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优秀作业设计稿范文 第一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元,已知铅笔每支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优秀作业设计稿范文 第二篇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一、在备课方面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优秀作业设计稿范文 第三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嘉峪关、屯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初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 图文结合,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并通过反复朗读和抓关键词,体会长城“长”的特点。 初步激发学生对长城的热爱,对我国灿烂辉煌的文物古迹引发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长城图片,介绍长城的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学生介绍当地旅游景点[请同学们自由发言],顺势引出课题并板书。 2、播放简介长城的音频资料和长城图片,以音频女声为导游,边听边欣赏。之后学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易错之处多读几次。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逐行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并齐读巩固。 3、教师范写生字“嘉”(强调横笔画的长短区分,其中有最中间一横是主笔,要写最长),学生练写“嘉”字,并挑选一个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练习。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出示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引入第四自然段即课文中心句,并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初中优秀作业设计稿范文 第四篇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初中优秀作业设计稿范文 第五篇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初中优秀作业设计稿范文 第六篇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