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剧除了《西游记》以外,大概便要数《济公》了。 影视剧中这位衣着破袈裟,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的道济和尚,世人多称之为“济颠”、“济公活佛”,又传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 (道济画像,清代竹禪和尚作,灵隐寺文物室珍藏展出) “济公”是民间的称呼,禅宗史上一般称他为“道济禅师”。 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得道高僧,俗名李修缘,生于浙江台州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祖上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父亲李茂春更是被当地人称为李善人。 李修缘从小聪明好学,自幼偏爱佛法,弱冠之年便在国清寺落发为僧,后又到杭州灵隐寺修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灵隐寺虽然是千年古刹,但是扬名天下还是因为济公。 他不一样于一般的出家僧人,他不戒酒肉,衣着破烂不堪。随处可居,随处可乐。因时常扶危济困、彰善罚恶,故而后世百姓尊称其为“活佛济公”。 公元1209年,道济禅师在虎袍寺圆寂。 道济禅师一生,兼具高僧的德行,道士的隐逸,民间游侠的仗义,嬉笑怒骂间救人于水火之间,不仅如此,他还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也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评价道济的诗文时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大家熟悉的口头禅“羊毛出在羊身上”就出自他的打油诗,原诗是这样的: “唐家閧里闲游赏,妈妈家中请和尚。二百衬钱五味食,羊毛出在羊身上”。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俗语来自《济公李修缘》一书,其实还有后半句,叫“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前两句似乎是和尚为吃酒肉我的借口,但后两句一加上,意思就完全就变了。 虽然济公本人是个酒肉和尚,但在他看来,和尚喝酒吃肉的行为是不对的,他认为自己是个特例,其他人很难做到他的定力,因此会误入歧途。 《济公传》中有一首偈言,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 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经过长期持续性的考察,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 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道济禅师曾在西湖边的灵隐寺和净慈寺出家,从而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常常独自来到西湖泛舟,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感受着清风朗月。 《湖中夕泛归南屏四绝》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qiān),湖边杨柳拂雕阑。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春天到了,西湖按捺不住春光的外泄,终于大方地让湖边泛绿的柳枝轻抚着雕阑。 其实,真正让人快乐的东西很简单,甚至都不需要花钱。一缕清风、一池碧波、一树绿意、一声鸟鸣,都足以让人心情舒畅起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人的免费馈赠。 正如诗中所言: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湖中夕泛归南屏四绝》 (其四)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五月的西湖,天凉似秋,尖尖的新荷叶蕊夹带着暗香浮上了湖面。好个闲适的心情! 到明年这个时候,或许我已经不在这人世上了,那又去了哪里?禁不住“把酒问花”。那花儿点头,或是表示知道,或是知而不可言说。 正是看破生死,洞悉世事,济公即便身披破帽衲衣,依旧能游戏世间,潇洒自如。 正是心中无一物,才能徜徉山水,自得其乐。 济公一生“惟与诗酒是因缘”,一生写了不少吟酒诗,潇洒坦然,自由自在,颇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豪情。 《饮酒》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济公喜欢饮酒,也热爱着西湖,在这首诗里,他突发奇想,将整个西湖当作酒盅,西湖的水是盅里的酒,那样他就可以和身躺倒在西湖这个“酒蛊”边上,一口口地吞着这喝不完的美酒了。 他的诙谐幽默由此可见一斑。 禅师在临终示寂之前,曾作有一首《临终偈》(辞世颂),这二十四字虽短,却说尽了人生的真相,可谓是字字珠玑。 《辞世颂》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他说,自己这一生兜兜转转,忙忙碌碌,却始终蝇营狗苟,这60年,一片艰辛,一片狼藉。 有的人可能以为达到人生巅峰了,有的人可能以为看破这个世界了, 无论怎样度过一生,到最后才发现,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什么也带不来,什么也带不去,到老了,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和生命诞生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功名利禄、离合悲欢,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我来了,这里是连天的碧水,我去了,这里依旧是碧水连天。 一来一去间,或许正是生命的意义。 珍惜当下 ,不做遗憾的事 。至于什么是非成败 ,不必过多地太放在心上 ,毕竟凡间走一遭而已,何必如此为难。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