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范文大全 说说签名 说说名字 说说短句 说说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实习报告 > 最新行业薪资调研报告(模板14篇) >

最新行业薪资调研报告(模板14篇)

下载文档docx

调研报告需要具备一定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读者理解和实施。调研报告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成果,希望你在撰写报告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切实提高报告的质量。

薪资调研报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部分地方政府已经与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合作,由后者研究提供收入增长方案,使地方实现城镇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据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刘军胜测算,根据平均工资增幅与gdp增长的关系,若今年全国gdp增长幅度为8%,则今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为8%-10%,将低于去年的增长平。在去年工资普遍上调的前提下,今年实现工资持续高速增长难度不小。

记者还获悉,对于今年的工资调整思是:"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工资立法进程。"而备受关注的《工资条例》虽然没有纳入今年的立法规划,但是相关的起草工作仍在继续,同时围绕促进工资增长的相关配套制度也在制定中。

今年不会大范围上调最低工资。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形势亦不乐观,社会公众对深化工资分配改革及工资增长的期望仍然很高。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今年两会记者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将根据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情况,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今年不会像去年那样全国范围内普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考虑到物价问题,一些地区仍然会上调。

刘军胜认为,今年最低工资标准仍有上调空间,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方,工人对工资上涨的预期较高,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为了缓解用工紧张,这些地方仍然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原则上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在去年整体调整的情况下,今年不会普遍上调,考虑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继续调整仍有难度,主管部门不会统一要求,主要依靠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加薪"到底影响多少人。

从五一开始,吉林省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22%,跟上了今年十多个省市上调的步伐。目前,北京的基本工资已由960元调整到1160元,津由920元调整到1160元,江苏由960元调整到1140元,广州和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都增至1300元,而浙江调整后的1310元为我国目前最低工资最高的省份。"实际上,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并非最低工资标准受益对象,其工资增长也非推动重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包括农民工才是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影响对象。"刘军胜表示。

在4月19日结束的全国劳动关系座谈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按照专们的看法,在最低工资标准线浮动范围内,预计影响8%左右的人群,根据他们测算,合理的区间在5%-10%."如果超过了10%,就说明标准定高了;如果影响人群低于5%,就说明最低工资标准还有上调空间。"刘军胜告诉记者,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受到影响,目前国内的统计方法远未达到精确,只能根据测算进行大致估计判断。

扩大企业薪酬调查范围。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工资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尤其对低收入群体是有影响的,但另一方面对就业会带来负面影响。"最低工资标准是双刃剑,提得过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企业很可能选择裁员,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业没有了何谈提高工资,所以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下降。"刘军胜说。此外记者获悉,人社部将扩大企业薪酬试调查范围,逐步将非公有制单位的工资纳入监管、指导和服务范围。"由于长期以来非公有制单位用工登记备案存在缺陷,导致有关工资统计数据发生偏差。而对企业进行规范的用工登记备案后,为准确掌握各种类型企业用工成本创造条件,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更多参照。"刘军胜表示。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实也认为,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当地的就业水平,二是要考虑到当地企业的盈利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估计出最低工资标准在什么水平上是适应的,才能发挥它促进工资增长的同时,又不会带来失业问题。

行业调研报告

调查人员:王兆国

起止时间: 10月22日至10月29日

关于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体现在各类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说明建筑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筑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型发展。

尽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在逐步增加,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如果把大量的流动农民工计算在内,建筑业仍然是一支劳动密集型的队伍。在管理人员中,既无学历又无职称的人员仍占较大比例,专门人才年龄断层、老化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队伍素质依然很低,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及房地产行业队伍素质明显高于建筑业。

作为著名的建筑之乡,我们肥城市陆续提出了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发展思路,随着新业从业人员将出现重大结构调整。建筑业人才教育培训将担负着为整个行业发展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新情况,都意味着建筑提供人才保障的艰巨使命。10月22日至10月29日,我们培训中组织了专业教师先后对本市的五家建筑施工企业、租赁公司进行了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工作调研,通过工作座谈,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调查时间: 10月22日至10月29日。

调查地点:本市。

调查对象:单位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操作员。

调查方法:工作座谈,现场调研。

调查人:王兆国。

一、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肥城市共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6家,成建制劳务分包企业269家,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筑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我市建筑企业大多是镇办或村办建筑队伍发展而来,虽然经过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扶持,大多经过了改制,但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检查中发现,全市持证上岗的企业经理123人,持证上岗率仅为29%。

二是建造师考取人数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缺口。我市目前注册一级建造师159人,注册二级建造师2394人。已注册的建造师中,还有相当比例分布在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园林绿化、水利、公路等企业中。随着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过渡期限的临近,与我们估算建筑企业共需4500名建造师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关键岗位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顾名思义,关键岗位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点,他们的从业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培训是基础、证段、准入是目的、验证是保证”这四大环节,认真扎实地开展关键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全市目前关键岗位持证人员15854人,其中施工员4605人,质检员2586人,预算员1490人,安全员2270人,材料员2301人,机管员1423人,其他1179人,持证上岗率达81%。

四是技术工人的持证上岗率相对较低。肥城市地处内陆地区,本地人员中从建筑业务工的人员较多,但目前各建筑业企业使用的务工人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存在很多证书在,人员已经离岗多年的情况,导致建筑业企业进行技术工人培训和考试的积极性不高。经统计,在各类建筑业岗位人员中,我市技术工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000人,比例仅为28%。

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关系到我市建筑业的未来。同时,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高学历、高技术”岗位,也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岗位,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尤其如此。建筑业的发展既需要会技术,懂经营,擅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技术精练、业务突出的技工队伍。要逐步建立高层次管理人员为龙头,建造师、关键岗位人员为骨干,高素质技能工人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应对专业技术人才分流问题。肥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大量工民建专业技术人才转投房地产开发公司,再加上一些建筑业企业经理经营思想陈旧,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且建筑业从业环境苦、脏、累,能提供的待遇也不高。导致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建筑业企业成为普遍问题,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人才断档现象。我们重点引导建筑业企业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业的观念,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在引进人才能够做到重金引才、重视育才、重在留才。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宣传、发动,提高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贴近企业就近培训,降低企业的费用支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学员学以致用,作为开展岗位培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培训对象为着眼点,选准培训内容,强化培训考核,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

(二)以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为依托,重点开展技能工人培训与鉴定。,鲁泰建工集团投资兴建了安全培训教育基地。现已全部交付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管理与使用。目前已经建成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有各种规格的教室10间。其中大讲堂可容纳200多人,普通教室50人。可满足8个工种的同时教学,同时还配备了多媒体室、图书室等教室供学员使用。设置有砌筑工、木工、抹灰工、镶贴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管道工等多个工种的实训场地,每个工种能容纳40~50人的工位,同时能满足1000多人的技能训练和鉴定,设施、设备、材料齐全完备。已建成的标准化学员公寓可以同时容纳300人食宿,并配有洗浴、娱乐室、医务室等后勤保障设施。

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的鉴定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提高建设劳动者的素质,科学合理配置建设劳动力资源,是社会、企业、职工三者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企业、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是把建筑业做强做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需要。不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肥城的建筑业在国内外的建设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立。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岗位技能鉴定工作,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建筑职业技能岗位鉴定指导委员会,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保证职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作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逐步提高教师和考评人员素质。教师是培训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其思想道德状况和技术水平对培训工作影响很大。要充分利用威建集团公司内部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从鲁泰建工集团内部及省内外各大院校聘用一大批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能考评队伍,对业务素质、年度工作实绩等任职条件进行定期考核,要求教师不断进修加强学习,及时掌握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与考评员队伍。为今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四)转变培训及鉴定形式,使培训鉴定更适应行业特点。建筑业是一支外向型队伍,职工流动性大,难以集中培训,针对这一特点,教育培训工作在发挥各类建筑学校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更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过去大家对函授培训、业余学习持怀疑态度,拘泥于按照常规办学,要通过不断实践,经验积累,摸索适合我市建筑业特点的培训形式。重点实现“三个灵活”,一是培训方式上灵活。采用函授与面授、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在函授培训、业余学习中,注重加强检查,要求学员自觉地、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鉴定工作中,针对具体情况使用分别采取“专设工位鉴定”和“现场工位鉴定”两种方式。二是培训时间上灵活。利用冬训、下天或晚上的时间,或者利用工程的档期培训,努力解决工学矛盾。主要利用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较为系统的进行理论培训,然后根据各地的工程进度,分期开展鉴定。三是办班地点上灵活。采取“后方学校培训和前方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灵活机动地举办各类培训班。

(五)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及鉴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要明确约束机制。要通过资质年检、持证上岗检查等有效手段,对建安企业参加培训的各个工种提出明确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规划。与各市区主管部门签订职业技能培训责任书,将培训计划纳入企业考核内容,完不成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分管负责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企业资质年检不予通过,更不能晋升资质等级。二是建立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的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改变过去“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传统做法,打破工种的限制,针对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倡一专多能。一方面解决企业的需求,同时不少工人持有双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达到建筑业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度对培训鉴定工作进行评比,对在办、教、学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培训工作者予以奖励,以此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外要通过举办技能比武来激发广大青工的积极性,推动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是建筑业发展的重点,重视与加强建筑业教育培训工作应成为行业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才能为做大做强肥城建筑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薪资调研报告

株洲桢仕杰贸易有限作为全国知名体育品牌“安踏”在湖南的代理商,多年经营,几经周折,从“安踏”品牌塑造,成长,壮大至近年的市场收缩调整,至今,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今年桢仕杰迎来了“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改革关键年。为配合公司做好薪酬体系的修订,以及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人力资源部对公司内部架构及岗位和本区域可对比企业进行数据收集,提交本年度的薪酬分析调研报告。

公司内部数据主要是通过整理20xx年人事薪酬数据、薪酬调整数据,以及通过走访业内同行与网络等途径,并对株洲政府20xx年公开公布相近规模企业相似或相近岗位薪酬数据,通过对这些基础的数据分析处理形成此报告。

通过对公司内部这几年薪酬调整变化情况,和本区域市场上参比岗位的薪酬状况进行分析,力求本调查报告能透晰出调研各岗位的基本现金收入、月度总收入,年度收入,年度总收入,以及公司现有薪酬体系,岗位薪酬设置在行业内的整体水平等重要薪酬信息.

株洲桢仕杰贸易有限公司。

(略)。

株洲依纯商贸有限公司。

(略)。

株洲鸣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361度湖南分公司)。

(略)。

株洲桢仕杰贸易有限公司。

本薪酬调查岗位薪资未包含福利项目。

在20xx年薪酬体系中,公司在年度内修改达一次以上。该薪酬模式运行以来,逐渐呈现出了一些情况:

1、薪酬的激励效果难以体现:

其二,自营区域与市场业务版块人员的业绩提成方案,达成率现实际运营状况有一定偏差,在在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中清晰知道难以达成目标。

2、因20xx年在薪酬体系设定中系数的确定上缺乏硬性、可操作性的区分标准,导致各部门对基本薪酬构成与绩效—业务提成系数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疑惑,且绩效——业务提成系数普遍偏低,直接导致了同地区内,薪酬与绩效系统之间的个人薪酬差距。

以依纯商贸公司经理级的部门负责人的工资为例:在同样岗位职责的两位员工,尽管系数相同,但两个人因为平台系数设定不同,而导致每月工资差距占到个人工资的x%;对现有的`团队稳定存在一定的隐患。同时,随着行业市场收缩,市场占有率下降,业绩拓展几近于零,原属于拓展业务的岗位的市场业务团队也将逐步转入促进优质加盟商单店业绩工作中,其原平台系数一旦随之降低,将直接导致熟悉市场情况的人员流失;而若不降低系数,则将对原薪酬体系分配占比的冲击。

5、与薪酬体系相辅相成的相关制度(奖惩、晋升、绩效考核制度等)未与薪酬制度对接与挂钩,直接影响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业绩与薪酬的关注。目前,各岗位在“加班费”、“工龄补助”、“通信补助”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与执行标准,实际执行情况与规范中的标准偏差很大。而这些薪酬之外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对员式的稳定作用。

公司各具体岗位月工资标准表。

1、明确制订、改良平台系数与个人系数确定方案,或明确部门平台系数设定标准;

3、针对不同岗位实行多样化的津贴补贴;

4、建立并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

具体措施。

1、明确化。

四是明确薪酬异动的标准。宽带制薪酬下,在同职级中,个人调薪的必需或必备的条件;

2、合理化。

目前员工调薪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进行事务性手续办理;部门负责人极少参与薪酬标准的调整工作,但是执行过程中,公司高层个人感性认定所产生的决定,直接否定了公司拟定并执行中的操作规范;形成了单个提出申请的与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对比与落差。因此建议提高部门负责人在薪酬调整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进薪酬标准的制订过程中来,显得相当迫切。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薪资调整建议可以自下而上进行。

3、多样化。

综合公司现有市场加盟商与自营区域终端市场情况,来推算出公司应该设立对应职能部门和岗位。建议公司考虑精简机构与岗位编制,对于部分合并的岗位,对于身兼多职或有特殊素质、特殊技能的员工,尤其是自营区域终端管理人员,应在薪酬的设计上留有余地,或设定“兼职”、“技能津贴”、“特别岗位津贴”等;以平衡员工工作重心,并提高员工自我激励自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4、体系化。

尽快制定并完善员工奖惩细则,创立“奖金池”以积极激励、相对稳定的为目的,并建立部门或区域内部的合理、有效的补充性做法。

薪资调研报告

为了准确把握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推动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省总工会于20xx年7-9月份,对近三年多来我省城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选取沈阳等6个市的9个行业及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等2个产业,共140户企业、1400名职工为样本,以抽样问卷和填写调查表为主,同时听取劳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全面介绍和各市各产业工会的汇报,分别召开部分企业经营者、劳动工资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企业一线职工座谈会,以及对部分一线职工进行个案访谈和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从全省来看,经过多年努力,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虽然这种新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建设,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方面迈进,主流是好的。

1、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调查表明,随着改革改制的推进,我省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力逐步落实,过去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思维观念正在逐步退出,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在企业决定工资分配中,也有了较多的思想基础。

调查显示,因企业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的占54.8%,有61.7%的企业在招聘职工确定工资或调整职工工资时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决定工资分配时,31.1%的企业认为“经营方应当听取了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后决定”,59.7%的企业表示“应当由企业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两项之和是90.8%。有54.8%的企业认为职工参与企业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23.8%的企业认为是“集体协商”,两项之和是78.6%。

另外问卷还显示,75%的企业在因各种原因需要降低职工工资时,遵循了“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的程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的方式不同。国有、集体企业工资调整方案一般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部分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统计表明,83.3%的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工资分配中“作用很大”或“有一定作用”。

2、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绝大多数企业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和以岗位工资为主、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少数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依据“两低于”原则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办法,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企业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在各类企业中,最基本的工资支付形式是计时工资,以计时形式领取工资的职工占90.9%,以计件形式领取工资的占9.1%。

问卷统计,在8小时之内能够完成规定劳动定额的职工占88.8%。企业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突出了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工资薪酬占有份额,收入分配明显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倾斜,职工各个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全面拉开了差距和档次。调查显示,企业涨工资优先考虑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占调查企业的57.2%。这种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对促进职工学技术学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3、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各级政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和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有利于在工资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手册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指导和调控制度。大连、丹东两市还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信息试点。这些制度在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比较明显。职工问卷显示,93.3%的职工,其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9.2%的职工工资没有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企业问卷显示,在企业因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困难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时,有88.5%的企业回答能保证职工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存在问题。

调查表明,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处于探索过程和初始阶段,尚未完全步入依法运行和科学操作的正轨。因此,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比较普遍、保险费缴纳很不到位。

1、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工资增长缓慢。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问卷统计,职工认为企业分配中存在主要问题是“工资水平低”的,占17.3%,“工资增长缓慢”的,占33.5%,“工资长期不增长”的,占10.3%。

二是从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频率看,问卷统计,20xx年以来,收入明显增加的仅占53.2%。3年来工资一次没涨过的占38.5%,仅涨过一次的占30.6%,两项合计占69.1%。而企业经济效益与3年前相比没有变化和下降的占40.4%,说明相当一些企业效益好但并未给职工增加工资。

三是从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看,虽然在总体上职工工资增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都比较高,但一线职工增资幅度并不高,一次涨工资在10几元至几十元的不在少数。

四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掩盖了部分岗位和离岗职工收入偏低的事实。

据调查,企业辅助生产工人、服务人员、销售人员,是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占职工总数23.2%。按20xx年4月份工资测算,销售人员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7.7%,辅助生产工人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3.2%,服务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只相当于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71.6%,一些职工工资收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离岗人员与在岗时相比,收入更是大幅度减少。据问卷统计,企业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职工暂时离开生产岗位,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标准是,按生活费支付的占27.9%,按最低工资支付的占13.2%,按基本工资支付的占39.7%,分文不发的占4.4%,而按全部工资支付的仅占14.7%。据抚顺市调查,全市比较集中的四个行业离岗职工总数20万人,20xx年平均生活费仅为1198元。应当说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与部分人员下岗减少工资支付密切相关的。

2、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20xx年职工总收入(税后)按地区分,除了两个产业外,最高的是大连,为17659.93元,最低的是丹东,为9550.38元,两者相差近2倍(见表3),如果将两个产业计算在内,则收入最高的是辽河油田。按行业分,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为22543.17元,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为9989.34元,两者相差2倍多。按企业分,最高的是国有独资企业为18043.56元,最低的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9619.74元,两者相差近2倍。

行业间和企业间工资差距在所调查的6市反映情况类似。如据抚顺市调查,目前该市职工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20xx年和20xx年职工的年收入分别为26977元和41907元,增长幅度为55.34%。而收入居倒数第一、二位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职工年收入,20xx年和20xx年分别为7175元和7985元,两者分别相差3.76倍和5.25倍。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职工年收入与全市职工20xx年和20xx年的平均工资12025元和13915元相比,也分别相差2.24倍和3.01倍,而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据大连市调查,从行业分布看,20xx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高,达41477元,其次是金融业,为32965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第三位,为27809元,分别高于省平均工资水平12.2%、36.2%和30.8%。而采矿业平均工资最低,仅为9959元,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3404元。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职工工资收入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隐形工资无法调查核实,主要反映在某些特殊行业或垄断行业尤其是管理层,其隐形的收入部分甚至远远超过显性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更大的收入差距。

3、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

一是决定工资分配的随意性比较大。一些企业不是严格依法和依照政策对工资收入分配进行规范操作,而完全由企业老板凭心情,由经营者个人说了算。这类问题,在采矿、医药化工等行业、港澳台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比较突出。

二是劳动定额和计件工资单价的计算缺乏依据,存在劳动定额偏高,工资单价标准偏低的问题。

问卷统计11.2%的职工反映在8小时之内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完成劳动定额,每天需要加班2小时至4小时才能完成工作量的占28.8%,需要加班4小时以上的占4.7%。反映计件工资不合理,计件单价偏低的职工占35.8%。抚顺一家化工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取消基础工资,职工反映,一线职工星期天不休息,每月纯收入扣除养老保险只剩800元左右。同市另一家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干活最快的女工一个月工资收入也不过500元到700元。

三是部分企业收入分配不透明。

主要反映在金融保险业、私营企业和实行年薪制的企业。特别是某些实行年薪制的企业,领导者的收入被当作秘密和纪律,不得在员工中互相探听或谈论。有的工会主席怕对经营者确定的年薪在职代会上通不过,只得偷偷盖章上报。调查统计,有32.3%的职工对企业经营者及管理层的收入情况“知道一点”,有44%的职工“不知道”职工反映,所谓“知道一点”也是道听途说。

四是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在企业收入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倾斜的倾向。高管层与一线普通职工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据大连调查,有些企业为达到年初确定的经营目标,取得经营效益奖励,而不惜以职工工资充利润,从而保证自身的效益年薪或年终奖励,而大部分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收入均按经营者收入的一定比例递减,致使经营者年薪的收入越高,经营者和管理干部收入占企业的工资总额份额则越大,剩余由职工可分配的部分则越小。很多职工认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收入过高,且考核很难量化,而一线生产工人的收入偏低,且考核严格;企业亏损减薪,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工资却不减,这种反差使职工感到很不公平。

五是加班加点工资不兑现。调查反映,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付加班加点工资,有的甚至把加班工资计算入最低工资标准之内。据职工问卷统计,有49%的企业,以各种理由克扣或不兑现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而按法律规定支付的只占51%。调查还显示,有11.5%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时,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

4、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比较普遍。这次调查中涉及的6市和两产业,除了大连和沈阳铁路局职工反映拖欠工资很少外,其他各市反映拖欠工资问题都比较严重。据省总工会调查统计,截止今年6月份,全省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总额为63.3亿元,被拖欠职工324万人,上述6市2产业拖欠职工工资总额达25亿元,其中抚顺拖欠总额最多,为10.1亿元。职工问卷统计,有14.2%的职工曾经被拖欠过工资,其中累计拖欠12个月以下的占94.9%,12个月以上的占5.1%,人均被拖欠工资3123.30元,其中辽阳市拖欠人均数量最高,为4483.73元。职工工资被拖欠,有的是因为企业临时困难;有的是企业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能力给职工开工资;有的是政府拖欠行为;还有的则是企业钻法律政策空子造成的拖欠。

5、保险费缴纳很不到位。此次调查统计,企业为职工缴纳了一种以上保险的占98.5%,没缴纳任何保险的占1.5%,但是缴纳保险的险种和比例参差不齐,并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依次呈大幅度下降排列。特别是缴纳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随意性较大。很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把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看作是企业的一种待遇,一种笼络人心和留住人才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企业应尽的义务,致使其参保面十分有限。

三、原因分析调查表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部门监控指导乏力和管理缺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工资决定机制不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过低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是主要原因。

1、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一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是否还需要政府干预存在误区。认为搞市场经济,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用不着再实行宏观调控。

二是对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者决策险之间不恰当关联。认为企业经营好了,功劳主要归经营者,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风险和困难则由职工共担。三是对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理解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自主决定就是企业主说了算,职工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

2、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影响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规范运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对法律政策了解的匮乏。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私营企业老板,对职工参与企业工资分配的要求和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不了解,因而出现许多盲区;相当一些职工对工资方面的法规政策不清楚,对侵害自身权益的现象表现茫然。据问卷统计,企业对政府宏观控制手段完全了解的只占30.7%,“知道一点”而不完全了解的占56.7%,完全不了解的占12.6%。职工不知道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33.2%,不知道本人工资是否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4.9%,不知道法律规定加班工资支付标准的占18.5%不知道是否缴纳了保险的占3.4%。

3、政府监控指导乏力、管理缺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工资问题的研究弱化。调查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何开展科学的收入分配工作,目前无论从规律的研究上,还是从具体操作环节的研究上,都存在着空白,难以指导企业按照规律办事。

二是组织体制建设弱化。放开了微观管理,同时也在组织机构上弱化了宏观管理。劳动主管部门工资管理职能淡化,人员减少,有的市甚至撤销了劳动工资专门管理机构,或者将其职能同其它部门合并,导致在管理工作实施上出现薄弱环节。如问卷显示,54.9%的企业反映,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没有对企业制定劳动定额实行过指导,对于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由于劳动监督体制弱化和人员严重不足,也仅限于举报查纠,工作不能完全到位。

三是宏观指导配套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和有力。政府对企业工资管理的主要手段,如工资指导线,由于认识的偏差和缺乏行业具体指导性,以及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等原因而难以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由于缺少岗位工作条件、行业特点以及信息不准确等原因,相当一些企业不愿参照;另外还有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由于建立初始不完善和缺乏约束力,执行起来效果也不甚理想

四是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协调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劳动工资手册制度的实行上,由于个别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不按章办事,使工资手册对工资应有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4、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位,是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混乱的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关于企业工资分配基本的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点,如没有《工资法》、《工资支付条例》等,也表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措施很不完备。我省在企业工资分配方面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存在着滞后和缺位、不完善的问题。如全省《工资支付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工资立法更是空白,使得工资收入监管和分配问题难以依法规范。

5、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企业普遍实行的岗位工资制度总体上有它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因此在具体落实上有一定的随意性。调查表明,虽然企业有47.9%的职工认为岗位工资制度很好,但同时有45.5%的职工对实行岗位工资制度的效果评价是“一般化”,说明这项分配制度还需要加以完善。

另外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上,职工民主参与薄弱,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调查反映,由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进行的工资协商谈判的机制只在某些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有所进展,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尚未开展规范的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占64.8%。一些单位开展了工资协商活动,往往是个别协商、个人协商,事后协商,没有形成一种法定集体协商制度。

集体合同就工资问题协商的内容也仅限于一般原则性的条款,对推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没有多大意义。影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展的原因,有30.9%的企业认为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23.6%的企业认为是“经营方与员工方(工会)地位不平等”,12.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从企业实行年薪制情况看,职工知情权和参与权落实更差。据调查,80%的企业负责人年薪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来确定,经过职代会讨论的只占35.7%。

企业对实行年薪制的反映是,认为企业经营者年薪应与职工工资挂钩的占37.5%,认为应与职工工资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的占40.6%,两项合计78.1%,但实行的结果却很不一致。经营者年薪比例过高和不透明,造成职工不够理解,有23.9%的职工表示反对实行年薪制,而明确赞成的只占37.9%。有些企业经营者给自己规定高额年薪,不与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挂钩,严重损害了职工分配权益。

6、最低工资标准过低。近年来我省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速度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如1996-20xx年我省社平工资增长121.3%,而同期我省最低工资标准仅增长33.3%,20xx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只接近于职工平均工资的40%左右,位于国际通行标准40%-60%的下限。此次调查中企业对这个问题反映比较突出,据133户企业调查,认为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占66.9%。

7、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省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劳动者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委曲求全。如签订劳动合同问题,主要取决于老板的态度;还有加班工资问题,一些职工表示,即使知道法律规定,也不敢向老板提出要求,否则就要面临下岗和被辞退的危险。用人权和待遇权基本掌握在企业老板手中。

解决好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相适应的企业分配制度,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保护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建设和谐,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通过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加快工资立法和执法监督、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管理和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切实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进职工教育和培训等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宣传。要组织力量,切实加强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理清思路,制定办法。建议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研究班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研究当前企业分配问题,探索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指导和推动企业分配的法制化科学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工资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规定,不留死角地宣传到每一个企业的每个经营者和员工。

2、加快工资立法和执法监督。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在积极推动全国人大加快工资立法的同时,从我省实际出发,尽快将工资支付条例纳入人大立法规划。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工资支付的有关问题做出规定,明确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基本制度、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约束与管理。特别是要明确规定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关的法律行为与责任。解决好省劳动厅等部门加强执法检查所必要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预算等问题,并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等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定期对工资分配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当前要重点推动解决职工加班加点工资和保险缴纳不到位等问题。

3、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

一是要建立政府协调统筹研究工资分配问题的工作机制。建议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定期召集各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企业工资分配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对劳动定额、连续生产行业的工作时间、特殊行业津贴、补贴以及与企业工资分配密切相关的保险、福利等内容,拿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是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工资政策的执行协调能力。劳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要统一步调。对没有经劳动部门审核工资总额的企业,税务部门不允许企业把工资总额作税前列支,银行不得为谋求商业利益,随意为企业提取工资现金开绿灯。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工资指导线与人工成本信息制度。重点是强化对行业工资增长的指导,提高工资指导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推行、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完善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职能,为企业科学管理人工成本和劳动定额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利用政策杠杆提高对企业工资正常增长的调控力度。应当逐步明确以下政策:如应加大企业固定工资比重,浮动工资所占全部工资收入的比例不能太高;企业连续赢利3年以上的,必须依据工资指导线为职工增加工资;企业亏损的,原则上不得轻易减发职工工资,如必须减发职工工资,须经职代会讨论同意;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社平工资3倍的,再增加工资原则上不得超过指导线下线;试行企业“工资储备金”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职工工资不因企业经济效益波动而发生大幅波动和拖欠(工资储备金是对企业在连续赢利情况下为防止收入风险而实行的一种将部分利润转为工资储备的制度,工资储备金制度的实行,要经与工会协商,经职工理解,并经职代会通过,同时储备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工资保证金是对企业防止拖欠工资而实行的一种先行工资预付保障制度,实践证明这两种制度都是可行的);要解决好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扶持与补偿工作。

4、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必须加大职工民主参与的力度,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而不仅仅是在观念上理解和认同。建议: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增加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强制性。规定所有企业工资分配与增长必须在与职工集体协商基础上进行,使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法必依。二是加快推动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统一的企业团体建设。充分履行行业团体作为企业主利益代表者的作用,政府、工会和企业团体三方在源头上推动企业工资协商工作,制定出台各行业的岗位(工种)工资指导标准。有效解决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与企业方权力不对等,职工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

5、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管理。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快培育经理人市场。解决目前经营者工资由政府决定而与市场机制脱节的状况。二是合理控制经营者的薪酬水平。既要使经营者与一般职工拉开一定收入差距,又不能将收入差距拉得过大。建议实行“两低于”制度,即经营者的年薪增长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长,使经营者收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三是经营者年薪收入要公开透明。年薪的水平和各项指标要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监督,年薪制方案应经职代会讨论审议后实施。四是应对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逐步进行规范。

6、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一是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打破垄断,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改变由于资源优势带来的分配不公。二是完善工资含量包干办法。合理控制收入水平。三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将工资外收入纳入工资管理。要使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防止差距过大。

7、切实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要在继续加大力度推动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同时,抓紧治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既要解决好陈欠问题,又要坚决防止由于前清后欠而形成的新的工资拖欠。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解决,要与企业改制和偿还并轨职工债务同步进行,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资产变现,抵押贷款,优惠转让,分期偿还,抵债清欠,资产保全等多种不同措施,分类清欠。为推动欠薪问题解决,加强预防欠薪的长效机制建设,应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和举报制度并加快推行企业用工诚信等级制度,加大欠薪偿还追缴执法力度。对于长期拖欠职工工资不采取措施而引发重大群体的事件,应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8、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应按照国际惯例和我省实际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适当提高标准,并建立起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这对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工资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促进劳动者积极性,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行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纺织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xx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为25016。89亿元,占全国比重15。18%,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1651。36亿美元,占全国比重72。71%。纺织行业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清洁生产的实施和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推广应用纺织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等手段,废水治理率和达标率得到大幅提高。然而,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资源和环境制约着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引导,从工艺、助剂、设备等多渠道着手,抓住源头,注重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生态问题,努力优化纺织工艺,减少化学药剂、水、能源的消耗,以达到高效、高速、环保的目的。国外已投入较大力量开发环保型染料助剂,节水、节能、减排新工艺和新设备,在无水和少水印染技术方面,涂料印染方面以及纺织节能、节水实用新型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纺织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排放的印染废水总量位于全国各工业部门排放总量的第五位。20xx年全行业排水量13。6亿立方米,而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cod计)则位于各工业部门第六位。

印染废水是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的有机性废水,其污染物浓度高(cod),色度深,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纤维不同所用染料、助剂也不同,废水性质差别很大,主要污染物包括可溶性有机物、有毒物、色度、酸、碱和油类,污染物多为难以生化降解的物质,废水的可生化性差,因此,处理难度也大。

印染行业排放的固体废物,包括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一些地方因为没有处理手段,就进行简易的露天堆放,成为了污染事故的根源。

我国印染企业总体上与国外相比单位产品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消耗量则为3倍左右。通常,印染环节能耗占纺织产品链能耗的30%以上,而印染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采用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而量大面广的企业热废气、热废水直接排放,设备控制没有节能装置。

“十一五”期间,纺织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目标是,围绕新时期我国纺织业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以纺织印染后整理为突破口,在提高我国纺织印染后整理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逐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无水化、少(节)水、降耗、减排和生态环保的印染生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在“十一五”末期,实现“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的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技术发展的主要工作是: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低档产品;二是开发、应用和推广节能、节水、降耗纺织加工新技术;三是研制开发高效、节水、节能新设备;四是采用高效、环保、安全的符合安全和生态纺织品生产需求的染化料和纺织生产助剂;五是推广和应用节能、节水等实用新型新技术。

目前,已研制开发了适应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的高效轧、洗、烘、蒸等通用单元及其优化组合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同步与织物张力的控制,可实现染整退浆、煮炼和漂白连续生产加工,国产的退煮漂设备可以适用于各种织物品种,但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织物等离子体前处理技术,在不需要水和化学药品的条件下,利用电压压差改善织物表面特性。其效果有:提高织物表面亲水性能,提高织物涂层、浸渍、胶合、凝结的粘合力,提高纤维的染色得色量、色牢度和印布的质量。“十五”期间,国内研制的等离子体处理样机,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常压条件下进行连续等离子体处理,减少了制造和控制难度,该项技术在工艺和设备定型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涂料印染适用于所有的纺织纤维,其工艺简单、拼色方便、节能节水、成本低廉、环境污染少,有利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涂料印染在全世界印染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涂料印染已超过50%,而我国不足30%。“十一五”期间,在以往轻薄织物浅色涂料染色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厚型织物深浓色涂料染色和轻薄型织物涂料印花技术进行重点开发,以提高涂料染色、印花技术对品种的适应性,提高涂料染色、印花产品的档次。

低温染色可节省能源,并在进一步筛选合适的染料及助剂,解决冷轧堆染色一次准快速打样技术,完善计量混合加料、均匀轧车、低张力同步、低张力恒速打卷冷轧堆染色关键设备与装置的基础上,推广冷轧堆染色前处理及染色加工配套生产技术。

近年来,开发的湿短蒸工艺主要是通过电脑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使温度和染料上染和固着速度相适应,以达到最佳的上染和固色效果。应用这种工艺的最大特点是流程短,固色率高,节能和减少化学品消耗,可以不用尿素,减少了污染,匀染和透染性也好。一般染料用量比传统工艺减少10—15%,用水量比传统工艺减少20%,该项技术在工艺和设备定型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是我国的原创技术,该技术从染料分子在染浴中的聚集状态,到染料对纤维表面的吸附模式以及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的固着,均与常规染色有着本质不同。该工艺上染率可达到95%以上,缩短了染色流程,节省染料并明显减少染色废水处理量,染色时间及能源均减少了1/3,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该项目为典型清洁生产工艺,已经成功运用于羊毛、羊绒、蚕丝、大豆蛋白和牦牛绒等纤维的染色,今后重点对纤维素纤维(棉、麻等)、再生纤维(粘胶纤维等)织物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

传统的涤纶染色采用高温高压湿法染色工艺,产生较大量的废水,增加了末端治理负担。目前,研究开发的微胶囊少水无盐染色技术是将染料包含在微胶囊中,利用其缓释性能和隔离性能,在常规染色条件下,使水深入微胶囊中,溶解染料,使染料向外扩散进入染浴,呈单分子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由于染料溶解度小,染液中残留染料少,排放的废水可回用于前处理工艺,从而大大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节约用水,节能效果明显。该技术可节约用水50%以上;节能430kg标准煤/吨织物,是涤纶染色清洁工艺,目前某些颜色中试成功;今后将在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加强研发,推广应用。

在完善小浴比工艺技术,确定工艺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推广适合绳状染色加工的雾化气流染色和平幅液雾喷射染色新技术及装备,减少染色用水量,减轻对污水处理的压力。

生物酶主要用于退浆、酶洗、抛光和羊毛的防毡缩处理;目前生物酶退浆技术已较成熟,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退浆废水污染问题;生物酶煮练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酶技术染整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物酶技术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和解决了纺织废水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近年来,我国开发了不少新型环保型助剂,如精练剂zs—95,双氧水稳定剂gj—201,烷基糖苷类助剂,生物酶制剂zs—200等。目前,纺织助剂产量与纤维产量之比是42:100,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纺织助剂的消耗水平还比较低,而且档次低,通用型助剂过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助剂较少。“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研究开发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和含合成纤维经纱上浆的专用环保型的高效接枝淀粉浆料,基本取代传统pva浆料;研制开发不含apeo和毒性物质、易生物降解、降解产物无毒性的系列生态前处理助剂,研制开发棉、麻及其混纺织物精练用高效生物酶制剂;研制开发低成本无甲醛整理剂等。

数码印制技术的不断完善,将推动我国印花技术的飞跃发展,从而提升高效、节能水平。近年来,浙江、江苏、广东和北京等地的企业先后增添了数码喷射印花机,生产领带、丝巾、旅游品、打样或小批量产品,由于加工成本高,大量耗材还要依赖进口,目前尚未形成主导产品。“十一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完善这类技术,提高装备水平,降低使用成本。

薪资调研报告

餐饮、纺织、电子通讯等8个行业,其中餐饮业60人,占调研人数的%;纺织业10人,占调研人数的%;服务业52人,占调研人数的%;建材行业20人,占调研人数的%;批发零售业46人,占调研人数的%;铁路电气化40人,占调研人数的%;电子通讯业8人,占调研人数的%;其他行业24人,占调研人数的%。

1、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其中,签订的92人,占调研人数的%;未签订的43,占调研人数的%。

2、工作岗位情况。其中,一线工人88人,占调研人数的%;辅助生产工人8人,占调研人数的%;技术工人16人,占调研人数的%;一般管理干部7人,占调研人数的%;其他岗位16人,占调研人数的%。

3、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的35人,占调研人数的%;1500~2300元的81人,占调研人数的%;2300~3200元的19人,占调研人数的%。

4、在调研中,132人的月工资发放没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占调研人数的%。

5、在所调研的人中有131人了解自己的月工资额度,占调研人数的%;不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

6、在调研中有123人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占调研人数的%。不满意的12人,占调研人数的%。

7、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有38人,占调研人数的%;部分缴纳的54人,占调研人数的%;没有缴纳的43人占调研人数的%。

8、关于《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调研种,非常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知道与知道一点的为44人和79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和%。

9、认为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

度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很大作用与有一些作用的分别为47人、46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

从调研结果来看。

1、在调研者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占%,说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从比例可以看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是很高,还需我们加大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力度。

2、调研中,月工资发放有%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以上,说明我们的监管力度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3、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情况,全部缴纳的占%,说明社会统筹有关要求还没有达到全覆盖,这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

4对《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的调研中,非常了解的占%、知道的占%、知道一点的占%。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法律法规还需要继续普及。

以上是我区对职工工资状况调研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宣传的力度。为全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完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出不懈的努力。

行业薪资调研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xx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研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研,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行业调研报告

研究人士的研究成果,旨在全方位地探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该报告对长期从事物流行业研究及投资分析人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全面了解中国物流行业的第一手资料。

报告的主要内容:在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结构以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物流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及投资价值进行详细研究。报告还根据金融投资机构不同需求,对中国物流行业进行专题研究——物流区域分析,即对重点物流市场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物流行业研究的主要区域是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及浙江省。

风险因素:

2、物流市场需求不足,服务层次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国物流市场未能与国际物流市场接轨,即高科技的国际物流市场对中国物流市场构成的潜在威胁。

风险控制:

2、要深入领悟现代物流业,走出物流认识误区的同时,启用具有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市场,降低整个物流行业的成本。

行业投资建议:从国家权威机构对物流行业跟踪调查结果看,物流网络设计、构建物流信息系统和定做条码扫描系统等方面的需求旺盛,是新型物流投资的重点方向。同时,产品包装、流通加工、原材料质检、代结货款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市场。

近年薪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体制、机制、法制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工资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见突出。

为了准确把握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推动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省总工会于7-9月份,对近三年多来我省城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选取沈阳等6个市的9个行业及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等2个产业,共140户企业、1400名职工为样本,以抽样问卷和填写调查表为主,同时听取劳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全面介绍和各市各产业工会的汇报,分别召开部分企业经营者、劳动工资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企业一线职工座谈会,以及对部分一线职工进行个案访谈和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从全省来看,经过多年努力,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虽然这种新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建设,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方面迈进,主流是好的。

1、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调查表明,随着改革改制的推进,我省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力逐步落实,过去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思维观念正在逐步退出,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在企业决定工资分配中,也有了较多的思想基础。

调查显示,因企业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的占54.8%,有61.7%的企业在招聘职工确定工资或调整职工工资时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决定工资分配时,31.1%的企业认为“经营方应当听取了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后决定”,59.7%的企业表示“应当由企业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两项之和是90.8%。有54.8%的企业认为职工参与企业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23.8%的企业认为是“集体协商”,两项之和是78.6%。

另外问卷还显示,75%的企业在因各种原因需要降低职工工资时,遵循了“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的程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的方式不同。国有、集体企业工资调整方案一般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部分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统计表明,83.3%的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工资分配中“作用很大”或“有一定作用”。

2、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绝大多数企业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和以岗位工资为主、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少数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依据“两低于”原则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办法,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企业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在各类企业中,最基本的工资支付形式是计时工资,以计时形式领取工资的职工占90.9%,以计件形式领取工资的占9.1%。

问卷统计,在8小时之内能够完成规定劳动定额的职工占88.8%。企业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突出了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工资薪酬占有份额,收入分配明显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倾斜,职工各个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全面拉开了差距和档次。调查显示,企业涨工资优先考虑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占调查企业的57.2%。这种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对促进职工学技术学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3、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各级政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和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有利于在工资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手册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指导和调控制度。大连、丹东两市还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信息试点。这些制度在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比较明显。职工问卷显示,93.3%的职工,其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9.2%的职工工资没有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企业问卷显示,在企业因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困难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时,有88.5%的企业回答能保证职工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存在问题调查表明,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处于探索过程和初始阶段,尚未完全步入依法运行和科学操作的正轨。

因此,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比较普遍、保险费缴纳很不到位。

1、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工资增长缓慢。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问卷统计,职工认为企业分配中存在主要问题是“工资水平低”的,占17.3%,“工资增长缓慢”的,占33.5%,“工资长期不增长”的,占10.3%。

工资收入低和增长缓慢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

二是从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频率看,问卷统计,以来,收入明显增加的仅占53.2%。3年来工资一次没涨过的占38.5%,仅涨过一次的占30.6%,两项合计占69.1%。而企业经济效益与3年前相比没有变化和下降的占40.4%,说明相当一些企业效益好但并未给职工增加工资。

三是从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看,虽然在总体上职工工资增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都比较高,但一线职工增资幅度并不高,一次涨工资在10几元至几十元的不在少数。

四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掩盖了部分岗位和离岗职工收入偏低的事实。

据调查,企业辅助生产工人、服务人员、销售人员,是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占职工总数23.2%。按204月份工资测算,销售人员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7.7%,辅助生产工人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3.2%,服务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只相当于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71.6%,一些职工工资收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离岗人员与在岗时相比,收入更是大幅度减少。据问卷统计,企业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职工暂时离开生产岗位,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标准是,按生活费支付的占27.9%,按最低工资支付的占13.2%,按基本工资支付的占39.7%,分文不发的占4.4%,而按全部工资支付的仅占14.7%。据抚顺市调查,全市比较集中的四个行业离岗职工总数20万人,平均生活费仅为1198元。应当说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与部分人员下岗减少工资支付密切相关的。

2、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20职工总收入(税后)按地区分,除了两个产业外,最高的是大连,为17659.93元,最低的是丹东,为9550.38元,两者相差近2倍(见表3),如果将两个产业计算在内,则收入最高的是辽河油田。按行业分,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为22543.17元,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为9989.34元,两者相差2倍多。按企业分,最高的是国有独资企业为18043.56元,最低的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9619.74元,两者相差近2倍。

行业间和企业间工资差距在所调查的6市反映情况类似。如据抚顺市调查,目前该市职工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年职工的年收入分别为26977元和41907元,增长幅度为55.34%。而收入居倒数第一、二位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职工年收入,20和2004年分别为7175元和7985元,两者分别相差3.76倍和5.25倍。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职工年收入与全市职工年和2004年的平均工资12025元和13915元相比,也分别相差2.24倍和3.01倍,而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据大连市调查,从行业分布看,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高,达41477元,其次是金融业,为32965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第三位,为27809元,分别高于省平均工资水平12.2%、36.2%和30.8%。而采矿业平均工资最低,仅为9959元,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3404元。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职工工资收入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隐形工资无法调查核实,主要反映在某些特殊行业或垄断行业尤其是管理层,其隐形收入部分甚至远远超过显性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更大的收入差距。

3、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

主要表现:

一是决定工资分配的随意性比较大。一些企业不是严格依法和依照政策对工资收入分配进行规范操作,而完全由企业老板凭心情,由经营者个人说了算。这类问题,在采矿、医药化工等行业、港澳台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比较突出。

二是劳动定额和计件工资单价的计算缺乏依据,存在劳动定额偏高,工资单价标准偏低的问题。

问卷统计11.2%的职工反映在8小时之内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完成劳动定额,每天需要加班2小时至4小时才能完成工作量的占28.8%,需要加班4小时以上的占4.7%。反映计件工资不合理,计件单价偏低的职工占35.8%。抚顺一家化工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取消基础工资,职工反映,一线职工星期天不休息,每月纯收入扣除养老保险只剩800元左右。同市另一家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干活最快的女工一个月工资收入也不过500元到700元。

三是部分企业收入分配不透明。

主要反映在金融保险业、私营企业和实行年薪制的企业。特别是某些实行年薪制的企业,领导者的收入被当作秘密和纪律,不得在员工中互相探听或谈论。有的工会主席怕对经营者确定的年薪在职代会上通不过,只得偷偷盖章上报。调查统计,有32.3%的职工对企业经营者及管理层的收入情况“知道一点”,有44%的职工“不知道”职工反映,所谓“知道一点”也是道听途说。

四是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在企业收入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倾斜的倾向。高管层与一线普通职工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据大连调查,有些企业为达到年初确定的经营目标,取得经营效益奖励,而不惜以职工工资充利润,从而保证自身的效益年薪或年终奖励,而大部分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收入均按经营者收入的一定比例递减,致使经营者年薪的收入越高,经营者和管理干部收入占企业的工资总额份额则越大,剩余由职工可分配的部分则越小。很多职工认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收入过高,且考核很难量化,而一线生产工人的收入偏低,且考核严格;企业亏损减薪,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工资却不减,这种反差使职工感到很不公平。

五是加班加点工资不兑现。调查反映,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付加班加点工资,有的甚至把加班工资计算入最低工资标准之内。据职工问卷统计,有49%的企业,以各种理由克扣或不兑现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而按法律规定支付的只占51%。调查还显示,有11.5%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时,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

4、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比较普遍。这次调查中涉及的6市和两产业,除了大连和沈阳铁路局职工反映拖欠工资很少外,其他各市反映拖欠工资问题都比较严重。据省总工会调查统计,截止今年6月份,全省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总额为63.3亿元,被拖欠职工324万人,上述6市2产业拖欠职工工资总额达25亿元,其中抚顺拖欠总额最多,为10.1亿元。职工问卷统计,有14.2%的职工曾经被拖欠过工资,其中累计拖欠12个月以下的占94.9%,12个月以上的占5.1%,人均被拖欠工资3123.30元,其中辽阳市拖欠人均数量最高,为4483.73元。职工工资被拖欠,有的是因为企业临时困难;有的是企业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能力给职工开工资;有的是政府拖欠行为;还有的则是企业钻法律政策空子造成的拖欠。

5、保险费缴纳很不到位。此次调查统计,企业为职工缴纳了一种以上保险的占98.5%,没缴纳任何保险的占1.5%,但是缴纳保险的险种和比例参差不齐,并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依次呈大幅度下降排列。特别是缴纳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随意性较大。很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把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看作是企业的一种待遇,一种笼络人心和留住人才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企业应尽的义务,致使其参保面十分有限。

原因分析调查表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部门监控指导乏力和管理缺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工资决定机制不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过低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是主要原因。

1、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一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是否还需要政府干预存在误区。认为搞市场经济,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用不着再实行宏观调控。

二是对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者决策风险之间不恰当关联。认为企业经营好了,功劳主要归经营者,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风险和困难则由职工共担。三是对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理解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自主决定就是企业主说了算,职工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

2、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影响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规范运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对法律政策了解的匮乏。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私营企业老板,对职工参与企业工资分配的要求和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不了解,因而出现许多盲区;相当一些职工对工资方面的法规政策不清楚,对侵害自身权益的现象表现茫然。据问卷统计,企业对政府宏观控制手段完全了解的只占30.7%,“知道一点”而不完全了解的占56.7%,完全不了解的占12.6%。职工不知道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33.2%,不知道本人工资是否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4.9%,不知道法律规定加班工资支付标准的占18.5%不知道是否缴纳了保险的占3.4%。

3、政府监控指导乏力、管理缺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工资问题的研究弱化。调查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何开展科学的收入分配工作,目前无论从规律的研究上,还是从具体操作环节的研究上,都存在着空白,难以指导企业按照规律办事。

二是组织体制建设弱化。放开了微观管理,同时也在组织机构上弱化了宏观管理。劳动主管部门工资管理职能淡化,人员减少,有的市甚至撤销了劳动工资专门管理机构,或者将其职能同其它部门合并,导致在管理工作实施上出现薄弱环节。如问卷显示,54.9%的企业反映,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没有对企业制定劳动定额实行过指导,对于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由于劳动监督体制弱化和人员严重不足,也仅限于举报查纠,工作不能完全到位。

三是宏观指导配套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和有力。政府对企业工资管理的主要手段,如工资指导线,由于认识的偏差和缺乏行业具体指导性,以及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等原因而难以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由于缺少岗位工作条件、行业特点以及信息不准确等原因,相当一些企业不愿参照;另外还有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由于建立初始不完善和缺乏约束力,执行起来效果也不甚理想。

四是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协调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劳动工资手册制度的实行上,由于个别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不按章办事,使工资手册对工资应有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4、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位,是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混乱的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关于企业工资分配基本的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点,如没有《工资法》、《工资支付条例》等,也表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措施很不完备。我省在企业工资分配方面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存在着滞后和缺位、不完善的问题。如全省《工资支付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工资立法更是空白,使得工资收入监管和分配问题难以依法规范。

5、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企业普遍实行的岗位工资制度总体上有它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因此在具体落实上有一定的随意性。调查表明,虽然企业有47.9%的职工认为岗位工资制度很好,但同时有45.5%的职工对实行岗位工资制度的效果评价是“一般化”,说明这项分配制度还需要加以完善。

另外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上,职工民主参与薄弱,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调查反映,由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进行的工资协商谈判的机制只在某些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有所进展,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尚未开展规范的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占64.8%。一些单位开展了工资协商活动,往往是个别协商、个人协商,事后协商,没有形成一种法定集体协商制度。

集体合同就工资问题协商的内容也仅限于一般原则性的条款,对推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没有多大意义。影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展的原因,有30.9%的企业认为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23.6%的企业认为是“经营方与员工方(工会)地位不平等”,12.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从企业实行年薪制情况看,职工知情权和参与权落实更差。据调查,80%的企业负责人年薪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来确定,经过职代会讨论的只占35.7%。

企业对实行年薪制的反映是,认为企业经营者年薪应与职工工资挂钩的占37.5%,认为应与职工工资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的占40.6%,两项合计78.1%,但实行的结果却很不一致。经营者年薪比例过高和不透明,造成职工不够理解,有23.9%的职工表示反对实行年薪制,而明确赞成的只占37.9%。有些企业经营者给自己规定高额年薪,不与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挂钩,严重损害了职工分配权益。

6、最低工资标准过低。近年来我省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速度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如-20我省社平工资增长121.3%,而同期我省最低工资标准仅增长33.3%,2004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只接近于职工平均工资的40%左右,位于国际通行标准40%-60%的下限。此次调查中企业对这个问题反映比较突出,据133户企业调查,认为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占66.9%。

7、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省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劳动者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委曲求全。如签订劳动合同问题,主要取决于老板的态度;还有加班工资问题,一些职工表示,即使知道法律规定,也不敢向老板提出要求,否则就要面临下岗和被辞退的危险。用人权和待遇权基本掌握在企业老板手中。

四、几点建议:解决好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相适应的企业分配制度,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保护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建设和谐,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通过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加快工资立法和执法监督、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管理和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切实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进职工教育和培训等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宣传。要组织力量,切实加强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理清思路,制定办法。建议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研究班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研究当前企业分配问题,探索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指导和推动企业分配的法制化科学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工资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规定,不留死角地宣传到每一个企业的每个经营者和员工。

2、加快工资立法和执法监督。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在积极推动全国人大加快工资立法的同时,从我省实际出发,尽快将工资支付条例纳入人大立法规划。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工资支付的有关问题做出规定,明确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基本制度、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约束与管理。特别是要明确规定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关的法律行为与责任。解决好省劳动厅等部门加强执法检查所必要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预算等问题,并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等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定期对工资分配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当前要重点推动解决职工加班加点工资和保险缴纳不到位等问题。

3、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

一是要建立政府协调统筹研究工资分配问题的工作机制。建议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定期召集各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企业工资分配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对劳动定额、连续生产行业的工作时间、特殊行业津贴、补贴以及与企业工资分配密切相关的保险、福利等内容,拿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是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工资政策的执行协调能力。劳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要统一步调。对没有经劳动部门审核工资总额的企业,税务部门不允许企业把工资总额作税前列支,银行不得为谋求商业利益,随意为企业提取工资现金开绿灯。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工资指导线与人工成本信息制度。重点是强化对行业工资增长的指导,提高工资指导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推行、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完善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职能,为企业科学管理人工成本和劳动定额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利用政策杠杆提高对企业工资正常增长的调控力度。应当逐步明确以下政策:如应加大企业固定工资比重,浮动工资所占全部工资收入的比例不能太高;企业连续赢利3年以上的,必须依据工资指导线为职工增加工资;企业亏损的,原则上不得轻易减发职工工资,如必须减发职工工资,须经职代会讨论同意;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社平工资3倍的,再增加工资原则上不得超过指导线下线;试行企业“工资储备金”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职工工资不因企业经济效益波动而发生大幅波动和拖欠(工资储备金是对企业在连续赢利情况下为防止收入风险而实行的一种将部分利润转为工资储备的制度,工资储备金制度的实行,要经与工会协商,经职工理解,并经职代会通过,同时储备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工资保证金是对企业防止拖欠工资而实行的一种先行工资预付保障制度,实践证明这两种制度都是可行的);要解决好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扶持与补偿工作。

4、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必须加大职工民主参与的力度,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而不仅仅是在观念上理解和认同。建议: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增加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强制性。规定所有企业工资分配与增长必须在与职工集体协商基础上进行,使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法必依。二是加快推动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统一的企业团体建设。充分履行行业团体作为企业主利益代表者的作用,政府、工会和企业团体三方在源头上推动企业工资协商工作,制定出台各行业的岗位(工种)工资指导标准。有效解决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与企业方权力不对等,职工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

5、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管理。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快培育经理人市场。解决目前经营者工资由政府决定而与市场机制脱节的状况。二是合理控制经营者的薪酬水平。既要使经营者与一般职工拉开一定收入差距,又不能将收入差距拉得过大。建议实行“两低于”制度,即经营者的年薪增长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长,使经营者收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三是经营者年薪收入要公开透明。年薪的水平和各项指标要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监督,年薪制方案应经职代会讨论审议后实施。四是应对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逐步进行规范。

6、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一是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打破垄断,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改变由于资源优势带来的分配不公。二是完善工资含量包干办法。合理控制收入水平。三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将工资外收入纳入工资管理。要使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防止差距过大。

7、切实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要在继续加大力度推动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同时,抓紧治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既要解决好陈欠问题,又要坚决防止由于前清后欠而形成的新的工资拖欠。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解决,要与企业改制和偿还并轨职工债务同步进行,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资产变现,抵押贷款,优惠转让,分期偿还,抵债清欠,资产保全等多种不同措施,分类清欠。为推动欠薪问题解决,加强预防欠薪的长效机制建设,应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和举报制度并加快推行企业用工诚信等级制度,加大欠薪偿还追缴执法力度。对于长期拖欠职工工资不采取措施而引发重大群体有关的事件的,应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8、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应按照国际惯例和我省实际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适当提高标准,并建立起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这对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工资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促进劳动者积极性,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薪资体系调研报告范文

企业为什么而付酬?当然是为业绩而付酬,因为企业靠创造价值、靠利润生存,因此员工必须创造价值,即使考虑到基于政策而应保障的最低线,薪资的大部分也是要与业绩挂钩的,包括短期与长期的业绩。这个道理想必很多企业家、管理者都知道,但有几家公司的薪资制度真正起到激励员工创造价值的作用呢?甚至经济学家智囊团(eiu)对于经理人激励和报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那些正在试图通过创新和世界级的管理寻求企业发展的企业而言,激励和报酬依然是他们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为什么为业绩而付酬对于公司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很多公司没有采用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按业绩付酬是对整个公司文化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尤为明显,因为大多数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基于“关系型”的,因此,资历、地位、人际关系成为薪酬体系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甚至即使因某人表现优异而在薪酬上加以体现,都会引起本人与其他人的不安。因此长此以往,薪酬=福利,企业逐步陷入惰性而无法自拔。

要做好为业绩而付酬,首先要做的是对职位价值的评估,然后是对业绩的考评。

业绩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很多公司是为了考核而考核。eiu的调查显示,几乎很少有公司知道评估些什么。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考核只是提升业绩的手段,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必须纳入企业管理的系统中。其关键在于设立绩效考核目标:一般包括kpi指标、时限性指标、数化指标、描述性指标。考核指标为薪酬提供了依据,薪酬则是使考核指标显得有意义。因此,一个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是基于科学的职位评估与业绩考评的,一般其结构为:

1、基本工资。

(1)基本工资也称“固定工资”,是指一个员工如果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应给予的符合外部劳动力市场价格的报酬。

(2)基本工资通常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其他薪酬的主导因素。他对于吸引优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他又是产生内部公平问题的重要因素。

(3)基本工资所要解决的是给出一个公道的价格,他取决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和公司内部职位的重要程度以及从事某一职位的人数。

2、奖金。

(1)奖金又称“可变工资”,它通常是与“支付多少”和“为什么支付”相关联,一般可分为长线奖金和短线奖金。

(2)它是根据绩效考核达到的目标所给予的报酬,它必须与绩效保持紧密的挂钩。因此,奖金支付要求必须有明晰的衡量绩效评估的标准。

(3)奖金的数量取决于员工的绩效结果和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员工能够正确地理解公司的战略和文化,并有优秀的绩效表现时候,才能够获得可变工资。

3、福利。

福利可以分为两种:法定福利和企业福利。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政策而支付的福利,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和保障性的特点。而企业福利是企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支付的福利项目,也被称为非法定福利,这种福利具有个性化和激励性的特点。

行业调研报告

市场调研是市场调查与市场研究的统称,它是个人或组织根据特定的决策问题而系统地设计、搜集、记录、整理、分析及研究市场各类信息资料、报告调研结果的工作过程。冰箱行业的市场调研报告,我们来看看。

1、 “三农”政策自从今年3月14日人大正式通过,今年为“三农”安排的国家财政支出为3397亿,在中央财政每支出6.5元中就有1元花到了农民身上,农民负担减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的的消费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农村农电网的成功改造,农村用电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为农村家电消费提供了保障。

3、 彩电行业是家电行业中最早关注农村市场的产品,在90年代中期就已重视农村销售渠道的开发,将营销职能的下移,通过在各地级市设立了经营部或分公司,以庞大的人力投入、高性价比设计的产品投放、密集的广告和终端推广来撬动农村市场这快土地,从而使农村的彩电销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达到了销售颠峰。

4、 连锁卖场迫于竞争压力而不断进行的跑马圈地,导致在已处于饱和状态的一二级市场中,连锁卖场单店年销量达到1500台以上的网点已是凤毛麟角,拿长沙市区来说,人口175万,家电销售门店数量高达26个,高投入,低产出,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严重下滑的单店贡献率把各冰箱品牌拖入到了亏损的泥塘,导致一二级市场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三四级市场冰箱的销售状况正处于彩电行业90年代中后期所处的快速增长阶段,所以三四级农村市场成为或即将成为各品牌销量的支撑点利润主要来源。

农村城镇家电拥有数量对比表:

6、 乡镇农村市场冰箱的需求量以井喷之势正在增长,经销冰箱的乡镇网点数量之多,冰箱品牌之多,都无一例外证明了今日冰箱乡镇市场就如同90年代末彩电市场一样,需求巨大,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冰箱行业的最后一桶金,但如何在三四级市场实现有效突破一直是各品牌讨论的题。

以下表格中所列数据是根据实际普查走访所得结果

1、 上表中的三个区域共有网点数量419个,乡镇数量140个,平均乡镇网点数量2,9个,与上年同期网点数量相比增加了一倍,其中网点数量达到5—8个的乡镇占20%,网点数量达到2—4个的乡镇60%,网点数量为1个的乡镇占20%左右。

3、 各品牌按出样数量多少排序如下:hr、xf、rs、ml、hx、xte,但冰箱四大家族累计出样数量只占据50%左右,其他品牌占据50%,因为出样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代表了销量,所以非“四大家族”的其他冰箱品牌冰箱的销售占据了农村市场的半壁江山。

4、 在被调查的上述三个区域中,rs品牌是四大家族品牌中出样数量下降最快的品牌,ml品牌的网点数量与同期相比是增长最快的品牌, hr是各品牌中出样数量最多的品牌,但由于市场保护意识不强,经销商受销售利润的影响,hr在各三四级经销商中是推力最弱的品牌,市场表现较突出的品牌是xf,出样数量仅次于hr,在各经销商中都拥有较好的口碑,也是各品牌中终端建设和品牌推广做得最好的品牌,在各乡道、省道、国道投放了大量的墙体广告,和农村中巴车车身广告。

重视冰箱的性价比:四级市场消费者由于赚不容易、购买力有限,所以在挑选产品时,要比一二级市场的消费者更重视“性价比” 更注重冰箱的实用价值,四级市场消费者购买冰箱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价格、外观、性能、朋友亲戚邻居推荐、当地经销商推荐、品牌知名度、售后服务,追求性价比基础上的廉价。

品牌意识整体淡漠:另外农村消费者由于整体收入水平偏低,所以高端家电市场还相当小,外资品牌在三四级市场难觅踪影,而国内冰箱行业的四大家族在三四级市场上表现也不仅人意,与在一二级市场的表现来说相差甚远,购买冰箱品牌意识不强。

购买物的时令性强:农村消费者购买“大件”产品的“时令性”很强,“有钱不买半年闲”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农村消费者购买冰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春节期间,而此阶段是各品牌集中资源投放市场的核心时间段。

三四级市场经销商需求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抢占三四级市场还要研究三四级市场经销商的心理需求,根据其需求来制定营销策略,我们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的部分需求做以下经销商心理分析:

产品价格:农村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设定了产品零售价格的上限,获取最大利润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采购低价格的产品,这也正是“杂牌”品牌冰箱在三四级农村市场滋生的主要原因,。

产品性能:产品是经销商赢得利润的工具,主要指产品的外观、高度、耗电量、产品的高度等因素,“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在农村市场,老百姓的审美观还是具备的,所以我们看到许多“杂牌”冰箱将冰箱的外观做得非常漂亮,和一线品牌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要超过一线品牌!

产品销量:没有销量就没有一切,即便单台利润不高,但如果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品牌影响力很相对较大,消费者认知度相对较高,经销商也会经营。

市场保护:市场保护和价格控制直接影响经销商的利润,一二级市场是所有“杂牌”冰箱的销售盲区,连锁客户基本没有经销,不透明价格留给三四级市场经销商很大的利润空间,而“一线”品牌无法做到这点,大部分品牌都采用了一套产品,只是价格和政策进行了一定的差异化,并没有专供农村市场的产品。

经销商所认为的风险分析主要指售后问题,大部分“杂牌”冰箱的售后服务都是由代理商承担,工厂按扣点兑付售后费用,同时工厂给当地具备一定实力的代理商一定额度的铺底,代理商同时给分销商一定额度的铺底,经销商有了铺底就掌握了主动权,就降低了经营风险。

相反,一线品牌大都执行现款现货合作,而一线品牌在乡镇市场的售后服务却又是盲区,售后服务质量和“杂牌”冰箱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如果售后能及时,能解决经销商的后顾之忧,则会有大量三四级市场经销商倒戈主推“一线”品牌。

质量问题: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杂牌”冰箱厂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一线”:品牌相比基本没有区别,相反,“一线”品牌由于产能问题,每到销售旺季,批量的质量问题和“杂牌”冰箱相比也不少。

“杂牌”冰箱其实是所谓的“一线”品牌给其他品牌的冠名,我们在拜访了大量的三四级市场经销商后,他们的概念是:“能给我们带来利润的品牌就是好品牌,就是一线品牌”。

综上所述,“一线”冰箱品牌在农村市场的销售不算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并不是“杂牌”冰箱太强大,而是因为“一线”品牌没有充分重视农村市场!‘一线“品牌真正的敌人是他们自己,即便拥有先进的营销理念,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拥有素质很高的营销团队,以及拥有一套完善的营销策略,但由于没有落实在三四级市场,该强的地方没有强,不该弱的地方却弱了,难怪许多“杂牌”冰箱厂方人员无不自豪地说,和一线品牌竞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仅凭价格这一件武器,一线品牌就败下阵来。

综合上述所述,三四级市场冰箱的需求潜力巨大,如果把三四级市场看成是冰箱行业的最后一桶金,丝毫不夸张,“得渠道者,得市场”,但即便如此,受农村市场渠道特点、消费者需求特点、经销商需求特点的影响,我们要真正抢滩三四级市场并非易事,目前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解决。

网点布局分散,交通不便利是开发农村市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按目前一个地级城市由1-2名业务人员负责,要将市场细化进行深度分销难度很大,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要解决组织结构问题和人力效率问题

要解决网点开发和铺货上样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两种途径可以解决:

在家电销售行业,人力成本是最各项成本中最低的,在人员选聘上,可以降低门槛,专科以上文凭即可,费用情况如下表所列,三四级市场专管业务人员全部地聘化,专门负责乡镇市场,月薪 1500元—xx元;具体见下表:

如果

上述方案中,第二种方案更加有效,因为采用第一种途径增加人员后,管理一支庞大的营销员队伍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一切管理活动中最难的管理对象,所以,管理成本会增加,而租用车辆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是租用代理商车辆必须在年初签定代理商协议中进行书面约定,将该条款纳入协议并明确配备业务车辆是取得代理权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要解决产品问题

产品是企业生命,是企业灵魂,抢占农村市场必须要有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产品,要有适合农村经销商的产品,否则无法实现农村市场的大幅度增长,产品必须和一二级市场差异化,同时绝对不能从其他“杂牌”厂家oem,如果一贯以制冷为主业的企业从其他厂家帖牌,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外观设计,价格却比其他“杂牌”产品高出20%左右,等于给“杂牌”冰箱在做广告。

第一, 设计农村产品的价格要适中,成本分摊上要区别其他一二级市场的产品,根据“杂牌”冰箱的价格来倒推“一线”品牌的价格,将“杂牌”冰箱不具备而“一线”品牌具备且切实用到市场上的营销费用分摊进去,如果单价价差控制在10%左右,则有很强的结合竞争力。

第二, 产品外观要学韩国产品,凡是消费者能看到的要做到很好,看不到的可以放松要求,简洁大方,面板材料不一定要很好但外观一定要时尚 ,要注意产品设计的高度,170升的产品高度要在1480mm左右。

第三, 性能设计上要侧重于基本功能,起码要二级节能,最好是一级,比如,可以将节能冰箱玻璃面板改为普通的拉丝面板,降低销售价格专供批发渠道,蒸发器绝对不能使用绑管式的,抽屉使用透明抽屉,这是冰箱行业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 农村批发产品的包装要加强,由于批发环节中,从工厂到消费者家庭所需的运输流程比一二级市场零售环节要多,且运输路程要长,路况情况要差,所以冰箱包装的底座和外包装要适度加厚,以降低残损率,减少公司的综合成本。

再次要解决品牌推广问题

农村市场由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他们接受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地方电视和所“见”所“闻”,三四级市场品牌传播还是以传统的口碑相传为主,冰箱品牌在湖南省除了xf做了大量的墙体广告以外,其他冰箱品牌基本没有推广措施,如果“一线”品牌在三四级没有推广,价格又高于“杂牌”冰箱,那么对农村市场来说,“一线”品牌可能就是“杂牌”。

乡镇和农村的信息传播载体非常有限,除了电视媒体外,墙体广告是进行品牌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要学习彩电行业农村成功的推广经验,在国道、省道和交通要道上发布墙体广告,墙体广告的优点是成本低,视觉冲击力很强,农村消费者接受率高,并广为经销商所宣传。

车身广告由于具备流动性,且流动范围广,也是农村市场品牌推广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如从各乡镇到县城的中巴车,地方农用车、三轮车等以及摩托车和三轮车的车蓬都是很好的推广载体。

终端建设也是品牌推广最有效的途径,主要包括终端展台建设和终端门头建设,彩电行业在农村市场的辉煌时代已基本结束,乡镇经销商已逐步将重点转移到白电行业,尤其是冰箱行业,以前乡镇经销商的门头几乎被彩电垄断,冰箱品牌想制作都不可能,通过前期对长株潭419个经销商的走访,目前有许多经销商愿意尝试将彩电品牌的门头更换成冰箱品牌,所以在公路边或者是中心乡镇的经销商门口制作门头喷绘,其宣传效果很明显。

乡镇市场的品牌推广途径还有一种被大部分品牌遗忘的推广载体,那就是我们自身的营销人员,营销人员代表的是品牌,代表的是冰箱行业的专业人士,代表的是“布道者”,适当对营销人员进行包装是最好的品牌传播途径,如:拜访客户时统一工作服,统一公文包、统一挂工作证,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诚实做人,诚信经商”。

要制作适合农村市场使用的物料和礼品,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免检产品”以及相关的pop和立牌,农村消费者经常将pop看成是冰箱的一部分,购买冰箱时所要pop,所以在pop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农村市场的促销礼品侧重于实用价值。

由于农村消费者都喜欢“名牌”产品,喜欢邻居间相互攀比,消费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所以上述品牌推广对于撬动农村市场是必不可少的。

售后服务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带来以下问题:第一、退货比例增加,部分问题很小的产品也因为售后不及时造成退货,在退货的过程中由于搬运的不规范将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第二、售后不及时所造成的退货就好比要经销商将吃到嘴的肉吐出来,会严重动摇经销商经营的信心

解决售后服务问题首先解决网点数量问题:农村市场网点布局分散,交通不便利,而大部分“一线”冰箱品牌售后服务网点都不可能做到一县一点或者一县多点,售后服务有限的网点和广阔的农村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少量的网点去及时解决分布很广的用户售后服务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三四级市场售后服务网点的扫盲工作应和经销网点的开发工作并驾齐趋,甚至要在经销渠道开发之前先行一步,正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服务要先行业务至少要同步进行。

其次要提高服务商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品牌服务所带来的利润,所以,适度提高三四级市场服务商的结算标准很重要,同样是上门维修,同样的故障,但一二级市场由于路途较近,所需工时也少,而三四级市场,有时地处山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利,一台冰箱的维修可能所需时间就是一整天,若结算标准不做适度提高,维修点上门的积极性会大打扣,不要说服务质量问题就拿最基本的服务及时性也无法保证,有的维修点为了节省时间和路费甚至直接将鉴定单开好放到经销商处,直接让消费者做退货处理。

当然,要实现三四级市场的有效突破,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要协同代理商解决物流配送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也可能不需要解决上述所有问题,只要一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就可能成功,因为大部分“一线”品牌目前根本就没有重视农村这快肥沃的土地,即使重视了,但没有真正去挖掘,去实施相关营销策略,各品牌的高层应高度重视,但更应立即行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综上所述,根据对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区域,共计419个网点、140个乡镇的走访调查,可以总结出目前三四级农村市场冰箱的需求量在快速增长,同时也不难看出三四级市场的特点与城市市场有很大的差别,只有真正了解这些市场的特点,特别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特点和经销商经营心态,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集中资源进攻农村市场,才能真正把握这些市场的脉搏!三四级市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企业销量的支撑点和利润的来源。

行业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组织由销售部通过办事处主任负责执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并结合代理商电话谈话,调查时间为三天,根据调查过程分析,调查市场以省会市场为主体,调查问卷发放28份,返回26份,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调查粗放,也能局部反馈市场状况,对产品开发及推广管理有启发参考价值。

本人于20xx年开始切入浴霸产品的推广,属于第一代浴霸营销人,浴霸又称为室内取暖器,分为灯暖型、ptc发热型。面市以来已发展成为集取暖、照明、换气、装饰、理疗、空气净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家电产品,应用广泛。

我国在1993年开始研制生产销售浴霸,九十年代末进入发展期,1998年后浴霸市场高速增长,20xx年~20xx年真正形成市场规模,尤其是20xx年,全国浴霸企业迅速增加到100多家。目前,全国浴霸企业达到376家。浴霸市场已经度过市场导入期,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1999年之后得到大发展。但真正进入市场并形成一定规模是在20xx年和20xx年,尤其是20xx年,全国浴霸企业迅速增加到100多家。其中不乏美的、容声这样的著名企业,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浙江。

浴霸是低投入、高回报的小家电产品,制造的资金和技术门槛不高,知名名牌多以oem方式进入浴霸领域,先期投入、风险更小。

目前,全国的浴霸生产企业376家,有超过10万的从业人员,20xx年国内市场销量估计达到400万台。20xx年国内销量估计达到550万台。20xx年国内销量估计达到700万台。销售额规模超过10亿元。

目前城市居民家庭中,浴霸的拥有率不到15%,相比于热水器的普及率,(70%以上),浴霸的市场空间巨大。国内市场消费者对浴霸的认可度达82%。

随着城市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开拓,预计未来3年的市场需求以及预期购买率将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xx年国内市场需求预计为900万台。20xx年国内市场需求预计可达1300万台。

浴霸市场真正雏形在20xx年底形成,到20xx年3月份年初出现浴霸投资高潮,电工厂家大多开发浴霸市场,其中浙江派电工厂家为多,广东电工派厂家很少介入,如飞雕电器、龙胜电器、泰力电器,正泰电器、豪意电器、福田电工等,家电类厂家澳柯玛首家切入,后来该品牌电工也开发浴霸产品,20xx年格力,20xx年家电品牌如美的、帅康、方太、德意、阿里斯顿等热水器小家电品牌,以及后来的太阳能厂家如皇明、华扬等,后来照明企业如欧普(20xx)、tcl(20xx)、雷士(20xx)等,还有其他投资进入,如宝兰、楚楚、泰南、超导等。同时还有浙江一些电工及低压电器厂家推出作坊式低劣品牌,或者如“深圳奥普”“香港飞雕”的傍名牌。

(1)奥普:20xx年奥普浴霸打造行业第一概念,铸造品牌定位区隔,以后没有任何品牌超越和抗衡奥普地位,西安市场英雄代理商马悦于20xx年成功操盘陕西市场(此人后来全盘策划了行业灯饰卖场美灯多,他有家电卖场市场经验),开始浴霸卖场先河,引入小家电终端模式,并引入中国著名策划机构合作,稳步发展以浴霸为先头部队,打造了卫浴电器专家的品牌概念,延伸到高档换气扇,洁具等产品,以商超为主要渠道,推广采用分公司制度和办事处模式。

(2)飞雕:飞雕电器20xx年切入浴霸行业,当时飞雕市场飞速上升,销售额由98年300万飙升到99年1.8亿,全国办事处组建,销售团队420多人,公司产品迅速延伸,浴霸也只是一个延伸小项目,但是借行业攀升力量,以及央视强力广告,终端形象铺天盖地推广,20xx年新品推广3%提成激励,迅速建立全国销售网络,当年销售达到8000万,及至20xx年飞雕引入河北沧州代理商石燕出任营销总经理,她善于促销压货、保险公司团队激励模式,并引入格兰仕人才出任核心决策层,以至销售37万台,超过奥普4万台。现在浴霸已经形成该公司核心产品,但是由于飞雕以电工、灯具、五金为主要渠道,商超渠道一直没有起色,部分区域装饰公司渠道比较成熟。

(3)名族:龙胜电器浴霸子品牌,该公司延伸产品都采用子品牌模式,名族浴霸上市突破常规,央视开道,突出子品牌,龙胜管业卫浴类同期推广,而且该公司分析产品属性,以华东及大城市为主体市场,开拓卖场渠道,新颖产品概念包装,浴霸纷争中迅速树立行业前三名品牌定位,和飞雕在二级市场及第二梯队形成竞争,但是由于飞雕浴霸强势网络优势,名族趋于弱势。

(4)澳柯玛、美的、德意等以家电渠道为主体,只是其中延伸产品,不是主打产品,其中澳科玛势头也较为猛烈。

(5)、楚楚及泰南为专业浴霸品牌,推广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网络优势,处于行业第三梯队优秀品牌。

行业调研报告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以发展、管理、团队、一流为重点”的总体工作思路,将投资体制改革后新时期电网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建设“一强、三优”、“以人为本”的高度,进一步推动现代企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代设备陆续在电网投入运行,这就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参与企业的发展。其实未来电力企业的竞争也是管理和人才的竞争。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只有加强教育和培训,才能获得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呢?这是企业管理者首先要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也为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我们工会的妇女职业委员会肩负着建设女职工队伍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要发挥自身教育功能,提高女职工素质,优化文化结构,提高专业技能,以新的精神和工作态度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

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电力系统的现代设备日新月异,旧设备不断更新淘汰。然而,运行这一制度的人口正在老龄化,尤其是低学历的女性劳动者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截至10月底,我公司共有女员工132人(含农电员工,下同)。其中初中及以下占9.85%,高中占15.15%,中专毕业生占18.18%,中专毕业生占9.85%,大专毕业生占37.12%,本科及以上占9.85%。职称结构:初级以下12人,中级3人,高级职称0人;另外中级工9人,高级工4人,技师3人,高级技师人数为零。

从女职工文化和技能现状来看,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高学历、高品位专业和高技能人才短缺。有的上了技校,进了电力企业,接受了各种培训学习,但文化水平还是低。但在六七十年代,电力企业对岗位工作的技术要求不高,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矛盾并不突出。进入新世纪后,电力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计算机管理的构成全面展开,对工人的工作和技术提出了要求。因此,当前女职工素质低与电力企业现代化的矛盾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观原因是“三荒”。

1、认知偏差,缺乏学习热情。在实际工作中,女孩和工人没有看到现代设备的不断更新,这就对提高工会素质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他们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可以应付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再学习;有的女职工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工作累了,家务太多,根本没心思坐下来学习。学习缺乏动力。

2、观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第一,觉得自己文化低,年龄大,进步无望。学了东西能怎么办?第二,我认为生活的乐趣在于文化、娱乐、休闲,不想把业余时间用来学习技能。即使组织在单位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是“想让我学”而不是“我想学”,剃光头往往是个烫手的活儿。

3、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总认为女同性恋不如男同性恋。

面对女职工“三荒”的现状,我国妇女职业委员会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研究电力行业女职工必须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具体来说,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其特点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善于学习和了解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和发展的知识和信息,把自己的命运与电力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诚实守信,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2.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女员工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知识。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其次要知识面广。知识太狭隘的就是素质不完美的。

3.劳动技能好。主要指专业技能和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特殊能力(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专业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好。主要指身体素质、精神状态、耐力、抗病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实现新世纪电力企业女职工必备的素质,我国女职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学习、实践、竞争”中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方法,在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工作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下功夫,使女职工的工作生动活泼,营造了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1、提高质量首先是学习。

组织女职工学习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理论水平。利用读书小组的形式,组织女职工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在全公司安排成立了六个女员工读书小组,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每个女员工都有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在女职工读书小组成立动员大会上,单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鼓励女职工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努力学习,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本局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通常大家都是在小组会议上交谈沟通。很多人还把自己以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与法律法规的解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大家分别写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包括很多有一定思想内涵和理论水平的论文和经历。比如林爱辉写的文章(我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增光)获浙江省优秀论文三等奖,(关于如何提高女职工队伍素质)获全省工会女职工工作论文第二次研究报告优秀奖。妇女职业委员会还向市电力局妇女职业委员会推荐了3篇女工写的读书心得,其中两篇被省电力公司选登在报刊杂志上,分别获得温州电力局论文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爱”和“灵感”的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我们的女子职业委员会把名著(如果它给了我三天的光明)(我的人生哲学)发给每一组。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服务态度,纠正一些莫莫和粗鲁的工作作风,用“爱”对待客户,用“微笑”提供服务。由此可见,在近几年的民意调查中,平阳电力服务态度的评价结果始终高居榜首,深得民心。

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面对电力工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设备的不断升级,计算机管理的全面普及,女工必须正视自己素质不高的事实。在单位领导的倡导和妇女职业委员会的努力下,女工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培训。现在,他们基本上可以用电脑做好自己的工作。随着电力设备的不断更新,专业水平是提高女员工工作效率的关键。我们利用市局的技术竞赛,邀请公司业务骨干传授相关知识,开展在职技术培训,组织女员工相互学习、相互传授,不断实践,让女员工提高专业技能。例如,在温州电力局35kv变电站运行技术竞赛中,女队员叶静获得个人技术竞赛二等奖,并代表温州电力局参加省公司运行技术竞赛,获得个人第八名和团体第三名。女职工楼在农电岗位知识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在省节能计量调整测试中获得第二名。

3.奉献爱心,营造和谐氛围

提高个人素质,一定要有企业文化氛围。以“奉献爱心,构建和谐”为主题,妇女职业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汶川地震后,我们组织看电视、读报、举办吹风会等形式,让女职工了解灾情,感受灾区疾苦,获取抗震救灾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女职工募捐的热情。每个人都慷慨而真诚地献出了一片爱心。女职工共筹集资金1.79万元,9名女职工志愿者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这些活动展示了女性权力工作者无私助人的社会形象,为社会贡献了光和热。今年年初,当公司组织一支优秀的抗冰队伍去文成、云和抗灾保电时,妇女职业委员会带领女工去灾区为抗灾战士洗衣服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做好灾区重建工作。在台风多发季节,后勤服务队的姑娘们总是面带微笑地给急救人员送去几碗炖绿豆红枣汤、几瓶矿泉水和毛巾,给灾民家里发去“温馨提醒,安全用电”的传单,从而营造出企业和谐的氛围和民营企业和谐的关系。

营造和谐的氛围不仅体现在各种活动中,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妇女职业委员会本着尊重和关爱员工的原则,做更多温暖的事,说更多温暖的话,特别关注单亲、贫困、患病女工的生活,与她们谈论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给她们的心灵送去温暖。在“金秋恋爱”活动中,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们确定了3名单亲女职工困难学生,每个学生的1000元由工会主席和妇女职业委员会成员个人出资,帮助解决了学校困难问题。

由于一贯的倡导,企业女员工的道德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助人为乐的时尚成为企业的主旋律,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企业与人民的和谐关系,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4.以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女职工的身心素质

新时期女工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如何通过自己喜欢的活动激发自己的锻炼兴趣来缓解工作压力?最近温州出现了健身舞蹈热,但是女工没有时间参加。我们的妇女职业委员会为女工组织业余舞蹈班,邀请优秀的舞蹈教师,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提高了中青年工人的舞蹈水平,多次参加演出。看着他们在舞台上优雅的姿势和熟练优美的动作,我们尝到了工会工作的甜头。后来在市局歌舞晚会上,他们的表演(《阳光之歌》)、《太阳的孩子》、《朱墨颂》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更奇妙的是,在音乐和舞蹈的影响下,女工们觉得自己的精神面貌像花朵一样开放,心灵像草一样旺盛。这些都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趣味体育游戏、爬山、绕城跑步、发短信、表达祝福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的女员工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精神得到了体现,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以上措施符合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它开拓了员工的作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工会的妇女职业委员会将与大家一起努力,使平阳电力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薪资调研报告

优秀作文推荐!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部分地方政府已经与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合作,由后者研究提供收入增长方案,使地方实现城镇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据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刘军胜测算,根据平均工资增幅与gdp增长的关系,若今年全国gdp增长幅度为8%,则今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为8%-10%,将低于去年的增长水平。在去年工资普遍上调的前提下,今年实现工资持续高速增长难度不小。

记者还获悉,对于今年的工资调整思路是:"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工资立法进程。"而备受关注的《工资条例》虽然没有纳入今年的立法规划,但是相关的起草工作仍在继续,同时围绕促进工资增长的相关配套制度也在制定中。

今年不会大范围上调最低工资。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形势亦不乐观,社会公众对深化工资分配改革及工资增长的期望仍然很高。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今年两会记者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将根据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情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情况,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今年不会像去年那样全国范围内普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考虑到物价问题,一些地区仍然会上调。

刘军胜认为,今年最低工资标准仍有上调空间,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方,工人对工资上涨的预期较高,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为了缓解用工紧张,这些地方仍然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原则上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在去年整体调整的情况下,今年不会普遍上调,考虑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继续调整仍有难度,主管部门不会统一要求,主要依靠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加薪"到底影响多少人。

从五一开始,吉林省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22%,跟上了今年十多个省市上调的步伐。目前,北京的月基本工资已由960元调整到1160元,天津由920元调整到1160元,江苏由960元调整到1140元,广州和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都增至1300元,而浙江调整后的1310元为我国目前最低工资最高的省份。"实际上,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并非最低工资标准受益对象,其工资增长也非推动重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包括农民工才是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影响对象。"刘军胜表示。

在4月19日结束的全国劳动关系座谈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按照专家们的看法,在最低工资标准线浮动范围内,预计影响8%左右的人群,根据他们测算,合理的区间在5%-10%."如果超过了10%,就说明标准定高了;如果影响人群低于5%,就说明最低工资标准还有上调空间。"刘军胜告诉记者,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受到影响,目前国内的统计方法远未达到精确,只能根据测算进行大致估计判断。

扩大企业薪酬调查范围。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工资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尤其对低收入群体是有影响的,但另一方面对就业会带来负面影响。"最低工资标准是双刃剑,提得过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企业很可能选择裁员,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业没有了何谈提高工资,所以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下降。"刘军胜说。此外记者获悉,人社部将扩大企业薪酬试调查范围,逐步将非公有制单位的工资纳入监管、指导和服务范围。"由于长期以来非公有制单位用工登记备案存在缺陷,导致有关工资统计数据发生偏差。而对企业进行规范的用工登记备案后,为准确掌握各种类型企业用工成本创造条件,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更多参照。"刘军胜表示。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实也认为,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当地的就业水平,二是要考虑到当地企业的盈利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估计出最低工资标准在什么水平上是适应的,才能发挥它促进工资增长的同时,又不会带来失业问题。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猜你喜欢
相关实习报告
推荐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