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小学教案范文的阅读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最新动态,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生: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纸片、长方形纸条(2个)。 2.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只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1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多少? 生:一半。 师:咱们也不能1除以2等于一半吧?以前的数不能表示我们要表达的数,怎么办?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那,这一半到底用哪个分数宝宝来表示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理解1/2。 1、认识1/2。 (1)、创造表示一半的数1/2。 一半该怎样表示呢?(学生有的画、有的写)。 搜集有代表的作品展示。 现在,我们请小发明家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创作,跟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画了一半圆,来表示二分之一。 生2:画了一半苹果表示二分之一。 生3:……。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其实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在数学上通常用这个数来表示二分之一。 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分之。(红色部分板书),引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新朋友,他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有三部分组成。 分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数的一种。它是由上、中、下3部分组成的。 猜一猜:中间这条线叫什么? 生思考。 老师先手指着板书的分数,然后指着分数线加以提示,引导学生猜出“分数线” 师:手指分母,老师给它取名叫“分母”,猜一猜上面的“1”叫什么? 生:分父。 师:“还有吗? 生:分子。 师:真厉害,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 你知道它们表示的意义吗?(师生利用刚才的分苹果,探讨分数各部分表示意义)。 (3)、师举起圆形图片。这边圆形的1/2,你能找到它的另外一个1/2吗? 2、理解1/2。 同学们很快从月饼身上找到了1/2,你能从上名找到这个桃子的1/2吗?(课件展示)。 西瓜的呢?……。 数学之美在于简洁,一个小小的1/2藏在这么多地方。现在,它藏在了同学们手中的长方形纸片上。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折一折,找到1/2吗?看谁找得即对又快! 大部分同学找出来了,咱们是独自欣赏,还是和大家一块分享?谁先来?注意说清楚:把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谁的()。你对折是为了什么?用上今天我们强调的一个词也就是?(平均分)——对,不管你是怎样折,想得到1/2,必须保证把它平均分成?(2份)。 汇报交流展示。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不管是一张长方形纸、圆形纸、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都是物体的1/2。 3、小测验:挑战1/2。 既然大家认识了1/2这个新朋友,让我来看看你对这位新朋友的了解程度怎么样。(课件出示)。 (1)、辩论。 (2)、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告诉老师能还是不能。 (二)认识理解1/4。 (课件上),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这个涂颜色的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课件下一页)。 (老规矩:做好了,我就知道你找到了)。 谁能从我的图形中分别找到他们的1/4(分别找两个学生找出圆形、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数学思维真是太棒了,现在我有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一个新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三)认识理解3/8及其他分数。 咱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那么图上三份就是这个图形的——3/8。 孩子们,像1/2,1/4,3/8这些都是分数。现在到了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现在你可以创造自己拥有的分数了。 四、达标测评: (1)、老师拿出了纸包里所有粉笔的1/5,猜猜老师纸包里藏着几只粉笔? (2)、老师的课本里站着一位好朋友,它露出了身体的1/2,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五、结束语: 板书设计: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像1/2,1/4,1/6,1/8,1/6,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同时将孩子们创造的分数贴在相应的位置)。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教案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会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课件及纸片。 纸片及各种实物。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两个小朋友为春游了一些东西,想请你们来帮他们分一分。(课件出示4个苹果,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指名反馈)(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瓶水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瓶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瓶。)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披萨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谁会读?还有谁会读?咱们一起读。(师板二分之一)。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披萨的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披萨的1/2。 (2)现在你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披萨的1/2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能得到什么的1/2呢?(示西瓜、桃子、蛋糕、绳子分一分)。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涂好的同学想想你是怎么得到长方形的1/2,哪些同学已经完成,坐好给老师看一下。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ppt示)。 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和5号同不也是分成2份吗?为什么不是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披萨、一个桃子,一个长方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1、提问:学得真不错这是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用“我把()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分之一。”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用圆表示分数的请举起来。师收取部分作品展示。同时,师依次问:这是几分之一?(边反馈,边板书)现在比较它们涂色的部分,你能说一说1/2和1/4谁大吗?(1/2)1/2表示一大块,1/4表示一小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运用同样大小的圆能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想象一下,你觉得1/8要比1/2和1/4怎么样?(小)如果还是这个圆形,继续平均分下去,可能会出现几分之一?(生自由说)。 小结:也就是说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会越来越(小)。 (4)提问:同样大小的圆形能比较大小,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能比较大小吗?(能)其实老师给每个四人组的同学准备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和同组的人比一比,说一说。 (2)比大小。 这节课咱们和分数交上了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位朋友有多少了解?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想不想再到生活中去找找分数。 1、展示法国国旗,奥运五环,巧克力。 提问: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这些图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2猜一猜。 3数学小博士。 4找找广告中出现的几分之一。 结束语:同学们,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3(三)课堂练习:(1)93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ppt课件。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学生:因为红角的边长。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播放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2、用小数表示。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 (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教案.二.除法的初步认识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案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出示五角星)。 生: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星送给这节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白板批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 师:你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聪明,老师今天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白板插入视频)仔细观察,你在校园中能找出藏着的角么?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注)。 师:看来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校园,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它吗?现在把你在生活当中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灯片演示)。 2、结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动一〗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剪刀三角板。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么?谁上来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2:角两边直直的。 生1:角尖尖的。 〖活动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制作角。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课前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硬纸条,按扣下面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活动角。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逐渐合拢活动角,并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白板演示角变大,角变小)。 生: 师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们现在每人做一个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角的顶点要对齐,一条边也对齐)。 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五〗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师巡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师示范画角边说明,重点突出“先画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并出示儿歌。板书: 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儿歌)。 2、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幅有角的图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单。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景回答。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数学问题吗? 生:小白兔一共有几只?公鸡共有多少只?(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说出:大树共有几棵?)。 师: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3+3+3+3=122+1=3。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3个2、4个3)教师板书:3个24个3。 师:说得真好,你把这个算式的意思说出来了。 2、师:动物乐园的墙角边,一些美丽的花儿开放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列式?(课件出示花)。 引导学生横着看,根据回答板书:5+5+5=153个5。 3+3+3+3+3=155个3。 3、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比较算式,得出有的算式都是相同的加数连加,有的算式的加数是不同的。)对啊,你们很会观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二、探索新知。 1、师:走进动物乐园管理员叔叔的办公室,看到了什么啊?(课件出示电脑)算算这里共有多少台电脑啊?怎么算?(教师板书:2+2+2+2=84个2连加)。 预设: (1)学生直接说出“乘法”,教师表扬,然后问:乘法该怎么写呢? (2)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像这样好多个2相加求和的,还可以用“乘法”来算。教师说:我们就先来研究2+2+2+2这道算式吧,数学家们把4个2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是――板书:4×2。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指名读)。 3、认识乘号。 认识这个符号吗?(乘号)我们一起来写乘号。教师带领学生书空乘号。 乘号该怎么读?(读“乘”)。 4、2×4还可以写成――教师板书:4×2,指名读算式。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强调:原来4是指2的个数。 6、你能把上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 先指名一位学生把2+2+2改成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改写其他的加法算式。 反馈,教师板书。板书的同时提问:5×3表示什么? 师:2+1这个算式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再次强调只有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时候才能直接用乘法算。)。 教师指着课件上显示的若干台电脑,问:这里这么多电脑,该怎么写乘法算式呢? 指名学生列式后,问:大家想想,是用加法算简单呢,还是用乘法算简单?(再次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拓展。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4×5=20)或(5×4=20)。 2、想想说说。 (1)一共有()个2枝(课件出示钢笔图:每盒2枝,有3盒)。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一共有()个5朵(课件出示花朵图:每束5朵,有2束)。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3、听听,写写。 教师说学生写算式。4个2相加;7个8相加。 反馈:有的学生可能写乘法算式,有的学生可能写加法算式。教师把两种答案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提问: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写乘法算式比较简单。)。 4、游戏。 游戏规则:生:老狼,老狼,几点了?师:2点了。学生就要两个两个地抱在一起。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其他学生在下面喊,然后根据上面学生抱的人数写出乘法算式。 5、听到小朋友愉快的笑声,一只狐狸也出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道聪明题,想考考我们。 你有办法将下列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吗? 2+2+2+2+1+1;3+2+4;6+3+3+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全班交流。 四、小结,畅谈收获。 我们参观动物乐园的行程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认识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二、新课。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分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角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角初步认识数学教案【精选】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板2个、量角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三角板、量角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谁能说一说? 指名交流,说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分类。 学生表述的质量。 师:两个三角板它们都是三角形,都有几个内角? 量一量它们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小组合作进行,量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60+30+90=180,第二个内角和也是:45+45+90=180。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室60+60+60=180。 小结:这山种特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进行探究。 关注学生的结论。 师: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比一比哪个小组性的方法多。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三角形和必要的工具进行验证,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也可以用量角器量的方法,还可以用剪拼的方法等。小组探索,全班交流并总结。 让每个学生都参入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验证过程。 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摆一摆,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同桌俩合作进行,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指名交流,集体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关注学生的验证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公主学生交流的质量,给予一定的评价。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创意作业:在自己周围找一找与课本类似的铁塔,并找出不同的三角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谈话法,讲授法。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第38、39页练习八1、2、3。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的三角尺、活动角、吸管等。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教 师。 学 生。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师播放多媒体:把实物抽象成图形,再把角拉出来。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 第38页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大剪刀、球门的框、球场的角等。 2.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投影出示例1。 3. 小结: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4.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5. 师引导学生创造一个角。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边 顶点。 边 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图形名称,并指出各有几个角。 生观察。 生在教室里找角,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用两只铅笔搭一个角……等。 2、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学 生。 (2)出示不同的角,你们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画角。 五、巩固练习。 1.练习第1题判断。要求学生出2和4为什么不是角的原因。 2.练习第2题,数角。 3.练习第3题,比角的大小。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6. 出示活动角。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下有关。 六、拓展、游戏: 1. 用三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角?有几种摆法? 2. 有一个长方形,用剪刀剪一刀,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七、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自学。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生玩活动角:慢慢地张开,慢慢地合拢。 学生动手做一做,小组合作,说一说。 数学教案-克的初步认识教师总结:这道题是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气球;我们知道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我们说这道题是用加法计算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探究活动。 游戏:摘苹果。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3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一棵“苹果树”,一些写着算式(如下)的“苹果”,一些标有数字(1、2、3)的筐.。 1+1=1+2=2+1=2-1=3-1=3-2=。 游戏过程。 1.将“苹果”挂在“苹果树”上,筐放在树下.。 2.学生摘下“苹果”放到相应的筐里.。 3.谁摘得多谁就获胜.。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指一指,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有色线标示出角。 (二)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主题图中提取教学素材,课件出示例1(先不出示红线): 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文结合板书)。 (三)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 (四)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游戏。 3.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五)画一画(例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1.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2.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3.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一)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学生独立判断,师生交流时强调判断的依据。 3.在图上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判断这些平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 (三)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 1.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2.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四)用角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
下一篇:法律授权委托书模版(热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