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范文大全 说说签名 说说名字 说说短句 说说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知识 > 参观禅寺感悟 我的参加禅寺之路散文(优质8篇) >

参观禅寺感悟 我的参加禅寺之路散文(优质8篇)

下载文档docx

提纲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或演讲更具有说服力,让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了解读者的背景和预期,在拟定提纲时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兴趣。精挑选了一些经典的提纲例题,希望能够帮助大更好地掌握提纲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参观禅寺感悟篇一

参加宝胜禅寺20xx年元旦佛七圆满结束回来,已经4了,可是那一声声的佛号,一声声的磬鸣,一声声的经咒,一声声的晨钟暮鼓,还时常在脑海里回荡。我发现我的心没跟我回来,它还行走在那条拜愿的上。

那条路很长,七天里,我们每天都在行走,一声声地呼唤:南无阿弥陀佛!

之前以为佛七不过就是念经念佛号,会很累、很乏味,不如在家看看经。可是朱平师兄告诉我:这样的修行是很殊胜的,你去体验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元7号是阿弥陀佛诞辰,能在庙里拜佛是一种难得的福报。于是我决定体验一下。体验的结果告诉我:这种感受,千金难买。

元月1日早晨5点,佛七的第一柱香燃起。可是修行,却从4点半就开始了。因为对于睡惯懒觉的人来说,在冬晨4点半起床本身就算是一种苦修。被打板声催醒之后,半小时之内洗漱穿戴整齐进入大雄宝殿端正的站好,然后,鸣磬“叮——”一声,大殿里回响起领诵师父的吟诵:

“炉香乍热,法界熏蒙……”

声音厚实而柔和,尤其是蕴含其间的虔诚和庄严,比任何舞台上的歌声都更动人。七天里,常铭和庆贤两位领诵师父带着大家经随咒、咒随赞、赞随偈、偈随佛号,一遍一遍的唱诵着,为我们扣请着佛的大门。师父们诵经熟练自如,时而荡气回肠,时而疾如电,亦可谓“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听着让人心生愉悦忘记一切。尤其在诵《大弥陀赞》时的那一句“弥陀佛……”,真诚且深d,直透人心。那一刻我确信,弥陀佛一定听见了!

这是早课。即使不是佛七的日子,师父们也是每天5点准时到大殿诵经念佛。佛七里,早课后,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除了吃饭的时间和中午两小时的休息,师父们都在带着我们绕念佛号。

绕念佛号,就是绕佛,念佛。一圈一圈地行走,一声一声的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长时间的,看似简单的做着这一件,却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耐力,修炼的则是定力。

第一天,我只是在绕佛,没有开口念诵。这不是我第一次绕佛,上一次是在半年前,我在宝胜禅寺皈依,第二天恰逢十五,师父们慈悲,带着庙里常住护法的居士们绕念佛号一天。当时我也是没开口念一声佛。而且,那时我就是觉得很疲乏,就像这次佛七第一天一样,我只是跟着绕,没有念。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在倾心地听,除了听师父的声音,还听到了各种南腔北调。有的居士自顾自的压过所有人的声音大声念诵,有的油腔滑调的连念带哼,有的象唱小曲似的拖腔拖调,有的干脆脚步摇晃抢拍走调。我听着总想笑,更是念不出一句来了。一上午下来,领诵的常铭师父说了:“各位居士,我们念佛就是念佛,不是唱歌。念的时候不要拖腔,要不气息不够,念得也不齐。请大家下午再念时要注意了。”是呀,大家一起诵念,声音和谐才应该更有感应的力量吧。《阿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对于初修行的人来说基本也算妄想,何况杂音绕耳。好在师父连续几次提出严格要求,渐渐地拖腔的很少了,刺耳的高音也少了,大家念佛的声音逐渐和谐起来。尤其师父们有节奏的敲击着法器,虽无丝竹,却是最纯最美的音乐

音乐是宗教的最忠实的伴侣。有了音乐,宗教更容易播撒福音。和基督教音乐的恢宏雄壮相比,佛教音乐则更有亲和力,它不需要过于张扬华丽的音色,也不需要复杂的和声配乐,演唱者也不必有太多的声乐技巧,只要发自内心,都能唱出宗教的感召力。在这种充满美感的感召下,我感觉真的走上了修行的路。随后的几天绕念佛号,我不再感觉累,更不再觉得乏味,我在享受,一种艺术与信仰的双重享受。

寺院住持宗行法师,在佛七前即感风寒,正发烧咳嗽。可是在佛七第一天的晚课上,他还是身披袈裟亲临大殿,和我们一起念佛。然后盘腿坐下慈悲地为我们开示:“各位居士,你们能来到这个寺庙参加佛七活动是很殊胜的因缘,希望你们能坚持把佛七圆满做完。”宗行师父接着说了一个故事:“一群羊跟着一只头羊走到悬崖边,头羊掉下去了,后面的群羊也跟着掉下去了。原来那只头羊是只盲羊。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习佛要按照佛法跟着好导师去修行,才会走上正确的道路不会走弯路走错路。”佛七的第3天,病还没完全好的宗行师父再次身临大殿,带我们绕佛,为我们开示:“绕佛时要看着自己的脚尖,尽量不要去想别的事,只是关照自己的内心。每一声佛号走四步,脚步要稳,不要迈着八步,这样很不庄严。”

庄严,这是佛教里的常用词。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已经很难看到庄严的场面了。无论是政界、军界、商界还是学界,都被声色犬马充斥,哪里还能看到一丝的庄严?唯有在这寺庙的大殿之上,远离了贪、嗔、痴、慢,才会升起庄严之气。有一次诵佛之后,另一位领诵师父,今年才24岁的庆贤师父提醒大家:“居士们进了大殿之后,请不要在大殿里讲话,如果有话要说,请下课后到殿外再说。”这样的要求就是为了维护殿堂的庄严。事实上,人在庄严的气氛下,也更容易身正行端保持威仪。

说完念佛时的仪态之后,宗行师父接着开示,告诫大家要警惕无意中的杀生:“比如你看到朋友钓鱼,随便客气的应付一句:这鱼钓得不错呀。这就是随喜赞叹杀生,同样是造恶业。大家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口业。”一句话警醒了我们。我就为了应酬,常出赞叹杀业之语。请客时,心中不忍杀生,又恐怠慢客人,就叫客人自己点荤菜。听了师父的开示,方知这都是恶业,以后该十分小心才是。这样的开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机会听到,常常生活在一片糊涂中。有些道理虽懂,但不经导师点明,还是会糊涂犯错。突然领悟,除了扫除贪嗔痴慢,还要让心里清明起来,按照正念行事。这应该就是心里的清凉世界了。

在后来几天绕佛时,我也开始跟着师父的领诵开口念佛。我不再去关注其他人的声音,尽量只听自己的'声音,慢慢沉浸到内心里,在心里想着一炷香燃起缭绕上升,一尊佛像带着慈祥的笑容出现。此时心里升起一种宁静的喜悦,忍不住会对着心里的佛微笑起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妄想,因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连佛都该打破的。但那毕竟是最高境界,我现在肯定做不到。如果我不想着佛像,就会有别的世俗的妄想闯进心里,扰乱心绪。又想起宗行法师那天开示时说,观相念佛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修习,那我就从这里起步吧。

在以后几天的念佛时,师父常常会在结束时带我们静坐几分钟,让念佛的静穆更加的沉淀下来。

佛七的前四天天气异常的好,好到不像冬天,阳光洒满庙宇。有时,师父们会带着我们在殿外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佛殿和地藏王殿围成的院子里绕行念佛。我们象沐浴在祥和的佛光中,感受来自佛的温暖,念起来更觉得愉悦,心里没有一丝阴郁。佛七期间的每一次小小的变化,都体现出师父们用心的考虑,让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中感觉师父们的慈悲,也让我们的信念变得更容易坚持。每想到这些,总会升起感恩的心。

佛七第五天是阴历十五,早课时宗行师父再次来到大殿,带着我们上大供,为亡灵度亡,为生者祈愿。

早课后,在徐敏居士的提醒下,我请了一盒蜡烛供在大雄宝殿前。可那天是阴天,凉风中还夹着星星点。15岁的小明居士和一位每天来拜佛的有些残疾的居士也帮着我一起点。可是蜡烛点了又灭,灭了又点,怎么也无法燃起“卐”字型的福光。后来一位年纪大的居士走过来帮我把桌子抬到廊下,才终于把蜡烛全部点燃。第一次供奉蜡烛,不太懂,请少了,只摆出单层的“卐”字。后来看到别的居士摆出双层的,还在“卐”中点了两朵“心”,真是漂亮啊!不过,我那毕竟也是发自内心的供奉,那烛光也摇曳着我真诚的祈福,灯多灯少,佛不会在意吧。

第六天,整天的阴雨绵绵。我三次来宝胜禅寺,每次来都会下雨。似乎这是我和雨的约定:只要我来,雨必定到。也好啊,佛七期间,既有阳光又有雨露,本就是上天的恩赐,也可让人以这种方式和上天亲密接触,增加与它的感应。可我更期望一场天花乱坠的。第七天是阿弥陀佛的诞辰日,一场雪的加入将会是怎样的盛境啊!

20xx年元月7日,宝胜禅寺佛七的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阿弥陀佛的诞辰日。那天清晨雨停了,天气出奇的沉静,一上午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连挂在上的枯叶都纹丝不动。那天从下来了很多居士,挤满了大殿的两侧,跟着师父诵经,上供,念佛,祈愿。

下午,绕佛过后,举行最后的圆满仪式。常铭师父跪在佛前,将所有祈愿的人和事一一诵念给佛听:xx省xx市xx路x栋xxx号xxx人,祈求xx事。祈愿的名单特别长,祈求的事也特别多:有为先人祈愿往生极乐的,有祈愿家庭幸福安康的,有祈愿冤亲债主往生极乐的,有祈愿生意资金回头的,有祈愿孩子找到好工作的......各种祈愿,我听着听着突然想起《世说新语》里,庾亮在寺庙里看到卧佛,说:“此子疲于津梁”,忍不住笑了起来。是啊,今天是阿弥陀佛的生日啊,也不让佛休息一天,我的佛呀,可不是又要累得躺倒了吗?大约过了半小时吧,常铭师父终于念完了,身材很有福相的他跪了半天,起身时竟差点没站稳。仪式结束后遇到常铭师父,我问候说:“师父今天辛苦了!”师父回说:“不辛苦。”此时,我对“不辞辛苦”又有了新解:辞,既可作“推辞”说,亦可作“言辞”解,所以,既不推辞辛苦,也不说辛苦,方为真的“不辞辛苦”啊!

祈愿名单念完,大雄宝殿的大门打开,发现阳光正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射下来,天晴了。以前曾多次听说,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一场法会圆满时,总会是阳光乍现。今日终于得见此景,心里也特别晴朗。虽然没出现天花乱坠的景象,有这阳光普照,呈现的也是祥瑞之象啊!我相信,对我们的虔诚,佛是真有感应的!

随后,在师父们有节奏敲击着的法器声和唱诵声中,所有的度亡的和祈福的牌位被化向佛国。

拜愿是佛七最后的仪式。这是七天来,让我感觉最愉悦的唱诵。

师父们和男居士站在佛像的左侧,女居士站在右侧。随着一声磬一声钟的伴奏,师父们唱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叩拜;师父们叩拜时,我们站着唱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叩拜;我们叩拜时,师父们起身唱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叩拜;师父们叩拜时,我们又起身唱诵:“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叩拜;师父们又起身唱诵:“南~无~大~势~至~菩~萨~”,接着再叩拜;我们再起身跟着唱诵“南~无~大~势~至~菩~萨~”,唱完叩拜;师父们又起身唱诵:“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唱完再叩拜;我们起身跟唱:“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唱完再拜。

婉转的旋律,真挚的声音,就这样在大殿里此起彼伏。我尽情地享受着这种殊胜的形式美和庄严美,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就是法喜啊!法喜,就是这样一种无以言表的美妙的喜悦吧。阿弥陀佛,此刻我更相信了,你的世界一定是极乐无比的!

回来后在网上搜索《拜愿》视频,发现这种左右侧轮流拜诵是《拜愿》的固定形式,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我想,这种仪式的创立者必定有佛的加持,才会设计出如此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宗教感召力的拜愿仪式。

参观禅寺感悟篇二

从哲学家叔本华和心理学家弗洛依德那里,我学懂了潜意识这个概念。

潜意识颠覆了人是上帝创造,人具有非凡的理性,并且最终战胜自我、掌控万物,成为上帝代言人的历史性谎言。

潜意识其实就是不受控制的欲望之总和。人的理性、思想、意识等等只是潜意识这位主人的漂亮奴仆,无论这些奴仆如何巧言善辩,如何粉饰伪装,如何高尚纯粹,然而终究是奴仆。奴仆可以有才能,但终究没有自己的最终意志。说到底他只能为主人服务。人的理性、思想、意识最终都要沦为欲望的工具。

而欲望是无穷的,满足总是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的有限性构成人生永恒的痛苦。

这二人为我们描绘了人心世界的终极悲观和灰暗:人不可能拯救。上帝死了,他不会再带来什么。

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只能到佛教的神话中去寻找,彻底去除我们的欲望,杀掉潜意识。实际等于人的死亡,最多像个动物一样活着。然后动物也有欲望,从而有潜意识。彻底关闭欲望其实是个伪命题。

另一条就是战斗。自己用理性、思想、意识与潜意识展开永无休止的战斗。

我选择了后者。战斗是无止境的,然而它能使交战双方都发生改变。在战斗中,在永无休止的折磨与痛苦之中,会发现欲望的转移与改变,最后在战斗中欣然领略到人生的永恒法则。

参观禅寺感悟篇三

“要致富先修路”曾是乡村人的想,原本是期待城乡来往方便省力,更多物资进出,造福乡村,农民更可以安居乐业,而现实的结局是资源和人员都外流。蜿蜒迂回的乡村公路反倒成了一条条毛细吸管,把营养从乡村吸往城市。村庄日渐枯萎荒废,城市急速膨胀。相比以前羊肠山道,如今车子可以开进很小的村子,农村更适合安居了,却也更不适合乐业了,学校没了,姑娘小伙竟相远走,剩下的是土地的荒芜,族群的分崩离析,亲人的分离和留守。城市也越多了疑难杂症,华丽外衣下是病态慵肿的躯体。不管城乡,看起来都是外表华丽,内心荒凉。

也许,在世界生态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城与乡就如男人和女人,在世间本都不可缺少,也难以互相替代,本应和谐相处,如今城市喧嚣浮躁,乡村苟延残喘,我们这代人这般半推半就地纠结在这之间只是因为一些人为的不平。

理想的状态是大伙儿都在城里安居乐业,乡村只当渡假地,照目前形势,这只能是遥远的梦。只要生活中金至上的观念和社会环境不能改变,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就难戒城市烟火,即便我们如何向往乡居,也仅能把它当作一种逃避现实的念想。

有时我也十分厌恶自己的那点情绪,这么多年得着城市的种种好处却常常说它的坏话,睡着都市娇娘的床却念叨着乡下村姑的好,似乎不可礼遇,细想起来,也许只是因为放不下骨子里那点故土亲情和一亩三分地的安宁,希望她不至荒废以便为我们这些无根的都市外漂族留条归路。

参观禅寺感悟篇四

我参军到上海空军部队,一干就是。可我对家乡的眷恋,那魂牵梦绕在我内心长长的乡情乡思,始终不曾一丝改变。20年来,不论部队转战何方,只要有回家的机会,不管回家的路程多远,旅途多艰难,我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

我家在四川万县(如今为重庆万州),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万里长江,波光粼粼,川流不息的江轮,为这个江边小城带来了人气和繁荣。早年在四川有“成渝万”的美誉。然而,进出万县的交通十分不便。只有轮船和汽车。记得第一次回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在一个春节的前夕,如果从上海乘船,逆江而上,需要八天七夜。为了赶时间,我选择了坐火车,从上海绕道到西安经成都,重庆,再坐船回万县,走了一个u字型,但却可节约两三天时间。从上海出发还好,有座位。到西安换车后,因人多,我只好站着,人挤人,背靠背,硬站了一个晚上,脚都站肿了。到了成都,尽管已经两夜未眠,我马不停蹄急忙跑去排队,挤上去重庆的'火车。也顾不得军人的体面,在靠厕所边找个空地,垫张报就坐下来休息。清晨六点多钟,下了火车,直奔朝天门码头。可卖票的人讲,四等舱,三等舱都没票,只有五等散席。所谓散席,就是没位置,只能自己在船上随便找个地方或站或坐。因回家心切(可说是归心似箭),五等就五等,只要能上船就行。我上船后,因实在太累太困,居然在甲板上睡着了。原计划船八点到万县,由于轮船扎雾,船停在江心就是不走,真急死人,直到零晨一点钟才靠岸。父母,兄妹在码头足足等了五个多小时。我回到家里已是两点了。经过四天五夜的折腾,精疲力竭的我倒头就睡。

在家呆了20天,便打算顺江而下,坐船回部队,只需四天四夜就够啦!因那时船少人多,排队一天一夜,也没买到下的船票。怎么办?只有五天时间.再等就要超假。哪是不行的!没别的办法,我只好买了上水船,再经重庆,绕道成都,经西安返回上海,才总算按时归队。

虽说回家的路很艰苦,但每次在家里都很开心。见父母,会同学,会战友,窜大街小巷,看家乡变化。特别是母亲做的汤圆,米米茶,还有那香喷喷的腊肉,香肠,让我总吃不够。但不便的交通,感到回家的路实在太长。在以后的十几次回家,我曾坐过船,虽然时间长,但人不累。襄渝铁路通车后,还走过襄渝线。也很艰难。有一次,又是过年,我在安康转车,因人多,列车员不开车门。我只好从窗子爬进去,可这事我没干过,怎么爬也爬不进去。只好哀求:“老乡,帮帮忙,拉兄弟一把吧!”车上的人,见我是个当兵的,又是四川口音,还真拉了一把,这才上了车。此时,虽说是寒冬腊月,我却大汗淋漓。车道达县,再转乘汽车到万州,那崎岖的山涧公路,蜿蜒陡峭,一边是高耸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悬崖,上山如乌龟爬行,下坡似脱缰野马,吓得我紧紧抓住座位前的柄,大气都不敢出。太危险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走这条路线。后来,有了上海到宜昌的火车,我又坐火车到宜昌,再转乘船到万州(这时万县已更名),这一次却让我终身难忘,为什么?那是火车到宜昌后,要乘汽车从火车站到轮船码头买船票,因车上人多,又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想到一心去买船票,未警惕车上身边的人,结果遇扒手扒窃,把我的皮夹子摸走了了,痛失800多元。八十年代初的800多元,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幸好还有一点钱放在旅行包里,不然,我就回不了家啦。以后,我还走过南线,经杭州,怀化,贵阳到重庆转船.在福州,北京执行任务期间,回家也少不了在这转车,在哪转船,总之,每次都回家都深感交通不便和身心的极度疲惫。

后来,听说万州要修铁路,我很开心。那时家乡的父老都捐款,我在部队知道后,也捐了我一个月的工资,除表示一份心意外,就是希望家乡的交通能快些发展.好让我们这些在他乡的儿女能方便回家。卅几年过去了,我也解甲归田,转业到苏州。但还是常回家看看,因那里有我的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每隔几年,就回去看望兄妹,到乡下看望亲戚,朋友,走走那似独木桥的田埂,爬爬儿时曾去砍柴割草的山坡,看看读书时和同学游泳戏水的堰塘,触景生情,颇多感慨。唉,人老了,格外怀旧,思乡!我索性在家乡开了一家大型丝绸商场,专门销售苏州的丝绸,一蹲就是几年时光

改革开放后,国家除了建成达万铁路外,还修了宜万铁路.当地政府,趁修建三峡大坝之举,又修建了三峡库区唯一的机场。现在,虽然家乡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就交通而言,可说是今非昔比了。现在我从苏州回家,到上海坐飞机,只要两个小时,中午还在吃苏州小吃——生煎馒头,晚上就品家乡美食——万州烤鱼。改革开放把我的家乡与全国的距离,与大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此,回家的路,不再遥远,不再艰难。回家的感觉——真好!

参观禅寺感悟篇五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诗人麦芒的《大街在招手》正是提示这一主题的。

世上的路很多,并不全是坦途。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沿着自身的规律运转。社会的进步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开拓道路必须有一股闯劲和创新的创造力。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守旧重复的模式,那么自己所走的道路必然变成一条死胡同。

对于诗人麦芒的这首短诗,由于诗人所走的道路是一条“诗的艺术”之路。因此,我们可从这方面入手,从如何开拓艺术之路入手。

“每日都在行走”,诗的含蕴丰富。既可说在艺术的道路上每日在行走,追求艺术就是要持之以恒,一刻也不能松懈。又可以说是对其它事业的追求。“行走在自己/走过的路”,精神可贵但所走过的道路却是自己曾走过的,带有重复性。这里所说的重复是“量”的重复而没有促使事物“质”的变化。在思想上没有一种开拓创造的精神。在行动上没有一种闯劲。诗在这里何止说明走的艺术道路,任何事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变化,都不可能机械地重复原有的方法。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改革的头脑来帮助其正常发展与变化。否则,“路,瘦成/一/条/胡/同”。诗人以精炼、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作了回答。诗句以特有的形体美来加深我们对诗意的印象。将“一条胡同”分成四行来写,这就是一种创新的写法。创新也离不开原型。诗的形体美就是一种诗特有的.艺术,如何掌握它,在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其它事业来说,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别人的经验,完善补充原有的不足之处,“路”才能不会瘦成一条胡同。

“大街/在/招手”,独立成为诗的最后一节,诗句仅三行五个字,但承受的份量却相当重。足以说明诗的高度凝炼、蕴义丰富的特征。诗的这节就是诗的主题形象。“大街”就是象征客体与“胡同”正好相反。对整首诗来说,诗人所运用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更好地表现和突出“大街”的形象。“大街/在/招手”,同样也具有诗的形体之美。

诗的这节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自己原有的道路上重复行走使路变成胡同的时候,应该面对前面“大街”的招手有所感悟,应积极沿着“招手”的道路开拓前进。

总之,《大街在招手》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形象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社会的进步在于社会体制的变革创新。从小的方面来说,各项事业和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必须在自己拥有的基础上,吸取别人的长处,丰富完善自身的短处,这就要靠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观禅寺感悟篇六

近几日,常与身边及外地的友人或聚坐、或于网络上谈起散文创作的这个话题。

0六年,我刚刚起步习练写作的时候,总是信马由缰地瞎写乱涂。各种文体均皆有涉猎,像诗歌、小说、议论,想到就来,决不懈怠。而后来的我偏上散文这种文体,则是缘于我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地喜欢上了它的随意、散淡、自由收放与张驰的个性,它符合我的性格。

我向来是个独来独往,自由散淡惯了的人,说话也是个直肠子,不会带拐弯的,就像那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的,率性而为。所以,我为文时,其实那也不叫做为文,只是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情而已。而散文则正好迎合了我这种臭脾性,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与它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既然我与散文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那我就把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它。把我的忧愁与悲苦,快乐与欢笑,狂放与不羁,郁疑与彷徨,放纵与癫妄,全部融入到了我的那些文字中,透过文字你可以看见我笑,看见我哭,看见我闹,看见我走,看见我跑,看见我跳......总之,我的一切生活形态在这里裸露无遗,几乎到了无以遮体的地步。

我写散文,就从来没有去先拟草个什么题目或者自定义个框框条条来设计它,给它量体裁衣穿上漂亮的外套来妆点它。我只是就身边熟知的人和事来谈自身的感知感受。感受浅时说得少些,感触深刻时就议论得多些,文字的组织就厚实些。等把这些个小方块码得停当了,便再在其中择一综义而给它定个题目算了,所以,我是涂划到哪算到哪,没有定法。

如果在前一个短章里我觉得还有些事情没有说清说透彻的话,我便会接着另涂一个短章继续下去,哪怕就是不上床睡觉都行,非得固执地把心底里的一些观点晾出来晒了才觉着舒服。所以朋友们在浏览我的文字时,不难发现我的那些个东东,几乎是呈系列状态的排列出来的,前后文的间隔时间也很短。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总共涂抹了近千个短章,虽然文有优劣,但都是一些我的性情文字,是我最真实的再现而已。亦可说是我的本真文字!

从我已经出版的明然三部曲心路弯弯蠡水深处芗草青青三个集子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心路弯弯的.创作可说是我的作品中最稚嫩的,但也是所表露的情感至真至纯的一部。在这里我所写的也仅仅是将自己的一些生活过往,片断式地记录了下来,没有矫饰,没有做作,是普普通通、朴朴实实的文字,也可说是真真正正的性情文字。它说的是身边事,叙的是儿时情,吐露的是一颗久己在生活风雨中因煎熬疲累而发出的心声。

蠡水深处则较心路弯弯来说,文字显得灵动了些许,字里行间无意识地多了些对世俗的思考。这也许是我在写作的实践过程当中,在逐步的习练中得出来的结果。因为对于文字来说,我知道我并非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人才,爱上写作亦不过是出于对它的喜好和遣兴罢了。所以,从文字的表面上来看,蠡水深处较之心路弯弯来说,它要显得灵动飘逸了许多,文字的内在张力也强了些许。这是我自己都能感觉到的。

说到我手上那待字闺中的散文集子岁月像白水一样流过以及撰写了半部以上的散文集子雪白的岁月,我觉得我的步履是踏实的,也是更加充满自信的。鉴于我写作与交流得多了的缘故吧?这两个集子较前面几个集子来说,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的叙述,还是文章的立意都比前面的要强过百倍。虽然我的风格没变,但是文字的质感强了,美感柔了。也许有人会笑话我,你就在这里吹呗。其实我不是显摆,说的是大实话。

首先因为我是个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的文学爱好者,所以在注意后天的锻炼、培养等方面我是下了番苦功夫的。我是抱着拳要打,字要写的古训而信奉勤能补拙这四字真言来努力创作的。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挑战它,捉住它。我把我的那些文字贴到博园上,竟然就有某些纸媒的朋友们前来采摘,真是让我激动得快乐无边。我在想,我的辛勤劳动和挥洒的汗水,到今天终于盼来了社会对我的肯定与回报,这是我的荣幸与自豪!

我将在散文创作的这条路上勇敢地走下去。我不会为文而文,无病呻呤,更不会为文而出卖自己的良心。我书写的是我永远也描述不尽的生活,我永远也改变不了的真性情!

参观禅寺感悟篇七

漫漫人生路,其实佛离我们心中或我们人生路并非遥远。因为佛并非是一条艰难之路,其实我们对现实与人生中产生了困境或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寻佛之路其实它存在于我们对人生中信仰,其实佛一直保佑和我们和人生不断指引或不断的为我们心中理想不断向前。

幻像寻佛之路主要是因为佛一直不断的引导或对我们的未来起到不可o灭的人生态度,其实我们心中一直不断回忆自我对人生的信念与人生信仰。其实我们寻佛之路并非是我们的心中的想像因确实存于现实生活中,同时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我们心中一直存在于生活中或存在于内心中与心的人生信念,因佛一直保佑我们同时他也引导我们不断的'走向成功。所以我们心中一直的认为我们心中存在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勇敢气,所以我们心一直存在于生活中或存在我们心的力量。

幻像寻佛之路主要因为佛我们的未来引导人生,同时佛也生活中不断的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过去与人生中美好幸福季节中开放。

参观禅寺感悟篇八

从小听了不少故事,上小学又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因此对文字有了兴趣,所以,上初中时就有了创作欲望。

大约是1957年上初二时,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写一篇自命题作文,我就把村里一位失去一条腿的荣誉军人和一位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家庭强烈反对,最终终成眷属的素材,写成了近万字的小说《义山和苗子》,一本作文本全用完还加了附页。老师说,这是他当语文老师以来看到学生最长的作文。

还有一次能称得上“创作”的是1958年的“七一”诗歌朗颂会。“七一”前夕,学校发出通知,为了庆祝建党37周年,学校决定在7月1日全校举办一场“庆‘七一’诗歌朗颂会”,要求师生踊跃参加。

通知发出后,各年级的班主任都召开了班务会,发动学生创作诗歌参赛,并把这次活动提到这是对党感恩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我们一级三班的班主任董瑞洲老师,还特地叮嘱我:要努力写出一首好诗,为班级增光。

我想到:这年的6月,我们学校按大炼钢铁指挥部的指令,停课到南海淘过铁砂,运铁砂我又到过炼铁厂,那炉烟滚滚,人喊马叫的气象,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大开了眼界!

想到了这些,我决定用诗歌的形式把这段生活及感受抒发出来。经过几天的思考推敲,我终于创作出长篇叙事诗《吼叫吧,海啸!》。

朗颂会选在“七一”的晚上。那晚,月朗星稀,微风轻拂,是个难得的好天气。那时学校没有大礼堂,近千名师生坐在操场上,三盏汽灯照得操场瓦亮瓦亮。正式开场前,各班互相拉歌,你班唱过他班唱,会场已是一片热烈。“庆‘七一’诗歌朗颂会”正式开始后,被选中的近40名同学按顺序陆续登场,个个精神饱满激情昂扬,其诗文充满了对党的感激与颂扬,博得了台下阵阵掌声。但其诗歌大都很短,只八句或十几句。也有较长的叙事诗,都是历数从党的诞生后率领全国人民经过的革命历程。但是这些诗歌,几乎是千篇一律,使人有抄袭感。只有我是把党的伟大与英明融进了南海淘铁砂与大炼钢铁场面的感受之中。年代已久,已记不清具体的诗句了,只记得每节开头都是:“吼叫吧,海啸!请你大声宣告——”,每节读完,都赢得一片掌声,当全诗朗颂完后,台下是掌声雷动,真如吼叫的海啸,经久不息!由此激动得我夜不能寐。

事后,我这首长诗还被学校板报组抄在黑板上,向全校展示了很长一段时间。使我的“作品”第一次有了不少读者。

真正开始创作是我到了北大荒当了渔工以后的1962年。一天,弟弟拿着一张《佳木斯日报》,把他写的一篇题为《徒工日记》的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卖弄地让我看,于是引起了我也想试试的念头。不想歪打正着,我写的第一篇反映渔村妇女生活的小小说《妻子的秘密》,就被《合江农垦报》副刊采用了。初试的成功,像热锅上撒了把咸盐,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下网划船归来,在网房子里,伴着昏暗的马提灯我不停地写着,又有《王大婶》、《渔工的夜晚》及两首小诗等陆续发表,但大多数稿子都石沉大海。那时我就领教了创作的个中滋味。不久“文革”开始了,霜打雪压,文学这朵花朵枯萎凋零,我也解除了案头之苦。

那时,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我在修造厂当车工,上夜班。有了时间得上山搞副业,采中药、采猴头蘑菇、拣橡子;冬天摘冬青、拣烧柴,能抽出搞创作的时间实在不多。晚上搞创作,又受居住条件的限制。每当夜晚,一家六口躺满一炕,哪有个可供创作的清静地方?所以,那时我写稿子,大多是在被窝里趴在枕头上写的。

就是在被窝里搞创作也要受到限制。冬、春、秋问题不大,因为家人已养成了在灯光下照睡不误的习惯。但一到夏季就不行了,因为北大荒的蚊子小咬多,亮灯时间一长,讨厌的小咬会无孔不入,飞满一屋,搅得全家不得安生。所以,那时我最讨厌夏天。

记得1982年夏天,我构思了一篇小小说,“腹稿”都打好了,就是没有机会写下来。一天晚饭时,我把小说的内容对妻子讲了一遍,她听后说:“这篇东西挺有趣的,你应该写下来。”其实我等的就是她的这句话,便故意为难地说:“可进小咬怎么办?”她想了想说:“豁出今个晚上了,不过你得抓紧点。”

那天晚上我写到半夜时,抬头一看,我的.天!雪白的天棚上爬满了黑压压的小咬。看看被小咬咬得不住滚动的孩子,我真有点过意不去了。妻子终于爬起来说:“快别写了,咬得人实在没法睡了。”我还有个结尾没有写完得坚持一下,便说:“听人家说,端盆水用笤帚一划拉,小咬就掉在盆里了。来,咱试试。”于是,我端着水盆,妻子就在天棚上划拉开了。一不小心,我把盆里的凉水,触到了炽热的灯泡上,只听“嘭”地一声!水花四溅,灯泡爆炸了!黑暗中,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好在没伤着人,只是虚惊一场。

妻子一个劲地叨咕:“不要再写了,咱又不是创作的料,再穷也不差那点稀汤寡水的稿费。”

我也扪心自问:已是半百之年了,遭这个罪,何苦呢?

多年来,我就是这样悔而不改,苦巴苦熬地坚持创作下去,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发表了一些东西,也自觉好像摸到了点创作的门路,便鼓足劲儿想继续大干下去。

沉梦终于惊醒。

1990年初春,我刚刚放下手中起草的《场长工作报告》,便应邀参加《北大荒文学》编辑部在佳木斯市举办的笔会。参加这次笔会的作者中,属我年龄最大,因此倍受编辑们的优待,特地给我一间清静的办公室,让我潜心写作,出盘“好菜”。我也丝毫不敢怠慢,足不出户,整整把自己禁闭了三天。可三天后当我重新拿起苦思苦想创作的所谓小说时,我吃惊地发现,那完全是一堆语言垃圾。惶感、苦痛中,我终于大彻大悟了:艺术的圣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插足的,像我等之辈,在圣殿门前溜达的份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心情反而舒畅了,无忧无虑地逛了一天大街。

编辑老师听说我遇到了困难,过来劝我:写不下去不要硬写,硬写写不出好作品,先把素材放下,焖一焖,等成熟了再写。

心想:焖什么焖,我下定决心知难而退,从此洗手不干了。

可是,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你沾了它的边,苦也好喜也罢,你只能永远臣服于它。笔会归来,饭后茶余,我仍然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走进己是今非昔比的办公室,创作着、痛苦着。当年那篇我写不下去的小说素材,我一“焖”就焖了9年,终于在写成了4万字的中篇小说《西伯利亚风暴》,发在当年《北大荒文学》第四期上。

可更多的时间是,烟缸里的烟蒂小山似的堆集起来,面前的稿纸却是一尘不染。

苦恼中,有时偶然抬起头来,瞅瞅墙上那面题词:“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悬镜,竹影婆娑间(镜中有竹的配景)显现出一个秃顶、满皱纹且一副受苦受难者的形象。

我真不敢相信,那就是我。

时至今日,已人到古稀,我仍在创作着,痛苦着。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猜你喜欢
相关文秘知识
推荐文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