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的制定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目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教案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和组织的参考资料。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一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2)完整性。(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二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 [课文分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三《太空之旅》是一篇优秀的事件传播报道。作者用大量详实的材料描述了中国人民近半个世纪的飞行梦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x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 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 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 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 《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 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 2、发放导学案 第一课时: 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 重温新闻这一刻: 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 (1)画图解惑 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 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 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如果你是编辑,请在该专题片撰写结语。要求:结合文本,依据作者观点进行书写。 (4)提炼情感关键词 为了更好地推广图片展,请身为编辑的你为此次专题展设置几个情感关键词。 第二课时 我是记者——我写新闻稿 1、组织学生变身现场记者,书写新闻稿 专题图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览反响热烈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现场,请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本次展览。 (引导学生完成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 课后作业: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展示完成新闻稿。 1、学生课前预习新闻相关知识,利用网络平台收集资料。 2、看微课思考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以此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学生分组。 2、找出本课对应新闻内容。 3、变身播音员朗读本课对应新闻内容,谈谈朗读感受。 1、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 2、结合微课视频知识,辨析本文新闻结构类型。 3、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画出本文新闻结构图。 1、快速阅读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将航空事件按时间顺序,填补结构图。 3、最后为图片展书写专题结语。 4、理性分析神舟五号升空背后的故事 5、概括提炼关键词。 1、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新闻结构。 2、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 3、有什么样的新闻目的。 1、学生展示以微视频形式上传班级qq群,学生课下观看打分评价。 2、展示要求:阐述自己构思构成,以及采用的新闻结构类型与写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微课视频,消解了学生对新闻知识的厌倦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声音与图形营造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于新闻知识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角色代入,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本文标题一语双关的含义。 2、消化微课教学知识,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3、使学生在合作画结构图的过程中,明白新闻结构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写法进行微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锻炼学生摘取搜索新闻信息的能力。这是新闻阅读的要求,也是新闻教学的要点。 2、结语撰写,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分析新闻背后的事实。明确神舟五号升空的背后是几代航空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3、概括关键词,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成为理性的阅读者。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巩固学生对于新闻结构与写法知识的记忆。 2、从新闻结构输入,以新闻写作输出,实用文的教学目的最终指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让学生不惧怕写作,让新闻写作soeasy!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强调:学生用讲解方式教别人可以记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 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记忆最大化。 教学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老师是在教航天史吗?作为一篇新闻稿,语文老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教什么,也应该更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从结构走入新闻,学生完成了他们可以完成的事情(读懂新闻,读对新闻);从结构走出新闻套路,学生完成了他以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写新闻,说新闻)。出入之间,学生已然人在新闻中,学在新闻中。 为所可能,为所不能,学习就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更是学生从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经之路。希望用这样一堂课,带领学生飞向新闻阅读的彼岸!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四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三、分析与探究 1、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1~3——导语 ?4~29——主体 ?30——结尾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幕; ?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9.21,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2.30,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10.15,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4.【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7、探讨交流 : 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五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一课时 (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六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__在中共__届__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__批准。这就是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__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七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四、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意图篇八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