开始踏上回程了。在车上,我在感叹,其实这样短短两三个小时的企业参观还是能学到东西的。原本我还以为又是浪费了一天呢。 于是我在幻想着。在课室里,我们可以学到各种行业的相关知识和各种工序的流程,比如制造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管理、保险学、投资学等很多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们总是缺乏了相关的实践。倘若针对每一方面的学习,我们都能够像这次专业实习一样,到相关企业去参观学习,想必我们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彻底。或者说我们可以尝试到自己有兴趣的方面的企业实习,这样我们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成效更是显著,也食对我们日后确定工作方向做准备。 田野调查报告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陕北民间的婚礼由择亲、相亲、定亲、送日子、迎亲等五礼组成,前四礼与周秦“六礼”中的前五礼内容相当,而迎亲则增加了许多仪式内容。陕北人结婚一般不喜欢攀高就富,门当户对好过日子。择亲时,传统要通过媒人了解对方情况,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不通过媒人这一道道了,但择亲还是或多或少地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情况。一为嗅门色,所谓门色,即对方家族有没有狐臭史,尤其是对方有无;二为探人气,所谓人气,即本人的人品和家庭在当地的地位;三为考八字,即考察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四为算“倒问骨学”,不过这已慢慢淡化了。经过择亲的程序之后,如果双方应下了,即可进行相亲。一般先是男方主妇到女方家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满意,男方便邀请女方到家里会面,女方看一下男方家住的窑洞、了解一下家庭收入和看一下公婆待人接物如何。男方给女方做饸饹面,如果女方吃了饸饹,就表示答应了,如果不吃,则说明相亲觉得不满意。 相亲就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经过相亲,如果双方同意婚事,则择日定亲定亲时要请喝定亲酒,男方还要给邻居送礼,成为“和庄礼”,现在年轻人喜欢称为“公证费”。定亲的时候,男方双方要互送礼物,被称为“递把柄”,一般多为金银饰物。定亲之后,双方家长商定结婚吉日,称为“商话”,,送日子那天还要商定彩礼的数量。 陕北人称迎亲为“引人”,有“等亲”和“迎亲”两种形式。“等亲”就是新郎官本人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呆着家里等家人和亲友把新娘接回来。“迎亲”则是新郎和迎亲队伍一起去接新娘。启程前每人一般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寓意和美幸福。出发时,鼓乐手在前,紧跟着的是手捧着10个催妆馍馍的送礼者,新郎在中间,后面是抬着彩礼的帮手。出门时,一般要鸣炮三响,鼓乐班奏乐,一路上不停地吹打。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过目彩礼,而新年则坐在男方送来的被褥上脱下娘家的旧衣裳,穿上婆家的新衣物。新娘洗漱打扮好后,新娘母亲端来一盆蒸好的饽饽,放在新娘面前,将饽饽一个个地堆放在新娘的周围,此举称为“围饽饽”,寓意多子多福。酒席过后,男方接新娘回去,如果很近则一般步行,稍远则骑驴或者坐花轿,少数较富有的坐轿车。但坐车有一个缺陷,汽车速度较快,难以向路人和街坊邻居展示排场,所以一般汽车进村,新郎、新娘以及迎亲、送亲队伍都下车步行。在迎亲途中如果遇到其他的迎亲队伍,由于当地的路都很狭窄,所以会发生“抢花路”的现象。两支队伍相遇,往往会友好地互换花朵或发夹之类的小首饰,表示互相祝福。 当迎亲队伍进村,路经一户人家,如果这户人家支持并祝福这场婚礼,则在门前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大,炮响越久,则表示越支持。如果迎亲队伍进村,炮响不断,炮声连天,则意味着这一人家在当地声望很高。快到家门时,就会进行“背新娘”仪式。新郎背起新娘往家走,而亲朋好友则戏玩他们,三三两两站在新郎面前轻轻地将他们往后推,或几人成圈,将其围在中间不得动弹。新郎则要努力地冲出重围将新娘背回家,虽离家不足百步,但新郎往往被拖上半个来时辰,直至筋疲力尽,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累到气喘嘘嘘不得不把新娘放下。以前老一辈的,当新郎把新娘背回家当即进行“拜天地”,但渐渐这一步被取消了,新郎直接把新娘背入洞房。这里的“入洞房”不是行房礼,而是指入新婚窑洞房。在洞房内,由婆婆主持仪式:首先是“抓四角”,新郎新娘争抢预先放在炕席四角下的红枣、花生和糖果等,然后,新娘要坐在炕上,名曰“坐帐”,婆婆新娘又进行一次“围饽饽”,接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为两位新人“上头”,即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有的地方称其为“结发”。当所有的这些仪式完成,新郎和新娘就喝交杯酒,完后开席。 下面我们将以刘叔家的大儿子刘程飞的婚礼为例子,叙述婚礼的大概过程,以及整个婚礼举办过程中的各项开销。结婚之前,要定亲,定亲的礼金依男方家庭条件决定,刘叔家给了3000元。到了结婚的日子,要给正式礼金,至少是8800元以上。这个结婚的过程还要请来专门的摄像师进行拍摄,记录整个过程,我们也是看着视频跟刘叔他们一起回忆。女方出嫁前,专门请化妆师到家里好好打扮一番,男方要给女方准备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一银(手镯),还要给女方亲戚每人一百(这个也是由家庭条件决定)。男方到女方家里接亲,要用轿车,而且这里的风俗是至少八辆以上。女方在出门之前,要吃十个大馍馍,两个离母糕,在床的被子的两侧,还要各放一个红枣和两个鸡蛋。女方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刘叔家媳妇的嫁妆有:一台洗衣机,两个皮箱,一个柜子,五床铺盖(男方也准备了四床。这里被子之类的是嫁妆的重点,可能是因为这里冬天寒冷气候的缘故),一个电磁炉。女方还要大肆宴请亲戚。 问答式田野调查报告范文从“问答式”到“练习式” 从“问答式”到“练习式”(教师中心稿)――高三现代文教学的新尝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五、六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怎么处理?应该说,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有两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太轻视课文,蜻蜓点水式地处理一下就匆匆收场。主要表现为只处理其中很少一部分课文,或两三节课就处理完一个单元的内容,然后一门心思扎进高考复习题中,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因为,课文大都是些经编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比起课外阅读训练材料来,肯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过分专注于课文,细嚼慢咽,把高三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结果无法保证高考复习的时间,学生无法适宜高考的要求。 客观地说,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确有一定冲突,随着高考时间提前到六月初,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办法,太轻视课文或太专注于课文也不是办法。能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协调进行,做到课文教学、高考复习两不误呢?我认为,有两个办法是较为可行的:一是两条腿走路,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穿插进行;二是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考精神,体现高考要求,从中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高三课文教学中,有必要改变一下目前通行的“问答式”教学,代之以“练习式”。下面,就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具体谈一谈。 用“练习式”处理一篇现代文,一般只需两节课。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书面练习;第二课时,教师讲评。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一般都应把“练习”收起来,批改或者检查。这样做,一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二是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 “练习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书面练习,把一篇篇文章变成一份份现代文阅读练习。练习题从哪里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课后“练习”。当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问题太大,太笼统,就要具体化,变成若干较小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就要搭上台阶,用其它问题做好铺垫;如果问题的角度学生较为生疏,就要变个方向,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等等。二是《教参》中的“课文说明”,有选择地将其转换成学生可操作的一个个练习题。当然,还可以从其它资料中选取,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原则:难度适中,题量适度,瞄准考点,突出重点,形式多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的是“突出重点”,而没有提“突出难点”,这是因为,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非要求学生一一弄清不可。实际上,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许多当初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语法教学讲究“简明、好懂、有用”,如果借用一下,高三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也应遵循“有用”的原则,真正做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实际的价值和用处。下面是我在处理鲁迅小说《药》一文时,设计的一份练习,可供参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充表格,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二三四 ()(当天早上)()() (明线) (开端)()()() (连接点)(交织点)(交织点)(融合点) (暗线) 二、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单音节动词,然后对照课文加以修改。说说这三段文字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那人便焦躁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过灯笼,一把下纸罩,了馒头,与老栓;一手过洋钱,了,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3、突然进一个满面横肉的人,一件玄色的布衫,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在腰间。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有:a、渲染气氛b、交代背景c、烘托人物d、推动情节。请判断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看得清楚,走到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2、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3、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越细,细到没有,周围是死一般的静。 4、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 这份练习,抓住小说的几大要素和《药》的重点,从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几方面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选自课后“练习”,形式上做了较大改动,把问答题变成了以填充形式为主的题;第二题综合了《教参》的“课文说明”和课后“练习”;第三题源于《教参》“课文说明”,但参考了其它资料。三道题涉及填充、问答和判断等三种形式。判断题虽然难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能力,但因其容量大、学生完成所需时间短等优势,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练习方式。与“问答式”相比,“练习式”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答式”教学,往往只是在教学之初,或放一遍录音,或教师范读一遍,或抽学生试读一遍,或学生齐读一遍,或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然后就匆匆忙忙地开始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很短。同时,因为不是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很难边读边想,没有或甚少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所谓读书,大多不过是在认字而已,虽然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再读,但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之间,时间间隔很短,往往是即“问”即“答”,学生仍然没有边读边思考的余地。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篇课文教学完毕,不少学生尚未认真读过,对课文的内容还很不熟悉,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甚至某些段落,学生事后也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不能说与“问答式”教学毫无关系。这种缺陷好象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来加以弥补,但对高三学生来说,预习很难落到实处,而且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练习式”则不然。学生是带着问题读书,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不认真阅读,不边读边思考,便无法完成相应的书面练习。而“边读边思考”,我认为应该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 上文已经说过,“问答式”教学往往是即问即答,“问”与“答”的时间间隔很短,在这很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既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又进行思考、组织好语言来回答,这是不大现实的。其结果之一,便是压缩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此外,不管教师怎样注意,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更不可能每一个问题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来回答一遍。于是,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则可能是全部时间)往往都因没有明确的,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在“坐冷板凳”,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处于“休眠”状态。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练习式”不同。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不开动脑筋进行充分的思考,便无法完成书面练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答案的正确率可能不高,个别学生甚至可能一个题也没有答对,但毕竟不是教师灌输的,也不是从同学的发言中听来的,而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上述两点,实质上是在强调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根本精神。 第三、有助于缩短课文教学的时间,解决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矛盾。 用“问答式”处理一篇课文一般需要三个课时,甚至更多。一是每个问题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陈述出来,这需要时间;二是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导入、衔接过渡、总结收尾等环节,这也需要时间;三是每个问题第一个学生答不上来,往往又要叫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学生来回答,这更需要时间。 课文教学时间的缩短,无疑有利于穿插高考复习,加大训练量。同时,“练习式”教学本身就特别讲究瞄准考点,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考精神,培养应对高考的能力,既是课文教学,又是高考训练,二者融于一炉,也无疑有助于解决高三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冲突。 也许有人认为,本文所说的“练习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应该说,培养素质与适应高考要求并不是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可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一提素质教育,就否定一切、排斥一切的做法不能算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练习式”教学并不违背素质教学的要求,其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合理内核吗?也许有人认为,“练习式”教学少了些生动性。但生动不等于表面上的热闹,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中思维欠缺的实质。也许还有人说,“练习式”教学少了些艺术性。的确,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研究课、竞赛课中特别注意表演性、观赏性。但艺术强调的是好看(比如美术、舞蹈等)、好听(比如音乐等),是它的审美愉悦功能。很明显,教学的本质不在这里。教学需要艺术,不排斥艺术性,但艺术性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其实,“练习式”教学也不乏艺术的成份。一是体现在“练习”的设计里,二是体现在教师的“讲评”中。 鉴于“练习式”教学的上述优点,我认为,不仅在高三现代文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而且不妨提前到高二年级开始尝试。正因为如此,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举的例子便是高中第四册课本中的《药》这篇文章。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