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也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思考和考虑,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6版(微生物学部分,16学时),(免疫学部分,16学时),(解剖生理学,20学时)。 绪论。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第一章细菌学概论。 1、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2、掌握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3、熟悉细菌的新陈代谢。 4、了解放线菌。 5、了解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6、掌握细菌的检查方法。 第二章消毒与灭菌。 1、掌握物理消毒灭菌法。 2、掌握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掌握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掌握噬菌体。 3、熟悉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4、了解突变株的类型及实际应用。 5、了解基因转移与重组。 第四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熟悉葡萄球菌属。 2、掌握肠道杆菌。 3、掌握弧菌属。 4、了解厌氧性细菌。 5、了解分枝杆菌属。 6、熟悉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7、了解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 8、了解立克次体。 第五章真菌学(自学)。 1、了解真菌学概论。 2、了解主要病原性细菌。 第六章病毒学。 1、掌握病毒学概论。 2、熟悉常见病毒。 (免疫学部分,16学时)。 绪论。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2、熟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概念及对机体的有害和有利作用。 3、熟悉免疫学相关分类及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第一章抗原。 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的概念。 2、掌握抗原的基本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3、熟悉抗原的分类及在医药实践中的应用。 4、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的种类、免疫佐剂、超抗原等概念。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1、掌握免疫球蛋白概念、结构、分类与存在形式。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3、了解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别及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第三章补体系统。 1、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其理化性质。 2、熟悉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概念及异同。 3、熟悉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熟悉补体系统的调节。 5、了解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细胞因子。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分类与作用特点。 2、掌握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等的缩写及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了解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掌握mhc、hla的概念。 2、掌握hla复合体的组成、定位、遗传学特征及hla分子的表达。 3、熟悉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hla分子识别抗原肽的特性。 4、了解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医学应用。 第六章免疫细胞。 1、掌握免疫细胞的概念、造血干细胞的概念。 2、掌握t细胞的分化、主要表面标志、亚群及其功能。 3、掌握b细胞的分化、主要表面标志、亚群及其功能。 4、熟悉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5、了解造血干细胞的分布及黏附分子、nk细胞的概念。 第七章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基本过程。 2、掌握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 3、掌握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 4、熟悉抗原提呈的概念与途径。 5、熟悉免疫耐受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6、了解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八章超敏反应。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i型过敏反应的特点、参与成分、发生过程、遗传倾向及常见疾病。 3、熟悉i型过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4、熟悉ii、iii超敏反应与疾病的关系。 5、了解iv型超敏反应与疾病的关系。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疫苗的归类。 2、掌握生物应答调节剂的概念、免疫抑制剂的概念及主要药物。 3、熟悉免疫诊断的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免疫细胞的检测方法。 4、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解剖生理学,20学时)。 第一章、绪论。 1、了解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任务,解剖生理学概念。 2、了解解剖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 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4、熟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三种基本形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掌握细胞的基本构造,了解细胞器的功能。 2、熟悉细胞的结构,掌握物质跨膜转运:主动与被动转运形式与特点。 3、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4、熟悉兴奋性及其变化;可兴奋组织、兴奋、抑制;阈刺激。 5、了解信息传递功能。 6、了解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第三章。 血液。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特性,掌握体液分布概况。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 2、熟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与生理功能。 3、熟悉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及作用。 4、了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凝血、纤溶与人体防卫。 5、了解血量、输血与血型,abo血型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解剖结构。 2、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了解心音和心电图。 3、熟悉心动周期中兴奋性的变化;期前收缩的原理;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途径。 4、了解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熟悉血管功能:血流量和血压;动脉血压与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6、了解微循环的构造。 7、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第五章。 呼吸。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肺的结构。 2、掌握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功能的评估。 3、熟悉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 5、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中枢调控;反射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的方式;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口腔内消化:掌握唾液及其作用;了解咀嚼和吞咽。 3、胃内的消化:掌握胃液及作用;熟悉胃的运动。 4、小肠内消化:掌握胰液及其作用;熟悉胆汁及其作用;了解小肠液及其作用;小肠的运动。 5、了解大肠的功能: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6、熟悉吸收:吸收的部位;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7、了解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熟悉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掌握基础代谢率与正常体温的概念。 3、熟悉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方式。 4、了解体温调节。 5、了解能量的转换与贮存。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泄。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与肾单位的结构;了解肾的血液循环的特点。 2、掌握肾小球滤过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作用: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 4、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5、了解尿生成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等。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熟悉感受器与感受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2、掌握视觉器官: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感光功能;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 3、掌握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内耳的感音功能。 4、熟悉前庭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 5、了解其它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分类。 2、了解脑的构造与功能区域。 3、掌握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突触生理;神经递质。 4、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痛觉。 6、了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的掌握递质及其受体。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运输途径及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分泌及其调节。 2、熟悉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腺垂体;神经垂体。 3、甲状腺: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4、肾上腺: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了解髓质激素及其作用。 5、掌握胰岛:胰岛素的作用;了解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自学)。 男性生殖:熟悉睾丸的生精功能;睾丸的内分泌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女性生殖:熟悉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月经周期。 大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 3、肠道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4、胃肠道微生物及其分子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 5、基于血凝素的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6、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 7、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 8、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9、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小鼠细胞免疫效果。 10、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11、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研究新进展。 13、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筛选及生长曲线测定。 14、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5、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标准菌种管理。 16、马尔堡病毒形态特征研究。 17、乙型脑炎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18、5种病毒性脑炎相关rna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 19、肠道菌群调节制剂的研究进展。 20、适用于分离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21、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23、半枝莲总黄酮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药效学研究。 24、轮状病毒感染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2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26、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2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8、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29、人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30、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31、肠道病毒71型研究进展。 32、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3、白念珠菌凋亡诱导研究进展。 34、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3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3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37、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培养的条件优化。 38、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 39、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40、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概述。 41、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2、双歧杆菌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 43、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 44、军团菌检测方法概述。 45、噬菌体治疗中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 46、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分布及毒力基因特征分析。 47、t细胞免疫在抗结核杆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48、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致病性、传播力研究。 49、空肠弯曲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分型技术研究。 50、冠状病毒附属基因功能研究。 51、五种常用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价及应用策略。 52、汉坦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3、分枝杆菌脂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 54、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5例临床分析。 55、趋势分析方法在hiv血液筛查诊断试剂评价中的应用。 56、hiv-1b亚型假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57、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作用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5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亚型的研究进展。 5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60、岱山县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与鉴定。 61、山东省脑膜炎和脑炎病例中埃可病毒6型的基因特征分析。 6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型方法概述。 63、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64、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65、-广州地区散发性腹泻诺如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66、人乳头瘤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法。 67、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耐药性检测分析。 68、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方法概述。 69、汉坦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70、诺如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 71、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型研究。 72、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73、球形节杆菌尿酸酶的表达、纯化及其活性。 74、艰难梭菌分离培养与病原学分子特征研究。 75、狂犬病病毒不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76、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 77、登革病毒包膜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78、肺炎链球菌耐药性进化。 79、双歧杆菌功能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80、细菌分子分型方案的发展及其比较。 大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室诊断联系起来的桥梁学科,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项目的检验,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获得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十章: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排泄物、分泌物和体液检测,肾功能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实验室检测,临床常用实验化学检测,临床免疫学检测,临床感染性疾病检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但由于其概念抽象、知识体系隐晦、需掌握内容较多、且大都数院校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较短[2],又难以理解记忆,同学普遍反映很枯燥,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的信心。 因此想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结合临床进展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诊断学要学会从全局分析一张报告单并根据数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析,即培养临床思维和对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 而医学研究日新月异,教材却相对陈旧,往往造成所学知识与所用知识的脱节。 因此要突破教材限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联系临床病例进行讲授,与基础课程尽可能联系起来学习,使讲授内容尽量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强调实验室数据分析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学习的积极性。 2丰富多媒体化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在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依旧存在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能为诊断教学提供大量清晰、典型图像,使教学过程“图、文、声”同时展示[4]。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形态或管型等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示;在采血时,采血过程通过多媒体可以更直观的演示,并结合语言讲授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使整个实验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行回放、任意点暂停,即解决了标本容易损坏、保存困难等问题,又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 所以,实行实验诊断学的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5]。 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 在医学教学中,pbl法是指在临床前期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通常是6~7名学生1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起导向作用。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以疾病为基础、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知识进行讲解。 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导者。 这种pbl教学方式在实验诊断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最终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 4提高教职人员自身基本素质。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其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前,检验科仪器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因此,教师要适时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因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实验诊断学教师都追求的目标[6]。 一个合格的实验诊断学教师应具备临床及检验两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临床实际病例与检验结果紧密地结合,才能不断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面对的是初涉临床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以及对病人的体贴关怀,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笔者所在教研室采取的方法有:集体备课、试讲并点评、集体听课并寻找典型病例、交叉带教,学生打分并摄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方式。 综上所述,培养既有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又具有专业特色,既有创新意识、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实验诊断学的教育目标。 以上是我们不成熟的经验,希望同道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探索,集思广益,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医学院校实验诊断学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谢百治.医学教育技术[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6]陈牧,高桃园,褚春民,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14(2):315.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肉毒梭菌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可引发食物中毒 ,如 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 或香肠、火腿 。人感染肉毒杆菌后会出现视觉模糊、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如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在了解了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后,人类开始用毒素来作 为有效药物。肉毒毒素被助恶治疗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等疾病。 1992年有人尝试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除皱术。肉毒杆菌除皱术也称为生物素除皱,肉毒杆菌a的商品名为“botox”。 英国版elle报导,对于演艺娱乐界来说,任何的整容都已经过时,新世纪最流行的是自然的长相。 “肉毒杆菌素”是肉毒杆菌所分泌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可以阻断神经末梢分泌能使肌肉收缩的「乙酰胆碱」,达到使肌肉麻痹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 动态皱纹产生的原因: 就产生了动态皱纹。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衰老、皮肤松弛以及后天性养成(例如痤疮疤痕导致的面部纹理)。 去除动态皱纹的原理,是将收缩造成皱纹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缩,连带的也去除了皱纹。一般在注射后三、四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一周后效果就很明显。效用期约三至六个月,平均四个月。若皱纹再出现,视个人需要,可重复施打。 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的原理,是让肥厚的肌肉不收缩,进而导致萎缩,达到瘦脸及瘦小腿的目的。一般可以在注射后二至三周看到效果,二至三个月效果最好。若需要则每半年注射一次,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的利器。 肉毒杆菌除皱术正是根据肌肉拉伸导致皱纹的原理,通过麻痹面部牵引的肌肉,从而达到除皱的目的。 单独使用肉毒杆菌祛除动态皱纹,是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必须配合玻尿酸填充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除皱效果。所以在注射肉毒杆菌的时候,一定要询问医师辅助填充治疗,避免上当受骗。 传言约翰克里的光滑额头是肉毒杆菌的奇效,到底是怎么回事?肉毒杆菌毒素除皱法,是一项全新概念的除皱方法,人们认为“毒素”一定会对人体有伤害。但是恰恰相反,本法正是利用肉毒杆菌对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作用来达到减少皱纹的目的的。 最初发现肉毒杆菌是在1895年,到了1950年才开始将肉毒杆菌a应用于临床,但仅限于治疗神经肌肉亢进疾病。在美国,fda已批准将其用于眼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等有关肌肉亢进的疾病。1992年有人尝试将其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所说的除皱术。”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有效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 肉毒杆菌除皱术的适应症主要是治疗早期皱纹,适用于35岁以下的女性,特别适用面上半部的`额头纹(抬头纹)、眉间纹和眼眶周围的鱼尾纹,也可用于面部以下的下颏和前颈部皱纹。它的原理是,肉毒杆菌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注射于局部后能阻断乙酰神经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神经对肌肉的传导。第一步毒素结合于神经原,进而进入神经细胞胞浆中,最后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使肌肉发生麻痹,这叫神经肌肉功能去神经。临床上,通常注射2~3天出现肌肉运动的减弱。但最终轴突可萌芽形成新运动终板,同时无功能的运动单位被吸收,从而肌肉功能逐渐得以恢复。因此肉毒素注射的效果一般能维持3~6个月。 与其他手术一样,它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患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病禁用;患有上睑下垂的病人禁用;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病人禁用;非常瘦弱的病人不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发生副作用;对白蛋白或对肉毒杆菌毒素过敏的过敏体质的病人不用;患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和患有结缔组织病的病人不能使用。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疗效非常显著,通常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后,平均10天左右皱纹会慢慢地舒展、消失,皮肤变 平坦。除皱效果平均可维持3~6月,一般一年内要注射3~4次。鱼尾纹效果最好,抬头纹效果稍差。有人认为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将成为解除老年人除皱盲区的颈部皱纹最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人担心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地回答肉毒杆菌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它对人的半致死量为40iu/kg,一位体重50kg的病人其半致死量为2000iu,而用于美容除皱的剂量只是注射0.1~1ml液体5~50iu,所以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非常安全,不需住院,不需开刀,不影响上班。 肉毒杆菌来源于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它能抑制局部肌肉组织的神经信号。美容用的肉毒杆菌副作用较小,可能会引起短时的头痛,眼部或嘴部松弛。但如果注射的肌肉组织错误的话,则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挫伤和流感病症。 尽管如此,肉毒杆菌毒素除皱还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如注射局部有头痛;抬头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睑下垂;鱼尾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复视及闭眼不全;因注射剂量不准确,一侧多、一侧少会发生不对称的结果;进针刺破血管偶尔发生出血或血肿;大剂量、反复注射可能会引起免疫复合物疾病;肌肉麻痹的结果是不能做各种表情,有假面具样感觉;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初次治疗一星期后应对患者进行复查,此时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就都很确切了。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注射,由此就能确定对每一位患者的理想剂量。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病人在注射前14天要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注射当日要停用化妆品;注射后不要按摩局部,以免毒素扩散等。 已经有许多导演拒绝让施打肉毒杆菌的演员上阵,因为虽然美得巧夺天工,但是肌肉已经僵硬,完全无法做出正常的喜怒哀乐表情。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教学大纲[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什么是微生物? 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3、什么是正常菌群? 4、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 1、细菌的大小形态。 2、细菌的结构。 3、细菌的新陈代谢。 4、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5、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自学内容)[重点]。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哪些?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 4、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 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如何? 6、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意义? 7、细胞壁有何功能?[难点]细胞壁的结构第二节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掌握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病毒的分类(自学内容)[重点]。 1、病毒体的结构是什么?病毒核酸、衣壳、包膜各有何功能? 2、病毒增殖周期分哪几个阶段?第三节真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多细胞真菌是由哪些结构构成? 2、真菌有哪些类型的菌丝和孢子?第三章感染。 第一节细菌性感染。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性。 1、什么是内毒素、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什么是包涵体、杀细胞效应、持续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病毒侵入机体在宿主体内播散的方式有哪些? 3、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举例说明什么是潜伏性病毒感染? 真菌对人类的致病性包括哪些方面?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1、熟悉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2、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机体的特异性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内容]。 1、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2、抗菌免疫(自学内容)。 3、抗病毒免疫。 4、抗真菌免疫(自学内容)[重点]。 1、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成分有哪些? 2、什么是干扰素?有哪些主要作用?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掌握细菌的变异机制。 2、熟悉细菌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现象。 3、了解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病毒的遗传与变异[内容]。 1、遗传与变异的原理。 2、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4、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重点]。 1、什么是l型细菌、噬菌体? 2、常见细菌的变异现象有哪些? 3、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哪些?[难点]细菌变异的机制。 1、什么是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机会性感染? 3、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3、化学消毒灭菌法(自学内容)[重点]。 1、什么是消毒、灭菌? 2、物理消毒灭菌法有哪些?各有哪些应用范围?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3、了解病毒学诊断、真菌学诊断、治疗[内容]1、细菌学诊断2、病毒学诊断。 3、真菌学诊断。 4、特异性预防与治疗[重点]。 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有何区别? 2、用于防治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有哪些? 3、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球菌概述。 2、葡萄球菌。 1、链球菌属。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o”试验防治原则。 2、肺炎链球菌。 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第三节奈瑟菌属概述。 第四节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培养;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重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与表皮葡萄球菌如何鉴别? 2、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 3、链球菌的主要致商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 4、脑膜炎球菌在致病上有何特点? 5、淋球菌的感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如何?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2、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 3、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步骤[内容]。 1、肠杆菌科的共性。 2、埃希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防治。 4、沙门菌属。 5、克雷伯菌属与变形杆菌属[重点]。 1、什么是imvc试验、大肠菌群指数、肥达反应? 2、比较几种重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3、常见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4、大肠杆菌致病性如何? 5、痢疾杆菌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如何?第二节弧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熟悉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 2、熟悉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 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内容]。 1、弧菌属概述。 3、副溶血弧菌: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所致疾病;防治[重点]。 1、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如何? 2、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致病机制如何?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熟悉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 3、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内容]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 1、破伤风梭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结合实践意义)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条件及临床特点)。 防治: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2、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 3、肉毒梭菌。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重点]。 1、什么是汹涌发酵? 2、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感染特征有哪些? 3、破伤风梭菌的致辞病条件、致病机制如何? 4、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如何? 5、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如何?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第一节分枝杆菌属。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围绕菌体组成含有大量脂质展开)、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 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 1、结核菌素试验是什么?试验原理、结果解释及意义是什么? 2、结核杆菌的致病因素是什么?[难点]。 1、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 2、结核杆菌的致病因素第二节棒状杆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2、熟悉白喉杆菌的培养。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预防和治疗[重点]。 1、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2、白喉杆菌的形态特点培养特性如何?第三节其他细菌。 1、鲍特菌属: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自学内容)。 3、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重点]。 1、什么是卫星现象? 1、布鲁斯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1、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2、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内容]。 1、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2、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3、诺卡菌:致病性[重点]。 1、什么是硫磺样颗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掌握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4、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内容]。 1、概述:分布、种类。 3、伯氏疏螺旋体。 1、常见的致病性螺旋体有哪些?致病性如何? 2、钩端螺旋体怎样传染给人引起钩体病的?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3、人类性病有哪几种?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如何?第十七章支原体和脲原体属。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3、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内容]。 2、肺炎支原体:分布、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3、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重点]。 1、什么是支原体? 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引起哪些疾病? 3、支原体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第十八章立克次体属。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3、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内容]。 1、共同特点与分类。 3、普氏与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的传播方式;外斐反应。 4、恙虫热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重点]。 1、立克次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2、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如何?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第十九章衣原体。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内容]。 1、概述: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 3、肺炎衣原体:致病性[重点]。 1、衣原体的独特发育周期是什么? 2、引起人类疾病的衣原体有哪些?引起什么病?如何传播?怎样防治? 第二十章呼吸道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内容]。 2、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3、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 4、其他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重点]。 1、什么是抗原漂移、抗原转变?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3、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内容]。 1、肠道病毒的种类。 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重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 1、肝炎病毒的种类。 4、hcv: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hdv:形态结构;致病性[重点]。 1、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2、dane颗粒结构组成是什么?hbv抗原组成有哪些? 3、hbv致病机理是什么?防治原则是什么? 4、hbv两对半检测的意义是什么?[难点]hbv的抗原组成。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第一节虫媒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熟悉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2、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内容]。 2、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性(包括免疫促进作用)[重点]。 1、什么是虫媒病毒?虫媒病毒有何共同特征?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如何? 3、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染媒介是什么?致病特点是什么?第二节出血热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引起我国出血热的常见病毒。 2、熟悉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 3、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和致病特点[内容]。 1、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3、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重点]。 1、何谓出血热病毒?引起我国出血热的常见病毒有哪些? 2、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和致病特点如何?第二十四章人类疱疹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常见致人类感染的疱疹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 2、熟悉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1、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培养、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表现)。 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原发感染、隐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诊断与治疗。 4、巨细胞病毒:致病性(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接触感染、输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 5、eb病毒:致病性;诊断(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重点]。 1、与人类感染有关的疱疹病毒已知有哪些? 2、hsv-1与hsv-2对机体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病毒的潜伏感染?以带状疱疹病毒为例说明? 4、已知哪些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5、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型的病毒有哪些?第二十五章逆转录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2、掌握hiv的传播途径、所致免疫损害、微生物学检查原则、防治原则[内容]。 1、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 1、什么是aids? 2、hiv的结构如何?传播方式有哪些?hiv病毒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1、什么是内基小体? 2、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狂犬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第二十七章朊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什么是朊粒(朊病毒)? 2、朊粒的致病性如何? 第二十八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对下列真菌要求熟悉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防治原则: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曲霉、毛霉[重点]。 1、皮肤感染真菌有哪些?侵犯部位是什么? 2、深部感染的真菌有哪些? 3、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是什么? 医学微生物学试验课程教案英文名称:《medical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4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重点学科。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力求与国际先进。 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的最新水平,和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别。内容包括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篇:病毒学,第三篇:真菌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微生物无菌技术、培养技术、纯化分离技术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生物形态比较、微生物分离技术等。我们根据专业的后续课程的不同,避免重复,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略有差异,突出专业特色。基本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不断补充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力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吸收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前沿,推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大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摘要:随着现代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学教学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单纯应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文中针对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大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课程涉及大量知识点,内容繁杂,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医学微生物学非常的烦琐、抽象、枯燥、。 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不高。 因此,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学工作者不断反思,不断努力的目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和谐,对教学成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亲其师”。 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居高临下,对学生毫无热情,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压抑和疏远。 从而把整节课当做任务来听,并没有真正做到“信其到、乐其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课堂导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 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沟通障碍。 另一方面,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讨论,这样可以使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医学微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介绍霍乱弧菌时可以播放海啸地震后爆发霍乱疫情的新闻短片;也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埃博拉病毒等关于微生物的比较前沿的动态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联想思维。 例如细菌的基本形态中的球菌的一种链球菌,把它的形态比喻成像一条珍珠项链一样;临床上引起化脓性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形态比喻成像一串葡萄一样。 这样讲解形象逼真,与现实生活贴得较紧,听起来通俗易懂。 对于需要对比记忆的知识学生也比较容易记混,那就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来给学生提供比较简便的记忆。 例如,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的结果,阳性为紫色,阴性为红色。 为了便于学生们的记忆,则在教学过程中联想到一位女明星叫杨紫,联系到革兰染色结果“阳紫”则快速的让学生加深了印象,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书本知识。 3.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1调查研究法。 医学微生物学与某些社会焦点问题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授课时我们采用了调查研究教学法。 如对于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要求学生去当地疾控中心调查每年该病原菌检出的主要来源,主要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以及该如何防治等。 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2回答问题法。 我们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对学生“抛问题”,这样学生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但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短暂性的总结,还可以针对自己在听课过程中遗漏的某些知识点通过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提醒进行补充。 3.3列表对比归纳法。 由于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知识点种类多、抽象、易混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通过我们设计的表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将表格填完整。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使学生自己在脑海里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培养大专院校中的高质量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注意知识更新,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教师自身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索医学微生物的奥秘。 参考文献: 大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医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医学教学活动来教授学生医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医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更要使学生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驾驭医学知识的能力,能很好地把学生引进医学知识的大门。 从整个医学教育史来看,教师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名师出高徒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一个好的教师,自然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教导学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 pbl是西方主流的教学方式之一。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致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的展开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医学问题,pbl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从中可以看出,pbl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自己查阅资料,与同学相互合作,形成最佳的观点和判断。 例如,教师提出肺炎的治疗方法,学生就需要查找关于肺炎的资料:肺炎的种类,肺炎致病的原因,发病的症状,如何诊断鉴别,对症治疗的方法等。 学生将这些关键资料通过分工协作整理出来,经过分析和探讨,得出最终的结论,教师最后进行指导总结。 这一过程下来,学生对肺炎就会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three-dimensionalteachingmethod,简称cttm),该教学方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和立体教学的方法。 cttm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等,通过立体呈现的方式,来讨论临床病例。 cttm实现了从二维教学向三维立体教学的转变。 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 (三)直观教学法。 系统直观教学法是教师按照一定规律选择和利用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效果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它是用直观的效果来使学生加深记忆,区别于简单地堆砌和罗列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教师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和丰富,避免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时候感到枯燥和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建立医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联系,根据医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设置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游戏、竞赛、参观等方式去学习有关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重点是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新,学生通过掌握所学的医学知识加以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以此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教师将医学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展开,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熟练的医学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医学专业而言,实验是临床实习之前的基本功课,学生不上好实验课,实习就会变得捉襟见肘。 在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加要重要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医学实验。 (六)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进入职业状态,熟悉诊断治病的方法和过程, (七)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教师在讲授医学概念和原理的时候,不将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究和发现问题。 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能够培养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学会发现能促进医学的发展。 善于发现是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 三、结语。 医学的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医学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偏爱哪一种教学方法,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 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能活跃课堂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代码:2805)。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医学微生物学》是华中科技大学100102免疫学、1004z1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医学微生物学入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生应能准确地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对近期国内外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的杰出成果及前沿知识应有所了解,以保证被录取者有较好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当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 三、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文献综述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满分为100分)。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绪论。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三大类微生物的特征;当前微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重点领域与新技术。 二、细菌学。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与医学的关系;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2、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能量转换;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基本条件;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常见的生化反应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的命名原则。 3、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基本概念;各种消毒灭菌法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相应的实验设备。 4、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现象与机制。 5、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抗细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6、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细菌感染的检查原则、流程及方法;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概念、遗传机制及防治。 7、细菌学各论:以下细菌各自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球菌、肠道杆菌、弧菌、厌氧菌和放线菌、棒状杆菌和分枝杆菌、动物源性细菌、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等。 8、支原体与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概念、主要性状、对人体致病的主要种类及检查方法。 三、真菌学。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真菌的致病性;抗真菌免疫;真菌的培养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四、病毒学。 1、病毒的基本性状:基本概念;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过程;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生物学和医学意义。 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3、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病毒分离与鉴定的程序;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现状以及病毒的耐药性问题;常见的病毒疫苗种类。 4、病毒学各论:以下病毒各自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肝炎病毒、黄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朊粒、其他病毒等。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染色方法用途。 与特殊结构表现不同染色性,拥有鉴别。这些方法适用于细菌或真菌的荚膜、细。 让复染剂染成红色的细菌称革兰阴性菌。用于帮助鉴别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古菌等古菌域。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可次原核生物界。 体、螺旋体等细菌域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原核生物界。 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真菌界。 植物界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现象及意义。 无鞭毛菌沿穿刺线生长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保存菌种。 菌膜生长增菌。 沉淀生长。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 分类。 标准。 四类。 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三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有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二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 间传播的微生物。 一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 物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分级。 处理对象。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 (bsl—1)。 因子。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bsl—2)。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 (bsl—3)。 严重甚至是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 (bsl—4)。 主要区别点。 干 热 湿 热导热介质。 空气。 水或蒸汽。 适用对象。 金属、玻璃与其他畏湿耐高温不畏焦化。 棉织品、水液等不畏湿耐高温物品。 物品。 作用温度。 高(160~180℃)。 低(60~134℃)作用时间。 长(1~5小时)。 短(3~60分钟)。 常用的方法。 干烤、烧灼、焚烧等。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 歇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任务是: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4、学生操作: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常用的细菌接种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综合性实验)。 [教学要求]。 1、掌握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教学内容]。 1、讲述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四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试验)。 [教学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双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结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内容]。 1、讲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讲述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ss培养基分选肠道杆菌的原理,双糖管的使用、原理、和结果判定。 3、示教ss培养基及双糖管上肠道杆菌的生长现象。 4、简介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简介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五。 结核杆菌的形态学检测[教学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1、讲述破伤风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杆菌的排列方式和异染颗粒、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讲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3、学生操作:标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教学要求]。 1、熟悉病毒形态与结构。 2、熟悉真菌的形态。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4、了解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学内容]。 1、讲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示教病毒的结构模型、真菌的形态; 3、观看教学录像: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口授、示教及观看教学录像。表1实验项目名称。 。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由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合成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医科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专科护理专业统设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抗原物质的种类、特性;以及机体免疫系统与抗原物质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免疫学技术应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从早期微生物学的抗感染免疫开始,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早已超出抗感染免疫范畴,而涉及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基础免疫学理论;临床免疫学部分只涉及超敏反应有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并力争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联系临床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其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抗原物质、抵抗力、遗传变异和培养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机制和免疫性,以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内容。本课程按系统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而细菌学和病毒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介绍微生物的共性,属于基本知识,即重点内容。各论内容介绍各种微生物的个性。由于微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所以会感到微生物学的知识比较庞杂和零散,难以记忆。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系统掌握重点内容,以总论部分内容为纲,将各论知识有机地串在总论知识的纲上,便于记忆。教师在辅导时也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帮助理解和记忆。 根据高等教育专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同时也适当增加了学科进展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地方电大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条件开设全部或选开部分实验课程,使学员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标本,实际操作细菌标本的涂片染色以及基本的免疫学检测,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后期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为5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课内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电视讲课18学时,实验27学时。学生应切实抓住时间,保证自学的学时数,做好电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良好的考试成绩。 和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同期开设的课程有人体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这些课程均为本课程的基础。第三、四学期开设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遗传学与本学科内容也有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概念及疾病的理解涉及上述相关课程的内容,可参考有关学科的教科书。 二、教学资源。 (一)文字材料。 由白惠卿、陈育民、安云庆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第一篇免疫学共10章。其中1-5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的顺序排列。6-7章介绍抗原系统。8-9章介绍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物质后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及生理和病理效应。第10章介绍免疫学应用,主要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共27章(章节序号与免疫学章节序号连续排列),按学科内容又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其中11-17章为细菌学总论,介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消毒灭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等有关细菌学的基本知识。18-23章是细菌学各论内容。24-27章是病毒学总论,介绍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防治和实验室诊断等内容。28-32章介绍病毒学各论的内容。其他微生物的内容自33-37章,分别介绍了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该书是与主教材《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配套使用的辅导用书。全书37章与主教材编排相同,每章(“其他微生物学部分”测试题集中排在第37章后)均由重点难点内容、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三部分组成。学生可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学习辅导教材相应章节,以便更好地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并通过课后练习和自测,加深理解,巩固大纲要求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音像教材。 教学录象:共18讲。其中免疫学7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安云庆教授主讲;微生物学11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陈海伦副教授主讲。每讲50分钟。录象内容是主讲教师讲授的本门学科重点内容。微生物学部分还包括一些形态学的图片和照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在看录象教材之前,应先预习、自学教科书和学习指导中相关章节内容,课后应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网上教学。 网上有与文字教材相对应的各章节辅导。每章主要包括学习建议、知识结构图、概念简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思考练习和参考答案等内容,分8次播出。第一次介绍概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2章)。第二次介绍免疫球蛋白(3章)。第三次抗原与hla(6-7章)。 第四次介绍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8-10章)。第五次医学微生物概述(11-17章)。 第六次介绍微生物各论(18-23章,28-32章)。第七次介绍病毒学各论(24-27章)第八次介绍其他微生物(33-37章)。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为90。电视讲课18学时,每周播出一讲。电视复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按照一学期18周,每周5学时进行安排。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自学时间。下表所列安排可供参考。 教学内容周电视课。 次(文字教。 材)。 第1-2章。 免疫学概述、免疫。 网上。 课后练习辅导网上。 辅导。 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 (1)沉淀反应:单扩散测免疫球蛋白含量(试剂盒)。 医学免疫学第3章3第4章4第5章第6-7。 5章6。 第8-9章。 网上作业。 1(2)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辅导测妊娠尿hcg(试剂盒)。 网上。 抗原、主要组织相。 辅导容性抗原系统医学免疫学(3)elisa试验:测血清乙肝表面抗。 与微生物学原(试剂盒)注:免疫应答、超敏反。 网上作业2或次日看结果应。 辅导第10章免疫学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学概述细菌学实验网上医学免疫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辅导与微生物学第11章(1)显微镜油镜头使用5作业3构10。 第12-13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遗传与。 (2)细菌基本形态观察(3)细菌特殊结构观察。 变异第14章细菌的致病性12第15章抗菌免疫131。 4第16-17章第18-23章。 消毒与灭菌细菌学各论。 网上辅导6网上辅导7。 病毒学各论。 网上辅导。 教材第1733-37。 章 四、教学媒体播出及使用信息。 4(2)革兰染色法。 (4)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菌落类型、色素、溶血。 第24-1。 527章。 病毒学总论16。 第28-32章。 五、教学环节。 1.自学为主:本课程以自学为主。学员通过自学文字教材、收看电视课程或录象、参加网上辅导、完成作业、参加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进度可参考教学安排表,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 2.辅导:网上辅导分8次。同学们平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答疑。教学点的面授辅导可以集中在实验课时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 3.作业:本课程安排作业4次。免疫学作业两次,微生物学作业两次。以作业本形式下发给每位学员。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2%。中央电大将不定期地抽查学生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及批改情况。 4.实验:各教学点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选做4-5个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成绩低于5分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实验指导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程实验指导汇编》。 5.教学研讨:本学期暂定一次网上教学研讨,具体时间届时在网上发布。 六、教学组织建议。 (一)自学。 远程教育的学生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形式。要学会读书,书要反复读,用心读,才能理解、掌握。 (二)电视课。 1.受电视课程学时的限制,电视录象课程每一讲内容都高度凝练,信息量集中在最重要的内容上,不能涵盖全部考核内容,也不像在课堂上讲课会反复强调、重复所讲内容。2.免疫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各种名词、概念层出不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因此期望听一讲电视课程即能听懂记住大部分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3.由于本门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与本门课程同期开设,而关系密切的病理课程在后期开设,所以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概念或疾病不易理解。看电视课主要是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印象。 (三)辅导。 教学点的辅导答疑可以在实验课时进行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的教学,注意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辅导的时间不宜超过总学时的1/3。 本课程辅导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虽是两门学科,但免疫学是由研究病原微生物及抗传染免疫发展起来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免疫学的新理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更新,但本专业学生应着重基础理论学习,并应注意联系微生物学内容,将有助于理解免疫学理论。 2.微生物学是兼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的课程,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等生物学性状是为了解其致病机制,而最终目的是为临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因此,学习微生物学应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为核心,将形态和机能有机联系,有助理解和记忆种类庞杂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3.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和临床有密切联系。因此学习中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学会用所学的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知识解决临床的实践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原微生物又可引起多种临床疾病。因此必须通过归纳的方法,建立整体观念,从整体认识疾病的角度去归纳可能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5.在掌握病原微生物共性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每种微生物都有其形态、培养、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预防、治疗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令人难以记忆。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分门别类地按系统去掌握共性。在此基础上,再去记忆个别重点微生物的特殊之处。要注意抓纲举目。纲目即共性,属于总论部分的内容,可用其为线索将各论不同细菌的特点即个性串联在一起,万不可杂乱无章地、零散地记忆。 电视课应以学生在家里或在教学点收看为主,在辅导课上可以结合电视课中的内容组织教学和答疑活动。 。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能; 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硫硫化氢试验)的分解底物; 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 体体的概念.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概念、组成。 (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生化反应的区别。 第10章肠杆菌科1.肠杆菌科的共性; 2.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程序(见实验指导)。 第13章厌氧性细菌1.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14章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2.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15章嗜血杆菌属1.流感嗜血杆菌生长现象(卫星现象)。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所致疾病。 1.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培养常用鸡胚接种部位。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生物学效应。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第26章呼吸道病毒1.甲型流感病毒分几个亚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第27章肠道病毒1.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3)免疫的三大功能。 (4)克隆选择学说。 二、抗原。 1.基本概念。 (1)抗原和抗原的两种性能。 (2)抗原决定簇。 (3)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区别。 (4)抗原结合价。 (5)共同抗原(共有决定簇)。 (6)交叉反应。 (7)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4)异嗜性抗原。 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三、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组成。 (2)主要结构。 (3)主要功能。 四、免疫细胞。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tcr-cd3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 (3)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 (4)th细胞的亚型及其功能。 2.b淋巴细胞。 (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bcr复合物的组成。 (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特征。 3.自然杀伤(nk)细胞。 (1)nk细胞的表面标志。 (2)nk细胞的受体。 (3)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抗原呈递细胞。 (1)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 (2)抗原呈递细胞的种类。 (3)外源性抗原呈递过程。 (4)内源性抗原呈递过程。 五、免疫球蛋白。 1.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ig)。 (2)抗体(ab)。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3)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类、亚类、型和亚型。 (2)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 (3)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的特性和功能。 (2)igm的特性和功能。 (3)iga的特性和功能。 (4)ige的特性和功能。 (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体的制备。 (1)多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心得体会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在本次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的学习中,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想法。 第一段: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微生物是人类的早期“伴生者”,存在于人体的许多部位,和人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能够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参与免疫反应和产生维生素等重要功能。然而,微生物也可以是人类健康的威胁,引起各种传染病和感染。只有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学和病原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 第二段: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分类群的特征。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按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和蓝藻等多个分类群。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比如细菌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其成为医学中最重要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我对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病原微生物的防治。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致病机制,比如细菌的毒性因子、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方式等。面对这些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微生物,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此外,加强个人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等措施也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段: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 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比如,培养和鉴定是微生物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微生物并分离纯种,可以进一步进行鉴定和病原学分析。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对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存在耗时、依赖实验室设备等不足之处,为了满足对微生物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开展了新的技术如PCR、NGS等。此外,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也成为严重的威胁,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是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关键。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和加强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了解,不仅能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能力,还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福祉。 综上所述,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的学习让我对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打下了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病原机制、预防和控制方法,以及微生物的检测诊断技术,不仅对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医学微生物学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深信通过持续努力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世界,应对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一)第一部分绪论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2.基本要求。 (3)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2)难点。 细菌细胞壁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二)第二部分消毒和灭菌、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2)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3)噬菌体。 (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2.基本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干烤、高压蒸汽、紫外线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2)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质粒的基本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方法(转化、接合、转导)。 (三)第三部分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理论学时:8学时)。 1.教学内容。 (1)病原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病原性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弧菌、厌氧性细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4)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了解生化反应、分类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分类,了解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掌握肠道杆菌的共性;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反应、致病性和卫生细菌学检查;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分型、致病性和肥达试验;了解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掌握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和防治原则。(6)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途径;掌握梅毒螺旋体的致病途径。 (7)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掌握主要病原性支原体;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了解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主要病原性衣原性;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方法、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难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真菌学概论和主要病原性真菌(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的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掌握病毒的重要特征、了解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了解前病毒及顿挫感染。(4)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掌握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5)了解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6)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的特征和致病性(2)难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条件;掌握抗原的特异性、了解交叉反应;掌握半抗原、完全抗原、天然抗原及人工抗原;掌握td-ag与ti-ag的区别;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器官的组成。(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抗原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难点。 抗原的特异性、td-ag与ti-ag的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七)第七部分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免疫耐受。 (3)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机制(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3)了解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高频考点解读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高频考点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纲要求】 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 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 d.真菌 e.立克次体 答案:d
【考纲要求】 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 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阴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考纲要求】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2.根据对氧需求,细菌的分类。 3.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 4.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5.培养基的概念。 6.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7.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纵览】 1.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和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还需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气体环境。 2.细菌个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用“生长曲线”描述。 4.培养基的概念和种类。 5.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考纲要求】 1.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概念。 2.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3.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应用。 4.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考点纵览】 1.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2.热力灭菌方法的种类和应用。 3.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应用。 4.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考纲要求】 1.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2.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3.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考点纵览】 1.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应用。 2.按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分为两类及涉及的概念。
【考纲要求】 1.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 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2)耐药质粒及与耐药性的关系。 【考点纵览】 1.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和前噬菌体。 2.细菌变异的机制是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转移和重组(有转化、转导、转换和接合4种方式)。
【考纲要求】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5.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6.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7.细菌感染的来源。 8.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考点纵览】 1.正常菌群有关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在异位寄生、免疫力低下和菌群失调时致病。 3.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4.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英膜、菌毛等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5.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6.宿主的非特异免疫力主要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构成。 7.吞噬分为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 8.对于不同类型细菌感染,体液免疫和细菌免疫有所侧重。 9.根据感染的来源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0.什么叫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考纲要求】 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 2.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4.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 【考点纵览】 1.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细菌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2.人工免疫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概念和常用制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学分:××(仿宋常规小4号)。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开课学院:医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三学期、第四学期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独立设课。 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任务: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病原性球菌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其他细菌。 三、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次试验。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油镜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镜下特点;3)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并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细菌染色标本的基本制作步骤; 3)掌握革蓝染色法的步骤、医学意义以及主要原理;4)熟悉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5)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征;6)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提要: 1)宣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2)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3)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标本片示教4)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蓝染色法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光学显微镜、镜油、二甲苯等。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玻片、酒精灯等。 第二次试验。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化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纯种菌接种法;2)。 熟悉细菌各种生长现象及细菌的代谢产物;3)。 了解细菌常用培养基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及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方法2)熟悉鉴别细菌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原理及方法3)熟悉细菌的生长表现4)了解常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实验内容提要: 4)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检测方法及意义5)观看“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第三次试验。 细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1)。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2)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紫外线杀菌原理、应用范围及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应用2)掌握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法)并了解其医学意义。3)熟悉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除菌的仪器、原理及用途。4)了解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原理。 5)掌握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送检原则。6)掌握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胚尿囊腔接种技术。实验内容提要: 5)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1)——鸡胚尿囊腔接种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紫外线灭菌灯、常用抗生素药敏纸片、固体平板培养基。 第四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2)。 实验目的: 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的全过程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试验(2)1)熟悉鸡胚尿囊液收集方法。 2)掌握血球凝集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3)了解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了解pcr检测病毒的原理及步骤。实验内容提要: 1)流感病毒的鸡胚尿囊液收集2)流感病毒滴度测定—-血球凝集试验3)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抑制试验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尿囊腔接种后经72小时培养的鸡胚、卵垫板、眼科镊子、剪刀等。2)0.5%的鸡血球、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试管架等。3)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带。 第五次试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1)。 实验目的: 5)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方法及意义。2)掌握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3)熟悉肠道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葡萄球菌、链球菌血琼脂平板培养物观察。2)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 3)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观察。4)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初步鉴定(分两个阶段进行)。5)观看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金葡菌和白葡菌培养物、1:2的人血浆、接种环等。 4)球菌及肠道杆菌革蓝染色标本。5)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带。 第六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2)。 实验目的: 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学鉴定)。 2)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熟悉肥达氏反应的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 1)掌握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法。 2)熟悉并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内容提要: 1)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观察并记录结果。2)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反应。3)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载玻片等。 2)患者血清、伤寒沙门菌o、h菌液、56℃水浴箱、小试管、试管架等。 第七次试验其他细菌(结核、白喉、炭疽、螺旋体)的检测。 实验目的: 1)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显微镜下的特征。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在显微镜下的特征。2)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用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做抗酸染色。2)观察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抗酸染色液、显微镜、蜡笔、玻片夹、痰液标本等。 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 五、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1.课题提问;2.实验操作;3.实验报告4.出勤情况。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
上一篇:小小动物园小学评语(优秀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