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五年级教案能够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便于教师教学。在编写五年级教案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教案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七页的例五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地求积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小黑板准备以下的表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整数 1.283 5.904 2.876 教学过程 1、口算。 0.840.3220.812.5 7.80.013.20.2&nb sp;0.080.08 9.30.018.42+5.84.8-0.48 选其中几题讲一讲算式的意义。 2、出示小黑板。 说明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位小数的近似值。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的。 1、引入新课。 师: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2、教授新课。 出示例5。指名读题,说计算方法,列式。 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单价数量=总价) 指名学生板演: 0.9249.2=45.264(元) 问: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分)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哪个数位?(百分位) 3)现在我们算出的积有几位小数?(三位小数) 教师说明:“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然后问:4)要精确到分该怎么办?(保留两位小数) 5)那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多少?(45.26元) 教师板书: 0.9249.245.26(元) 答:应付菜款45.26元。 3、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 例如:3.9523.95(保留两小数或精确到百分位) 3.9524.0(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 3.9524(保留整数或精确到个位) 1.教科书第七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提示:求付款的题目没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都要以元为单元保留两位小数。 对于第2题,由于这道题只有两位小数,不必再求近似数。在以后做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实际情况来判断。 2.练习二的第1-4题。 第1、2题的第一小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感受本班风彩,要求全班分成十小组,课后相互评价,选出小组。 3、课件播放校园的景观图片,然后出示下表。 要求:(1)根据上表可制成什么统计图? (2)出示制成的条形统计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除了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外,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1)指名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后,小组用计算器合作完成这张表。 (2)说说从这张表中又获得什么信息?根据这张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3)教师用课件呈现这幅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1、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 2、用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扇形统计图的与其他统计图的独特点。 4、板书:扇形圆 1用课件出示《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1)要求认真观察统计图后,说说盆地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几? (2)用计算器计算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表 (1)如果甲校的学生总人数900人,那么甲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2)如果丙校男生与甲校的同样多,那么丙校学生总人数有多少人? (3)如果乙校的'学生总人数与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男生有多少人? (4)如果丁校的男生与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3、出示课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和有关的数据。 (1)中国人口约13亿 (2)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3、出示西山村果园各种果树种植面积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各组交流完成评选工作后,完成数学乐园各小组课堂表现评选结果情况统计表, 3、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五年级数学教案: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一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大小,会读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理解容量的含义。 课件,水盆、杯子。 一、揭题示标。 1、设疑导入 师手拿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两个杯子都装满了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呢?这里面隐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谁来猜一猜是什么?(让生自由猜)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齐读) 1、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我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动手试一试,比一比,思考: 1、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2、你认为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单位有哪些? 3、升和毫升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自学时,可以边看边动手做一做,重点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自学时间5分钟,看书-思考-动手-交流-汇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也可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2、议一议(对子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整合答案)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动手演示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1.教学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七第2题、3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年级数学教案1、进一步熟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2、提供信息,明确问题: (1)出示信息。 课前经过实际测量和调查,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信息: 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门窗的面积大约19.3 2)我校有20间这样的教室。 品 种 规 格 价 格 粉刷 面积使用 年限人工 费用 仿瓷 涂料 20l/桶30元/桶0.5l/25年1元/2 多乐士乳胶漆易洗:10l/桶300元/桶0.2l/212年4元/2 普通:20l/桶400元/桶0.2l/212年4元/2 (2)明确信息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明确任务:选择哪种涂料呢?粉刷20间这样的教室至少准备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在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从哪几个方面思考。注意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班级交流:要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算哪几个方面的费用?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明确也就是算人工费和涂料费,但都应该先算出粉刷墙壁的面,再算出人工费和涂料费,后计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6、交流汇报,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涂料,把计算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制定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经过我们粉刷墙壁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说来听听吧?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会有更多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教案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一、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数学教案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长方体模型课件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的道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联系实际情境、借助直观,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对分数有一些现成的经验,对于分数的认识系统的认知。 共2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课件两盒铅笔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1盒1/2盒=4支 6支铅笔装1盒1/2盒=3支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
上一篇:最新购房欠款协议书(案例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