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范文大全 说说签名 说说名字 说说短句 说说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形容季节变换快的句子【描写四个季节的一句话】 >

形容季节变换快的句子【描写四个季节的一句话】

举报/反馈

小暑至形容季节变换快句子,鹰击长空。新华社发

南方稻谷。新华社发(邱海鹰 摄)

莲藕开正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

物候记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7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说的:“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这里的“六月”,当然是指农历。暑即热,小暑即小热,此时气比较炎热了,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实上也是如此,小暑节气后面接着是大暑,那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正常况下,小暑时的天气是不会过分炎热的。但假如某一年小暑时特别炎热,那也不足为奇,实际上意味着该年度的最热档期(也就是大暑)提前了,接在大暑后面的“秋凉”自然也就会相应提前。民谚“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总结。

□李建中

A气候与物候

从全国范围来看,小暑时节的气候总体呈现南旱北涝东旱西涝的特点。原本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此时进入多季节,降明显增加。小暑前南方需要防洪,小暑后则需要抗旱形容季节变换快的句子;而北方小暑后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

就气温而言,此时各地温度都明显升高,进入盛夏。在南方地区特别是低海拔河谷地带,开始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不过,对农民来说,并不担小暑的炎热,反而会担心小暑不热。农谚说:“小暑热,果定结形容季节变换快的句子;小暑不热,五谷不结。”在中国大部分的农耕区,小暑时节农作物都进入到茁壮成长阶段,高温多雨天气正是催发农作物快速生长的重要因素。

此时的农事活动,主要是做好各种田间管理工作,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长势施肥追肥、防涝抗旱、防治病虫。早稻和春玉米陆续进入成熟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候,需预防高温逼熟。中稻和夏玉米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肥加水,助其穗大粒多。晚稻处于秧田期,需注意保持沟渠通畅,防止渍涝。此时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十分旺盛,农谚说:“小暑时候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在注重施肥的同时,特别要做好整枝、打杈、去老叶工作,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透光,以免蕾铃脱落。

需要注意的是,高温天气也有利于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的繁殖,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任务。

对小暑时节的物候特点,古人是这样说的: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这里的“温”,不是“温暖”“温和”的意思,而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一来,大地上的风都带着热气,如一股股热浪。唐代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小暑时节,气候炎热,蟋蟀都逃离了热气蒸腾的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诗经·七月》中,便有描述蟋蟀躲热乘凉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的“八月”,对应夏历的六月,正是炎热的小暑时节。三候鹰始鸷:指小暑时节,老鹰都选择远离气温太高的地面,高高飞起,在长空中练习搏击之术。

关于小暑节气的气候与物候,左河水先生的《小暑》一诗对此做了较好概括:“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通过南北两地气象转换的对比,以及盛夏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荷花,形象描绘出了我国南北地区在小暑节气里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B食新迎三伏

过小暑的习俗丰富多彩,集中表现在怎么吃和怎么玩才能更好度过暑期上。

在过去,许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食新”,就是将新割的早稻碾成米,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将新收的小麦磨成粉,制成面饼、面条等,然后全家开 开心心地尝新,或与邻居乡亲们分享着吃,以表达对丰收的庆祝和祈愿。当然,这些新鲜食物也要准备一份用来祭祀五谷神灵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生活在城镇的人们,在小暑这一天则要买上一些新米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

在苏北和鲁南地区,“吃伏羊”(有的地方叫“吃暑羊”)是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小暑正是夏忙刚过、秋收未到时,忙了半年的人们为犒劳自己,往往会几家几户合在一起吃伏羊。此时的羊已吃了数月的青草,正是肉质肥嫩鲜美的时候。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当地民间就流传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俗语,还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的民谣。

小暑过后很快进入伏天,不少地方有小暑“吃伏面”的习俗。此时正值麦收不久,家家都有新麦,人们便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一顿新白面做的面条,这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据有关资料记载,伏日吃面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魏氏春秋》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不少地方则是吃过水面,将过水后的面条拌上蒜泥,浇上卤汁,味道鲜美还可以“败心火”。

多地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具有清热、开胃、养血、除烦的作用,非常适合暑天食用。过去的人们虽然不知道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但却非常清楚藕的功效,清楚暑天吃藕好处多多。于是在小暑时将鲜藕切块以小火煨烂,或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既享了口服,还对去除暑热、帮助睡眠大有益处。

有句俗,叫“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一年四季有,小暑黄鳝则大不同,此时的鳝鱼是一年中最为肥美的,营养价值高。中医认为,鳝鱼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中医还有冬病夏治、冬病夏补的理论,盛夏是哮喘、关节炎等冬病的缓解期,此时吃鳝鱼,不只是享口福,还能对诸多潜在的冬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提前治疗作用。

小暑时节正是万物生长十分旺盛之时,因此应时可口的食物颇多。小暑这天,北方不少地区的人们习惯喝粥,而在山东则有吃生黄瓜和煮鸡蛋的习俗。湘西的苗族,小暑前后有封斋的习俗,禁食鸡、鸭、鱼、鳖、蟹等动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临沂地区,有“小暑舐牛”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要给牛改善饮食,煮麦仁汤给牛喝。习俗认为:牛喝了麦仁汤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当地民谣是这样唱的:“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C纳凉过小暑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除了饮食驱暑外,休闲纳凉是人们重要的消暑方式

稍微上些年纪的人,脑子里应该都储存有这样的画面:烈日当空照,大树底下一副棋盘,两个或穿背心或袒露上身的人,一摇蒲扇一手提棋子捉对厮杀,旁边围了一群老少爷们……夏季漫长,暑期炎热,于树荫下纳凉下棋,成为一部分人小暑时节正式打开的生活方式。局外围观之人,也顺带纳凉避暑了。

小暑这天,过去北京等地有“斗画眉”的习俗。画眉鸟,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雄鸟尤其善鸣好斗。小暑时节,养有画眉者各提鸟笼,来到天桥、先农坛等地,摆开阵势,观画眉彼此相斗,借以休闲解暑。民谣“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说的便是斗画眉的情形。

玩蝈蝈儿,是小暑时又一习俗。蝈蝈儿用翅羽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小暑前后,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装在小竹丝笼中或纸糊的盒子里。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卖蝈蝈儿之处立即成为热闹之地。中国南北多地都有玩蝈蝈儿的习俗,老北京人尤,八旗妇女还有将厚厚的鞋底挖空把蝈蝈儿放在里面的,使其叫声与鞋子的踩踏声彼此呼应。

扑流萤,也是小暑时的一个玩法。流萤即萤火虫,小暑时节,雌虫在水草里产卵,接着小萤火虫飞出。萤火虫的尾端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入,发生氧化作用而发出光亮,看起来非常漂亮。小暑后,孩子们喜欢在夜里捉来流萤,用蛋壳或者纸制成透明的灯笼,将萤火虫放在其中,萤光忽明忽暗,玩得特别开心。有时候,大人们也忍不住跟着玩一把。《隋·炀帝本纪》就载有隋炀帝在征集到大量萤火虫后,到山野将其全部放出,霎时间岩谷萤光闪烁的事。

小暑酷热,不适于剧烈运动,于是,垂钓成为一部分人避暑活动。小河岸,柳塘边,沉心静气,静待鱼儿上钩,实在是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心静自然凉,暑热已相忘。

亲水玩水,自古就是小暑时节人们休闲纳凉的重要方式。夕阳西下,晚风习习,到湖边、河边、池边、塘边散步纳凉最好不过,像北京的北海、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等知名水域,更是古往今来人们消夏解暑的好去处。如今,不论男女老幼,都有借水消暑的癖好,在河湖上坐船游览,在山水间放松身心,实在是消夏避暑之乐事。以成都为例,每到小暑前后,人们便纷纷前往都江堰虹口等地,玩河水,吃河鲜,甚至连喝茶、打麻将的桌子都摆进了河水里。

暑,是古人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之所以被称为“邪”,是说它们都是异常气候的产物,人的机体往往一时间不能与之相适应,因而很容易导致疾病。所以,在小暑时节,面对炎热酷暑,人们不可太贪凉,不可“纵意当风,任性食冷。”好些疾病,就是在不经意间吹冷气吹出来的,吃冷饮吃出来的,洗冷水洗出来的。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猜你喜欢
相关句子
推荐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