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不断完善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看看下面这些四年级教案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一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 看看想想 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 (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 (1)一根小棍。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 哪两条直线相交? 哪两条直线垂直? 哪两条直线平行? 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二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3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3)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三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4.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品味语言的方法和脚围绕主题把内容写具体的写法。 】两课时 理解重点词句。梳理李四光探究巨石由来的经过,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在对话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导入课文 课题是《奇怪的大石头》,这里的中心词是“石头”,称这块石头“大”,究竟有多大?大石头就大石头呗,可又说它“奇怪”,奇怪在哪儿呢?又是谁会对一块大石头感到奇奇怪呢?是“一时”奇怪还是“长久”奇怪呢?最后这“奇怪的大石头”变成了“不奇怪的大量石头”了四,就带着这些问题好好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知基本内容。 2.让学生按以上引入的提示概说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新词 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第一次接触的感到陌生的生字新词,这样,每人写自生字新词是不尽相同的,但对课文后列出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要重点指导。 部分字词学习提示: 著名——著,形声字,从一,者声。原指结草为标识,故从一。在野外所结的草标是明显易识,容易看到的,由此引申出明显、显露等义,如词语:“显著”、“昭著”。又作著作“,这是通过文字把有关的思想表露出来,这文字亦像草标的作用。“著名”即是名显著,人人皆晓的意思。知道“著”字用草字头表义的字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著名”一词的形义。 宝藏(zang),宝藏一般在杂草丛生处。“藏”字笔画繁杂难写,可用顺口溜灵活记为:一臣被迫杀,兵戈身后扎;躲进草丛里,钻入床底下。 旅行——旅,会意字,左旁“方”与右上的“横人”原为一个整体,原是旗游形,故与旗帜有关的字多以此为偏旁,如:“旗、旌、旋、旄”等字,俗称“方人旁”。常用词如“旅游、旅客”等。 考察——“考察”与“考查”易混淆。“考查”一般是先有“结论”,然后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看其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考察,往往是未形成“结论”,通过对事实现的实地观察调查而后再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前的观察和调查必须是十分细致和缜密的。 四、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可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老师参与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 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复习导入 本课时将按“带着问题,精读课文,品味词句,理解感悟”的要则构建课堂教学流程。以下主要按照行文结构提示学习研讨和训练的要点。 二、研读课文 一怪一大石头为什么“孤零零” 《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儿?谁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感到奇怪? 1.下面的哪些词语反映出“奇怪的大石头”的“大”?同桌讨论,并给表现石头大“的词语加上点。 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2.比较加点词的异同,看看哪个词更能体现出这块石头的“大”。 (1)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2)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藏。 下面的哪些词语反映出“奇怪的大石头”的“奇怪”?小组讨论,并给表现“奇怪”的主要词语加上点。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李四光面对“一怪”提出什么疑问?怎样读才能读出心里思索的语气语戚 二怪一大人为啥也讲不清 (1)李四光跑去间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2)“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2.下面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用的标点符号却不一样:分别读一读,想一相表现出老师对李四光的询问不甚了解、解释不清是使用“!”好还是使用“。”好。 (l)“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2)“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果学生认为使用句号较好也是允,因为这也比较符合当事人没有把握、解释不清的心态和语气。) 3.李四光面对“二怪”提出什么疑问? 句中的“很深很深”削减为“很深”,“卧”改换成“陷”好吗?为什么? “很深很深”形容词叠用说明冲击力非常大,不规则的石头多为面积大的部位接触地面,好像人站立只是脚接触地面,而躺卧时则是整个身子接触地面一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运用的准确性,,并由此体会李四光说话所具有的极强的逻辑性。 4.面对李四光的反问,老师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才能读出老师因回答不出时的窘促和难以解说的情态?(也可创造性地加些语词)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我,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这……哎呀,我可说不上来了。” 三、英国留学 1.依据上下文着重理解“突兀”、“旅行”两个词语。 2.哪些词语特別说明了李四光的不停思考和执著探索的精神? 想了许多年、直到、才…… 四、回乡考察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不同?用哪个词比较准确? (1)后来,李四光回到了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2)后来,李四光回到了家乡,专门考李了这块大石头。 2.“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五、填写有关词句,感悟人物品质 1,写出课文中李四光产生疑问的三个间句。 (l)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2.找出课文中表现李四光在行为上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词语。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李四光又跑去间爸爸 想了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终于进一步考察…… 3.找出课文中李四光最终获取研究成果的句子。 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奇怪的大石头———————不奇怪的大石头 想了许多年终于弄明白 专门考察震惊全世界 进一步考察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四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都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啊? 生:像语文书一样,印在纸上的,一页一页的书。 师:今天啊,老师请大家见识一本非常奇特的书―― (出示石头) 生:啊…… 师: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也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这就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头”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师板书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呢? 生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生2:石头书的作者是谁呢? 生3:石头书上有些什么内容啊? 生4:石头书有什么作用? ……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对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来读读这篇课文。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大家先自己读一下。(学生自读)谁能读的请举手。(指名读)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些词语。(齐读) 师:谁能解决刚才同学针对课题提出的疑问?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指名回答) 三、学习生字(略) 四、学习课文 师: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生:他们不知道勘探叔叔在干什么! 师: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不像,那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怎么说是书呢? 师: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生:因为那上面有字和画。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样的字?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样的字呢? [生]石头上的字,就是雨点留下的痕迹。 [师]还有吗? [生]还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不点儿,叫矿石。 [师]看看他们说得对不对?(教师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朗读一下。(一位学生朗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知道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了吗? [生]是雨痕和波痕。 [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教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五围绕“老师您好”这个主题,本课安排了三个相关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是凭观察或记忆画出教师形象。 活动二是记忆、想像性绘画表现师生之间的故事。 活动三是设计制作尊师卡片。画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教师意在让学生从五官、发式、衣着和习惯动作、神态特征上来表现教师形象,教材安排上通过文字和图片同时渗透了对教师感性的依恋和理性的珍爱,毛主席对第一师范的教师徐特立先生的信传递了对教师的感激、热爱之情。一位穿着朴实、手捧备课本、面带微笑的慈祥的“园丁”形象再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之意。两幅学生作品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工具、不同的表现方法(钢笔画、水彩画)画出了教师的特征。 通过活动一的绘画表现为活动二中的师生故事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师生之间的相处是琐碎而平凡的,怎样唤起学生对师生之间具体事例的记忆,怎样把这份关怀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是活动二着力思考的关键。教材中的范图以画家作品与学生作品在题材内容上给予了启示和参照,“新课”这幅国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貌、身材、衣着、动态都体现了师生的区别,教师服饰、体态体现成人职业特点,学生表现体现活泼的小孩特征,画面的构图形式与学生作品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学生作品表现了发生在课内外的`师生故事,并通过水彩笔画、水粉画、版画三种表现形式为作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予了提示。画师生之间的故事在表现的内容、范围与形式、方法上应是不拘一格的,甚至可以想象出暂时不可能实现而将来可以做到的理想愿望,也都是可以的。市面上的尊师贺卡很多,教材上的学生作品体现了儿童想象制作的特点,怎样让学生在造型思考、组合设计、形式构成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做出一张有特色的贺卡是本课必需解决的问题。 以上第一、二个活动以串联的方式设立,第三个活动与前两个活动以并联的方式设立,围绕同一个主题,这三个活动涉及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领域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求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与方法,尽量做到表现独特、表达真切。 三年级上册《石头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六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 2、我们知道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点击小阅读,补充两则小故事。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七核心提示:《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低六单元的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石头书》是一篇科普文,这...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低六单元的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石头书》是一篇科普文,这类文章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 1、外形: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书一页一页的。 2、石头上的雨痕、波痕、矿物就像书上的字。 3、石头上的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像书上的画。 4、人们通过石头上的化石能知道许多知识,就像书本能告诉人们知识一样。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见过的书说说。其次当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开始质疑: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关键是朗读的处理,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朗读已经学了2年,但是对于这篇全是对话的课文,还是接触的很少,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孩子们做得还不错。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还不扎实,我在处理教学语言时,以后还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多余的零碎语言。对于整篇课文读还是不够,这也提醒自己早今后的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更要精练化,对于学生的预设还要更详细全面。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八1、学唱歌曲《放牛山歌》 2、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欢乐、活泼,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放牛山歌》,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放牛山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4:节奏练习: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1、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2)初听范唱 (听后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随音乐一起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师生一起表演。 4)竖笛演奏《放牛山歌》旋律 5) 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6)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提醒学生注意音的长短)。 4:简单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1)边唱边即兴表演。 2)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小学三年级石头书教案及反思篇九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