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初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划分》PPT讲解与互动讨论。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一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角+角满10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10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 =64元10角-3元7角 =61元3角 4.解决问题:先画批,找准数据,再列式计算。 列式时用:“几元几角+几元几角”的形式来表示,不用小数形式列式。 5.换钱: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1张100元可以换5张20元。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1张50元可以换10张5元。 6.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数学最重要的就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 2.数形结合的思想。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边,就应该根据题意中的草图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 基础夯实记清概念 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已经学过的教科书中的概念整理出来,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做好系统总结 在数学的学习中,一定要善于做总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总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总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做好练习题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后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所以学好数学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并且要多做综合题。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在取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1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超市图)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呀!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的东西,小朋友想要吗?(想) 想要可没那么容易,老师有个规则:你们必须用钱来买。 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1)小朋友面前有1个小钱箱,请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内介绍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2)谁愿意将你认识的人民币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这是1元。(电脑显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颜色。看数字。(点击电脑闪烁数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三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靠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四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 (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1.填空。 (1)钟面上有()个数,有()根针,比较短的针叫()针,比较长的针叫()针,又细又长的针叫()针。 (2)钟面上有()个大格,有()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分。 (3)60分=()时60秒=()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练习十九第5、6、7题。 练习十九第9题。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五4月2日,市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我校宋校长的统一组织下,参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第一次主题教研活动。 这次教研活动非常的丰富,而且质量也很高。首先是由胡老师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说课。其次是吕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说课,然后是张、王老师带来的《小数的意义》课时说课,接着刘老师进行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说课,最后是由武老师针对四节说课进行点评与指导;武老师针对项目提交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与指导,并与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教研活动以具体的课例使老师整体理解与贯通“数的认识”主题下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教学内容,有效的帮助老师们建立“数的认识”教学主题的承重墙,打通各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位老师胡林青老师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说课。首先这位老师的ppt做的很漂亮,清新淡雅,层次鲜明,有逻辑。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另外,还让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作后再组织交流,加强学生的理解。 这一单元主要包含三个知识点: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整千加减法。胡老师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整单元的说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单元学习规划,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特色与反思。涵盖的面非常的广,这点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胡老师分析的非常全面透彻,听完之后我对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是很什么,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胡老师从课标出发指出:数的认识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制,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数感,并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数数,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积累从“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多种数数方法和经验,渗透十进制的概念,培养数感。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指出:在第一阶段数的大小变化,但思维框架没有变化,并把第一学段中的读写数的方法,认识了计数单位“个”、“十”、“百”等几个计数单位及数数的经验等有效迁移到第二学段中。在单元学习规划中,胡老师根据学情和内容对“认识千”和“认识万”进行了整合,把“估计感受千”与“感受估计”打通整合成一节课,整个设计做到了抓住核心概念,建立了承重墙,打通了隔断墙。 学生们停课不停学,老师当然要停课不停研,教研一直都是老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专业素养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六教学过程: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猜猜他是谁?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真棒。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喜欢这些钟表吗?那我们就和他们交个朋友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 谁来说说这个钟面上都有什么? 谁愿意把你制作的钟面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呀?那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想一想,钟面上的是时针和分针市怎样走的呢?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拨你的钟面吗? 小朋友你们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个时刻就是几时。 想不想自己动手拨一个时刻呢? 小结: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两圈,所以就有两个10时,为了准确的表示时刻还得用上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这些词语。 现在你们能用一句完整话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12时和6时的钟面上有什么特点?说来说说。 小结:12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了。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 大家的表现都不错,我们放松一下来听首歌,好吗? 小结:电子表示法的两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冒号”当冒号右边时两个0,冒号左边是几,这个时刻就是几时。 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在练习本上试试。 好了,我们轻松一下,来猜个谜语好吗? 那,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 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想奖励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我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做个动作,你们猜猜他们在什么时刻再做什么事情?再用你手中的钟面拨出这个时刻。 亲爱的孩子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不浪费时间,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这是从镜子里看到的钟面,猜一猜它是几时?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在纸上画一个圆,再用剪刀把圆剪下来.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圆形图片)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剪好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 教师在圆内板书:圆心o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r)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d)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板书:d=2rr=d/2 (三)反馈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2.求半径或直径 (1)已知:r=3cmr=2.5cmr=7cm (2)已知:d=10cmd=30.2cmd=17cm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4.学生练习画圆。 (五)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1)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请同学们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 (2)教师提问: 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教具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 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 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 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一)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教材58页做一做第3题)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八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提供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整理 圆柱、圆锥认识、练习: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回顾整理、练习:1课时 巩固练习: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习: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习: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习的分析: 练习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习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表面积做铺垫。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习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木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习的分析: 自主练习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习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平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习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习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方案) 4、练习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习。 第12题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整理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整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九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长处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教法与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始,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 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帮助这位阿姨? 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平均分二分之一。 板书1/2读数 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平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板书1/3读数 使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学生了解要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板书1/5读数 使学生认识五分之一,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平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分之1。 板书1/10读数 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请学生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结合板书请学生来讲一讲。 三、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 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学生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平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十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填表. r(米) 0.241.422.6 d(米) 0.861.04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五、课后作业 (一)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二)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十一【活动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说出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探索兴趣的激发,以及观察、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2、准备四种颜色的圆圈(红、黄、蓝、绿四色) 【活动过程】 一、让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请他们自由的观察、触摸和摆放。 师: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拿一样玩具,待会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拿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它摸上去是有什么感觉?把它放在桌子上看看会怎么样?并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二、教师从幼儿的观察中向学生介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及其特征。 1、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我玩的是可乐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分析进行总结型概述。 师:球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平面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 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有四个面是一样大,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是一样大,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也都不能滚动。 三、请幼儿分别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师:为了证明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了,下面来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物品分分类,将球体放入红圈内,将圆柱体放入黄圈内,将正方形放入蓝圈内,将长方体放入绿圈内。(分好后) 师:我请小朋友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分对了,如果有错,应该放在哪里? 四、请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教室内的事物) 师: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大家来找找看好不好?(找到后,老师夸小朋友们真厉害)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十二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课题。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3.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5.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的第2、3题 三、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1、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六的第1、4题。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十三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平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2.1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习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1、列举,提出问题。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习 (1)、幻灯出示练习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圆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十四活动内容:认识里外 活动目标: 学习正确分辨里外。 巩固5以内的数量的.认识。 能将操作材料收拾好。 指导要点: 指导幼儿正确分辨里外。 环境资源: 幼儿经常生活的环境,如教室里、外。 活动准备: 桌子一张,玩具小鸡5只,篮子一个。 第一、二、三组:幼儿操作材料第7页。第四、五、六组:人手一只分类盒,一小盘内有两种动物卡片和相对应食物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篇十五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课件圆锥体模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2、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3、练习六的第二题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