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范文大全 说说签名 说说名字 说说短句 说说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4年故事新编读书心得(汇总20篇) >

2024年故事新编读书心得(汇总20篇)

下载文档docx

得是书籍与读者之间,通过写下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问题,加深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与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整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新编心得体会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故节的灵感所吸引着,这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近年来,故事新编的概念在文学界开始盛行,许多作家也纷纷加入到故事新编的行列中。近期,我也尝试着写故事新编,不仅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还让我深入体会到故事编写的技巧和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段:了解故事新编的定义和流行背景。

故事新编,顾名思义,就是对既有故事的重新编写,改变故事的某些情节甚至结局,以达到创新和吸引读者的效果。这种写作方式是在文学史上独一帜的,它不仅让读者带着部分已有的故事背景去阅读,还能够让读者在熟悉的情节中感受到不同的情绪。故事新编近年来盛行的背后,既可能是人们对于经典故事的持续喜,也可能是现代人们对于创新和变革的追求。

在动笔之前,我先通读了一遍原著故事,然后明确重新编写的目的和方向。故事新编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改编,更重要的是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我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原有情节和角色的设定,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新的共鸣和感受。同时,我也需要注意保留原著故事的精神内核,让读者对原故事有所启发和反思,这是故事新编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创新是故事新编的关键。

故事新编不能只是简单的剪切和粘贴,而是需要通过创新来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在故事新编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问自己:有什么新的元素可以加入这个故事?有什么新的情节可以创造?有什么新的角色可以设计?创新是故事新编的关键,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让读者在熟悉的情节中感受到新的乐趣和新的思考。

在故事新编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改变故事情节,更是在思考和反思原故事的内涵价值观。通过重新编写故事,我意识到每个故事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人们在阅读和创作中所感受到的,往往和原著作者的初衷并不完全一致。这让我深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理解,这也是故事新编的意义所在。

第五段:故事新编的未来与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故事新编也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创新。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段,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的演绎。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将经典故事与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引发更多思考和讨论。故事新编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而作为写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赋予故事新的魅力。

总结:

通过尝试写故事新编,我深入体会到了故事编写的技巧和创新的重要性。故事新编不仅要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还要通过对原著故事的思考和反思,引发读者对于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故事新编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期待将更多创新的元素和现代社会背景融入故事中,为读者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思考。

故事新编

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与艺术表达形式,故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故事,我们可以体验和了解不同的人物情节和背景。而“故事新编”这个主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于我而言,这次的阅读和思考让我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产生了许多新的见解和体会。

首先,通过“故事新编”,我意识到故事的创作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现代社会中,故事可以根据不同的背景和时代来进行重新编写,从而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例如,经典的童话故事《睡美人》中,公主被邪恶女巫所咒,在百年后被王子吻醒,从而获得了幸福快乐的结局。而在新编的故事里,公主可以自己解除咒语,展示了女性的勇敢和智慧。这种重新编写的方式,不仅能够赋予故事新的观点,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其次,通过“故事新编”,我意识到故事中的角色可以被重塑和创新。在传统的故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经典的角色形象,例如王子、公主、恶人等。然而,在新编的故事中,这些角色可以被赋予更多的个性和复杂性。例如,王子可以成为有犹豫和内心挣扎的人物,公主可以成为独立和坚韧的角色。这种创新的角色塑造,不仅能够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新的兴趣,也能够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此外,“故事新编”也提醒我故事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多样化。不仅可以是简单的娱乐和消遣,还可以通过故事传达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价值观。例如,经典的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乌鸦被狐狸夸赞羽毛美丽,结果因为被狐狸的谎言而失去了自己的食物。而在新编的故事中,可以加入对虚伪和欺骗的批判,提醒人们要警惕谎言的诱惑。这种对故事意义的多元化探索,使得故事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最后,通过“故事新编”,我认识到创作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的创作心血,可以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而对于读者而言,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来创作自己的故事。这种创作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够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知识和想象的世界

总结而言,通过“故事新编”,我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我意识到故事可以通过重新编写来赋予新的意义,角色可以被赋予更多的个性和复杂性,故事的目的和意义也可以多样化,创作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与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的力量,并在自己的创作和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

故事新编的心得体会

故事是人类传递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故事新编则是将原先的故事进行修改和改编,使之与现代社会和观念相契合。通过参与故事新编的活动,我不仅学到了改编故事的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和对人们的影响。故事新编,带给了我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故事新编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改编故事,我们可以将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融入到故事中,给读者带来爱与思考。例如,在一次故事新编的活动中,我选择了改编了《浪漫堂》这个故事,将其中的男女主角变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平凡人,强调了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读者们通过欣赏这个故事,不仅可以感受到浪漫的氛围,更可以在其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

其次,故事新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故事新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原先的故事情节进行调整和改变,使之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独立思考和创造,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对故事进行调整和改变,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完美、更符合现代人的故事情节,让读者们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故事新编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原先故事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理解和掌握,以便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对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并学会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改编《红楼》中林黛玉的故事时,我们需要对其中的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情境中。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自身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第四,故事新编可以增强人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原先的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产生对故事的兴趣。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这样的阅读和分析习惯不仅可以应用到改编故事中,更能够应用到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故事新编可以加深人们对原著故事的理解和欣赏。改编故事需要我们对原著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改编过程中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著故事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对原著故事的改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到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的艺术价值。这样的理解和欣赏能够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独立思考和审美。

总之,参与故事新编的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故事的魅力和对人们的影响。通过改编故事,我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以及加深对原著故事的理解和欣赏。故事新编,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心得体会。

故事新编的心得体会

我是一位热爱写作的作者,最近我尝试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基于经典故事、童话故事或历史故事进行的改编,通过改变情节、角色命运等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故事。在我尝试了故事新编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写作方式的乐趣和挑战。

首先,故事新编给我带来了创造的乐趣。在故事新编过程中,我可以通过改变情节、角色行为以及结局,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故事。这种创造过程让我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我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故事新编需要考虑到经典故事的基础和内核,我也要在创造的过程中兼顾对原故事的理解和尊重,这使得整个创作过程更加有趣。

其次,故事新编也带来了写作的挑战。经典故事、童话故事或历史故事本身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们在情节、角色和结构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要将这些经典元素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并且保持故事的连贯性,是一项相当大的挑战。另外,故事新编需要对原故事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改编。这也要求我在创作过程中要进行详尽的资料搜集和研究,以确保我在故事新编中能够保持原故事的精髓和主题。

第三,故事新编能够为经典故事带来新的活力。经典故事虽然有自己的魅力和深度,但是它们有时候也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或者受众的需求变化的影响。通过故事新编,我可以将经典故事与现代的社会背景相结合,给角色赋予更多的情感和动机,使得故事更具现实意义。同时,故事新编也能够让读者对原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为经典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四,故事新编对于我个人的写作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故事新编,我不仅需要考虑到创造新的情节和角色,还需要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要求我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故事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同时,故事新编也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角度,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最后,故事新编的写作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故事的力量和影响力。经典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正因为它们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传递深层的道德和人生哲理。通过故事新编,我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故事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更贴切、更令人共鸣的方式来表达它们。这让我更加深信,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还是一种传递智慧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总结起来,故事新编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写作方式。它给了我创造的自由和挑战的机会,同时也为经典故事带来新的活力。通过故事新编,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故事的力量和影响力。未来,我会继续探索故事新编的可能性,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故事新编心得体会

故事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善恶、柔软和激情,让我们在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故事新编则是一种将经典故事进行改编和创造的方式,它既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经典故事的内涵,也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改编来展现个人的想象和思考。通过参与故事新编的活动,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故事新编可以激发我的创造力。在进行故事新编的活动中,我需要根据经典故事的基本情节进行改编,创造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这需要我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脑海中的各种形象和情节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不仅积极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创造力对于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故事新编可以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在进行故事新编的过程中,我需要将自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需要我深入思考故事的逻辑和结构,并将其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样的练习,我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被理解。

此外,故事新编还可以培养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经典故事进行改编的过程中,我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重新布局和组织,使之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这要求我思考故事中各个情节之间的关系,推敲每个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故事逻辑的理解,而且能够更清晰地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解决问题和处理复杂情况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故事新编还可以培养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故事新编的活动中,我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要求我与他人密切配合,共同讨论和制定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并在完成后共同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不仅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而且学会了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关键。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故事新编的活动,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我发现故事新编既可以激发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可以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能力和品质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扮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将继续参与故事新编的活动,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

故事新编

故事是一种让人着迷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童话、寓言还是小说,都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而故事的编写和创作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故事新编”的情况,感受到各种精彩的故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探讨了故事新编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故事新编让我重新认识了故事的创作和写作。在以往的故事中,我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篇章结构和情节安排写作。然而,当我被要求重新编写故事时,我开始思考如何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又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通过这一过程,我发现将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互换,改变故事的结局甚至是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都能够为故事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故事新编让我明白了故事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在重新编写故事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写作方式,例如改变时间和地点背景,添加幽默和悬疑元素等等。这些尝试让我意识到故事并不囿于特定的框架和限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去编写;即使是在一个已经被讲述了无数遍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新编的方式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再次,故事新编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我尝试重新编写故事时,我不再受限于已有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我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畅想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写作的乐趣,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故事创作的本质和意义:是让读者通过想象和思考来感受并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故事的含义。

最后,故事新编也让我学会了在故事中传递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观点。通过重新编写故事,我可以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传达我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故事更富有意义,也可以激发读者对故事的思考和讨论。

总的来说,故事新编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在重新编写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重新审视故事创作的本质,还能够开拓自己的思和创造力。通过故事新编,我们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故事体验,传达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观点,使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无论是作为一个创作者还是读者,都值得尝试和体验故事新编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的短篇小说集。那么,读完此书,读者们会做些什么笔记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事新编。

读书笔记。

希望你喜欢。

鲁迅的小说总是很难懂,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乐趣。这八篇故事新编语言诙谐但内涵丰富,鲁迅自己说“不免有油滑之处”,也算中肯吧。

《补天》改自女娲补天的故事,将女娲的形象塑造成一位百无聊赖的女子,无聊地造人,补天,最终劳累而死。她喜欢在天地间的自然之美,而她造出的与她相貌相似的人类却越来越多地制造了种种规矩,束缚自己,发动战争。由于反感于当时对文学情感的控制和束缚,特别地讽刺了那些宣扬控制或者克制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流露出来的人。想必以鲁迅的创作观来看,文学就是抒情达意的东西,无需克制或者隐藏。同时,也不赞同对某些神乎其神的东西的崇拜,认为这只是人们愚昧的表现。

《奔》改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新编的故事中,属于后羿的英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后羿与普通人一样,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打猎,但猎物一天天减少,只剩下乌鸦。嫦娥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乌鸦炸酱面,偷吃了后羿的仙丹去了月宫。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其原型则是鲁迅曾经很看重后来却对鲁迅针锋相对的青年高长虹,于是在这篇中与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鲁迅的性格是不吐不快,有别扭的一定要说出来,其实这事并没放在心上。

《理水》改编了大禹治水的神话。飞往奇肱国的飞车上坐的为禹是否真有其人而争嚷不休的学者们,正与现实中的学者研究会相似,各有道理,难以定论,甚至以此来赚,凡是都要质疑、研究,找理据,推论,辩驳,却最终难以有结果。考察专员是讽刺的对象,在现实中不难找到影子。禹属于实干派,而且很有主见,也很有办法。

《采薇》改编了《伯夷叔齐列传》,两人形象滑稽可怜,反对“以暴易暴”的行为,认为武王以臣弑君不合于礼,耻食周粟。在首阳采薇来食,却不料被婢女将自家主人的话“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一句话点破原来故事中的漏洞。

《铸剑》改编《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铸工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的故事。这篇故事读起来非常精彩生动,也很怪诞,此篇原故事我不是很清楚,所以将《列异传》原文附下: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一故事在鲁迅的改编中有一种很强劲的复仇的力量。

《出关》我感觉是对老子与孔子主张的一种理解,老子主张无为,话说亦可,不说亦可,又极其聪明,正所谓大智若愚,能够完全看透孔子,并有契合之处。但“譬如同一双鞋子吧,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很分明地看出两者道不同。老子,一个孤独的老者,践行着他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我一向很难理解老子的主张,“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抱朴守拙”,“水利万物而不争”,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吧,在现实中应该很难实行。

《非攻》改编了《墨子·公输》,改编后的与原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不过更生动。墨子以义巧妙地说动公输班,又用一个惦记邻居东西的人的故事巧妙地向楚王进言,还与公输班模拟攻守方法,公输班输了。又告诉楚王即使杀了他,他的学生一样会用他的方法防守,于是救了宋国。墨子言辞的巧妙,令人佩服。但鲁迅在最后又对墨子幽默了一下,墨子很是无奈。君王并不讲义,“义”只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墨子想让君王接受义,其主张也真难以实现了。

《起死》改编《庄子·至乐》寓言故事,我理解的也不是很到位,庄子与汉子的对话有点对牛弹琴,汉子找的是自己的包裹衣服,毫不在意自己身处何时,弄得庄子很是狼狈。想来应该是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批判。我对老庄思想都不是很理解。

这些故事中的内涵我理解的还都不是很透彻,看来一涉及到哲学的层面,我的思想也是一片混乱呐。困惑难解,且行且学习吧。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杀绝。写的是杀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杀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陽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是被我一口气看完,刚看完我就无法抑制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里面情节的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及对人物的刻画,在读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被先生书中的幽默及洒脱所感动。

《故事新编》作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话故事,及史实记载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其创新性定是难以突破的。但先生却成功的将《故事新编》转型了,并还拥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无论是《铸剑》还是《理水》,其中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

作文。

笔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还把它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故事新编心得体会

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讲述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来打动读者,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在故事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常常需要创新和改编原有的故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读者的口味。在我最近编写的故事新编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形式,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新编故事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原有故事的核心。在编写时,我会仔细阅读原始故事,并尽量抓住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主题。例如,我曾经要编写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传达的是自信与坚持的精神。在理解这一核心后,我才开始构思改编故事的框架和具体情节。只有理解原有故事的精髓,我们才能合理地对其进行改编,使其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新编故事需要有新颖的情节和人物。在改编故事时,我常常会加入一些新的情节和人物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些新的情节和人物可以是时下流行的元素,也可以是我自己的创造。通过增加新颖的情节和人物,我们可以将故事与时俱进地推向读者面前,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第三,新编故事需要可信的背景和环境。无论故事的设定是现代还是古代,我们都需要为故事构建一个可信的背景和环境。这个背景和环境应该与故事的主题紧密相连,让读者感到故事发生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例如,改编古代的故事时,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细腻的场景和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来重现那个时代的氛围;而改编现代的故事时,我们可以用流行的语言和社交媒体的元素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第四,新编故事需要思想深度和情感共鸣。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要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在编写故事时,我们要注重思想和情感的塑造,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思考和感受。例如,我曾经改编过一个关于友情和追逐梦想的故事,在编写时,我尽力通过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展现出友情的珍贵和追逐梦想的艰辛。只有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共鸣,故事才能真正触动到他们的心灵

最后,新编故事需要适合读者的口味和需求。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作为作者,我们应该根据读者的口味来编写故事。在编写故事时,我会考虑读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确保故事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欣赏。同时,我也会倾听读者的反馈和意见,不断完善故事的创作。

通过编写故事新编,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和改编的重要性。改编故事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原有故事的核心,加入新颖的情节和人物,构建可信的背景和环境,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适应读者的口味和需求。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出色,我们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富有内涵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的故事》读书心得

我读了《感恩朋友——让你珍惜一生的友情故事》这本书,有了很大的感触。《感恩朋友》里面讲了多种朋友,少年时候的邻居朋友,小学时的朋友,中学时的朋友,后来趣味相投的知己等。如《她告诉我,哭没有关系》讲述了两个都需要温暖的孩子,两个同样脆弱的孩子,两个同样渴望美好的孩子,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身边,若你想哭,没关系的。体现了在朋友需要时给她鼓励;《毕业礼物》则讲述了家境贫寒,却学习用功的林志,在毕业典礼上把同学们对他的所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了一本本笔记本上,送给同学们,作为毕业礼物。

有人说,友情像水一样淡浓不可分;有人说,朋友是本好书,永远读不完的书。我觉得,友情它不像亲情那样情意绵绵,也不像爱情那样轰轰烈烈。如果你愿意,许多人都成为你的朋友,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有的难忘,又有的淡忘。如其它事物一样,友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世间有多少友谊,就有多少种表现的形式。朋友之间,也许,曾有过矛盾,有过争执,但是,在你需要时,他(她)仍然会在你身边,安慰你,鼓励你。

朋友之间,不需要天天联络,但是好久之后见面,仍然会侃侃而谈。也有一些朋友他(她)可能不经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不会出现在你的生日宴会上,但是,每当你想起他(她),嘴角总会露出淡淡的微笑,淡淡的感慨,浓浓的感激。不管是怎样的朋友,都曾给过你温暖,给过微笑,给过你让你依靠的肩膀,。让你曾因为他(她),变得快乐,变得开朗。有的朋友或许他(她)已离开了,去了很远的地方,每年只有短暂的几天相聚在一起;有的朋友,也许,已经随着世间的轮回,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而有的朋友,如今就在你的身边,给你无趣的每一天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快乐,使你觉的有他(她)的相伴自己不再孤独。

他(她)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将继续与你同行,甚至相伴终身……青春年华终有一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去不复返,可是时间能把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挥之而去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因为朋友之间真挚情感只会随着岁月越来越浓,就像是又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友情。

这不经让我想起了欧阳菲菲唱的一首歌: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想想朋友为你做过的是吧!怀着感恩的心,去感恩朋友吧!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翻开书本,一股墨水的。清香扑鼻而来。印着黑色宋体的纸张像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

狼王梦,它是一个梦想,它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完成死去丈夫遗愿而苦心培养自己孩子成为狼王的梦想。

这位伟大的母亲叫紫岚,在广袤无垠的尕玛尔草原上,她在与猎的厮杀搏斗中艰难产下了五只小狼崽。她的嘶吼,她的挣扎,她用母亲保护孩子时才有的眼神警告猎狗,她随时可以与它同归于尽。

一场突如其来的狂夺去了一只小狼崽的生命,可是这样的伤痛却只是开始。雨一直下,她饥不择食却找不到食物,在百般纠结中她选择吃掉那只已经死去的小狼崽,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奶水哺育其他小狼崽。这是森林里的生存法则,与人类截然不同。

为了完成她的梦想,她甚至选择偏心,她偏向于那只长的像丈夫的黑仔,她喂给黑仔更多的母乳,但是为了不让黑仔丧失狼性的贪婪和野蛮,狠下心在喂奶时把黑仔扇到一边。黑仔果然不负所望,才半岁多点就不屑于打闹嬉戏,有着超越同龄狼的胆魄和勇气,但是这样的胆量却成为了黑仔丧命的原因。

狼的世界有时和人类很相像,有时却又截然不同。紫岚在培养黑仔时就像现在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紫岚很快走出黑仔死去的阴影,把自己的目标放在蓝魂儿身上。这样的母亲似乎没有了先前的和蔼可亲,却多了一份急功近利,争强好胜。

蓝魂儿和双毛的死去让紫岚的跌入她一生的底谷,未完成的使命像一块大大的石头压在紫岚的心头,狼性战胜了母性,她选择杀死自己女儿的心仪对象,她试图勾引成熟强壮的卡鲁鲁,却不料卡鲁鲁喜欢的是自己的女儿。可是当她老去,回去看望自己的狼孙,却被女儿媚媚赶出狼洞。可是这ww位心灰意冷的母亲却为了自己的狼孙,在饿了两天之后拼尽了老命和金雕同归于尽。

可爱又可恨的母亲,她死的那么凄凉,那么可怜,她的一生都在为培养狼王而活,可是也许都是因为狼王梦才毁了她的一生。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为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文笔所折服(以前做学生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文章有点抵触,大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生又将耳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又匪夷所思。读了先生的叙述才知女娲娘娘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将头靠在高山上头发搭在山顶上;因补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尽所有精气神而死,整支队伍在其肚皮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用来融化补天用的石头的)随手从昆仑山上燃烧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树做火种。

而脱离了身体几日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水中还会舞蹈,会攻击自己仇敌的头,让人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又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一诺千金。眉间尺未能为父(干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一从未谋面的黑色人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自己的头颅亲自割下和锋利的雄剑一起交给了黑色人。可见当时的人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颜。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一把是雌剑。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鲁迅的小说总是很难懂,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乐趣。这八篇故事新编语言诙谐但内涵丰富,鲁迅自己说“不免有油滑之处”,也算中肯吧。

《补天》改自女娲补天的故事,将女娲的形象塑造成一位百无聊赖的女子,无聊地造人,补天,最终劳累而死。她喜欢在天地间的自然之美,而她造出的与她相貌相似的人类却越来越多地制造了种种规矩,束缚自己,发动战争。由于反感于当时对文学情感的控制和束缚,特别地讽刺了那些宣扬控制或者克制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流露出来的人。想必以鲁迅的创作观来看,文学就是抒情达意的东西,无需克制或者隐藏。同时,也不赞同对某些神乎其神的东西的崇拜,认为这只是人们愚昧的表现。

《奔月》改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新编的故事中,属于后羿的英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后羿与普通人一样,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打猎,但猎物一天天减少,只剩下乌鸦。嫦娥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乌鸦炸酱面,偷吃了后羿的仙丹去了月宫。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其原型则是鲁迅曾经很看重后来却对鲁迅针锋相对的青年高长虹,于是在这篇中与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鲁迅的性格是不吐不快,有别扭的一定要说出来,其实这事并没放在心上。

《理水》改编了大禹治水的神话。飞往奇肱国的飞车上坐的为禹是否真有其人而争嚷不休的学者们,正与现实中的学者研究会相似,各有道理,难以定论,甚至以此来赚钱,凡是都要质疑、研究,找理据,推论,辩驳,却最终难以有结果。考察专员是讽刺的对象,在现实中不难找到影子。禹属于实干派,而且很有主见,也很有办法。

《采薇》改编了《伯夷叔齐列传》,两人形象滑稽可怜,反对“以暴易暴”的行为,认为武王以臣弑君不合于礼,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来食,却不料被婢女将自家主人的话“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一句话点破原来故事中的漏洞。

《铸剑》改编《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铸工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的故事。这篇故事读起来非常精彩生动,也很怪诞,此篇原故事我不是很清楚,所以将《列异传》原文附下: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一故事在鲁迅的改编中有一种很强劲的复仇的力量。

《出关》我感觉是对老子与孔子主张的一种理解,老子主张无为,话说亦可,不说亦可,又极其聪明,正所谓大智若愚,能够完全看透孔子,并有契合之处。但“譬如同一双鞋子吧,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很分明地看出两者道不同。老子,一个孤独的老者,践行着他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我一向很难理解老子的主张,“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抱朴守拙”,“水利万物而不争”,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吧,在现实中应该很难实行。

《非攻》改编了《墨子·公输》,改编后的与原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不过更生动。墨子以义巧妙地说动公输班,又用一个惦记邻居东西的人的故事巧妙地向楚王进言,还与公输班模拟攻守方法,公输班输了。又告诉楚王即使杀了他,他的学生一样会用他的方法防守,于是救了宋国。墨子言辞的巧妙,令人佩服。但鲁迅在最后又对墨子幽默了一下,墨子很是无奈。君王并不讲义,“义”只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墨子想让君王接受义,其主张也真难以实现了。

《起死》改编《庄子·至乐》寓言故事,我理解的也不是很到位,庄子与汉子的对话有点对牛弹琴,汉子找的是自己的包裹衣服,毫不在意自己身处何时,弄得庄子很是狼狈。想来应该是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批判。我对老庄思想都不是很理解。

这些故事中的内涵我理解的还都不是很透彻,看来一涉及到哲学的层面,我的思想也是一片混乱呐。困惑难解,且行且学习吧。

故事新编非攻读书笔记

鲁迅有部小说集曰《故事新编》,是语文课上早有耳闻的,一共是《补天》《奔月》《非攻》《起死》等十篇。其中《非攻》一篇,讲述的是墨子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的故事。

我一向不太了解墨子,读完《非攻》,他的形象逐渐明晰起来。小说中写道:“‘对咧。’墨子说。……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房里,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就打成一个包裹。”这些对墨子的描写很平实,甚至可以说有趣,让我对后文他对楚王的游说更加期待了。不管怎么说,每当我想起墨子的“对咧”,都不禁会心一笑。

文中,某人向墨子抱怨自己雇主言行不一,说定给他一千盆粟米,却只给五百盆,于是他愤然离开。墨子听后问:“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回答是“不。”于是,墨子说:“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这段对话有什么深义,我倒是没有悟出来;不过我觉得从后来他游说楚王也取得成功来看,不管是对大事还是小事,他的推理都是很严密的。

我认为墨子说服楚王的流程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四.再次进行说理,向楚王表明宋人守城的坚定信心,令他放弃攻宋。

我想,像墨子这样,在劝说别人时将委婉劝说与慷慨陈词相结合,讲道理和举事实并重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非攻》的结尾也颇有意思:墨子回宋国,“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个结尾想表达什么呢?难道是想说墨子为挽救宋国危亡尽心竭力,而巡兵对他却依旧如此无礼?这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鲁迅乐意这么写吧。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模式”:科学研究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智力条件也不那么充足,尽管做出了主观努力却得不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且也意识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很可能一事无成;而人文世界的探究却不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它为一心想要探索世界而自知不能解开自然之谜的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也为富有创造力而无法在科学领域里施展的人提供了舞台,这是一种“理性选择”。

“帕斯卡尔模式”:人生的特殊经历可以使在科学研究上极有天赋的人放弃或基本上放弃先前所热衷的事业,转而沉浸于在他看来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探究。这是一种在信念变换的驱使下所作的自主选择。

“爱因斯坦模式”:对科学的探索使学者的眼光转向形而上的疆域,转向人文关怀的终极问题;而对科学局限性和科学家责任感的双重把握,使科学家有可能走向对科学的人类性效应的深切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将继续追求更新的科学成就,同时致力于发掘其人文意义,实现其积极的人类性价值。这样,科学事业和人文事业成为可以统一的事业。

之所以不断提起这三种模式,是想启发更多的教师建立起自己的学术自信,同时也想表明,在中小学,如果我们不具有庞大的图书馆资源,也不具备高品质的实验室与科研条件,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走出我们的学者之路,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里可以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专家们比肩的代表。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杀绝。写的是杀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杀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轰隆”,又一个散发着淡蓝色荧光的镭在烈火焚烧的提炼缸中诞生。荧光照在她那美丽的上,是那么的安详。她就是玛丽·居里。玛丽·居里是科学史上第一位女博士,曾与自己的丈夫一起发现了稀少罕见的镭,为科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孤独的钻研,才取得现在的好成绩。不管别人怎么看她;不管别人怎么想她,她始终都是默默奉献着社会。

“她坚定刚定,有远大执着的追求……”她就是这样一个玛丽·居里:当人们鼓掌的时候;当人们欢呼的时候;当人们拥抱的时候,她还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她只想再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镭是世界的重大发现,也是玛丽·居里的伟大发现,为了镭,为了人类,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容貌和肌体,渐渐变得浑身乏力。

故事新编非攻读书笔记

眼前似是真真定定站了一个人:高个子,乌黑的脸,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是吧?你也说是,明明是一个乞丐的模样——全身都蒙裹着一层黯淡的尘砾。可是不对,哪里不对?是哪一环哪一处出了差错?是他那散发着坚定却又从容、气定神闲的目光。只一抬眼,便足以射穿所有的不屑与“威严”。

是啊,是那个人了。被称“无父”、被诋为“禽兽”也只付之淡然一笑,明明是如此善辩据理力争的人——并非无言以对,而是自有坚定的执着在心。他全身上下没有一样东西逃得出个“破”字,竟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哪里会顾上“学者”的体面与身份,乃至脑中眼前早是装满了小小一个“宋”——与他毫不相关的遥远的“宋”。面对立志称霸的楚王也是一贯的从容毫无畏惧,终于是软硬兼施地劝得了对方放弃攻宋,其雄才谋略如此。是说着“我等所谓行义的东西也是大人、王者所需”的人;是公输班后发着“丢饭碗”的牢骚时也要毅然吐出“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的人;是不懂得稍许恭维谈着“木匠的做车轮活比起会飞的木喜鹊还要巧”的人。一个“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才士——墨翟。

春秋战国之交,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在浮躁的现世的日子里回望,真是愈加模糊了。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大工商业爆发,却只有些“在农与工肆之人”,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战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痛苦的更当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国破家亡也罢,反正一向是如此疾苦的命。浅陋如我,是不知那别门的诸子百家如何,却惟墨子让我心存感动。他体味着最普通却也最艰难的贫弱,他把百姓的安危放在自己的心里,当作自己的事业,主张“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要以力助人,有财要将财分人,有道要用道教人,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创者得治”,而他也正是如此“口言之,身行之”的。这一切主张,哪怕在今天看来,也有其广泛深远的意义。充满着爱与希望的气息,凝结着将我围绕,在日趋寒冷的秋末之夜,让我心里如有微弱火眼照耀,亮堂而又温暖。

然世人皆知“非攻”却不知“救守”,我甚而想,鲁迅先生在末年写下此文的本意或是如此。墨子带其弟-子三百人守宋,自己前往楚国进行游说。“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一言让我震撼,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光芒。墨子主张“救守”,支持防守诛讨之战,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他提倡“深谋备御”,而非坐以待毙,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并守中有攻,积极歼敌。联想鲁迅先生所处抗日战争之时,这条铮铮铁骨的硬汉,或许正也是借着这位伟人的光芒,来发出他自己有力的呼喊吧:我鲁迅死了不要紧,中国人民不会再麻木,国不会亡!

可值得一提的,却是像文中墨子归途的窘境。当他以及如他一样的鲁迅在为救国而奔走时,却依然有愚昧的势力在阻挡着他们的步伐,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再回想我们正处的时代,没有战争纷乱,大抵也该庆幸自己的幸福。只但愿能感受先哲的理想与崇高的道德,也不要忘记历史既而“背叛”。

传说墨子曾制造木鸢,能飞行在天空中。因为“传说”而真足以“传奇”,我也为之惊叹。却想着墨子正如同木鸢一般,飞翔于他自己毕生追求的信念中。而于我,他的影子投射在历史的蓝天中,哪怕不够广大,哪怕不是什么“圣人”,也是那样灿烂伟大的存在。

后记:总想着一个情景。与墨子交谈。分明明白一切也还要问出一句“先生为何定要劝楚勿攻,旅途又如此艰辛的”,想着他淡然回道:“你不懂我的意思……”,慢慢讲出些千回百转却又精深的道义来,也是心甘。

查过资料,竟很自然地崇拜起这几千年的古人来。“崇拜”多少有些低俗与词不达意,却很真实。大概年轻是比较泛崇拜吧,有时也只是微小如此的原因,甚至近乎毫无因果。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文本形式的存在,使《故事新编》独具欣赏的价值。它将古人写活了,以至于作品的主人公能在古今两个时空中自由穿梭。如《奔月》中“乌鸦炸酱面”等流行词汇的插入,借羿之口说“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反击现实中以诽谤先生为能事的高长虹的诬蔑,都是很好的例证。八篇中的《补天》、《奔月》等前期创作可能仅仅是这种创新写法的练笔,但到《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时,已是先生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自由自在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半传说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13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猜你喜欢
相关心得体会
推荐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