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希望以下这些三年级教案的示范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迪。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第38页做一做,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颜色笔。 教学过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摸球试验,摸球20次,根据摸球的情况完成好摸球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观察统计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3、推测、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学生汇报)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打开盒子看看。)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吧!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6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个同学拿到图案? 真聪明!那就把这张图案送给你吧?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转盘由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 要求一:指针指在红色的可能性大; 要求二:指针指在蓝色的可能性大。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窜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喜新厌旧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三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四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挂图、计分表等。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五1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单位间的换算。 3解决实际问题。 4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1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克1000千克1000吨 26页:第7题) 4000g=()kg9kg=()g ()g=7kg6吨=()kg 8000kg=()吨()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000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1)出示图及题目:有5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000千克1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六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七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课件,镜子。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八第9页例5以及练习。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能熟练八个方向的联系。 多媒体。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简单的路线。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说说今天的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作业:课堂作业本 板书:认识简单的路线 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九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一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教学"试一试"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二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