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需要与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适应,确保教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教师可以通过参考教学计划范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板书:a:b=d:ca/b=d/c)。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我们刚才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而另一个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17)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2、教学例3。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12/24=3/x。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课题:解比例)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用来解比例)。 5、拓展延伸。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我的发现: 聪明的同学:请你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化简下面各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序号。 比 我的方法。 (写出过程)。 1 14:21。 2 36:15。 3 1/6:2/9。 4 2/3:3/4。 5 1.25:2。 6 5.6:4.2。 我的发现: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1、使学生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计算出本班同学家庭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估计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情景一: 师:同学们,老师昨晚想通知大家今天带计算器,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2:发电子邮件。我的e-mail是……。 生3:您只要通知我一个人,然后我去通知5个人,被通知的同学再分别通知5个同学,这样又快又好。 师:我班同学家里有电话的很多,有电脑的也不少。今天,我们来调查一下,我班谁家已安装了电话,谁家购买了电脑。 生1:老师,不用调查了。我这儿有全班同学家的电话。我班100%同学家里有电话。 生2:我们可以调查哪些同学家里有手机或小灵通这些移动电话,这样方便联系。 师:(生1)李××,你真是一个有心人。100%同学家里有电话,可以说成电话的普及率是100%。在我们的生活里,经常要计算和使用“普及率”。这节课,我们就来计算一些普及率。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电脑普及率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能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给了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 情景二: 学生分组统计后汇报统计和计算的百分率结果。 师:我班同学家庭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96.6%,就是求出已有移动电话的56个家庭数占全班58个家庭数的.百分之几。 生2:老师,我觉得应说“大约是96.6%”。 生3:我班同学家庭有电脑的是39户,普及率大约是67.2%。 师:你能根据计算的结果推算出本地区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大约是多少吗? 生1:我认为我们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接近100%,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大概是95%,电脑的普及率低一些,可能有60%。 生2: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不能认为我班同学家庭电话普及率是100%,就认为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接近100%,你要考虑到南通市还有比较贫困的地方。应该说,学田地区的电话普及率接近100%。 生3: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因为我班同学大部分住在学田新村,如果要调查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还应该到其他学校或新村去调查。 师:你想得真周到,你认为应怎样调查呢? 生3:我想在南通市的东西南北中各确定一个学校或新村去调查统计才准确。 师:也就是说,推算和估计普及率要考虑我班同学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南通地区处于什么水平。 评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最为真实的思想,不必考虑教师希望他说什么,而在意“我”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独特,是否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鼓励与反馈“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 情景三: 师: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生1:我懂得了通过调查统计后,能求出某种东西的普及率。 生2:我知道电脑的普及率比电话的普及率低,我们可以把调查的结果反馈给电脑商,让他们加强宣传的力度,多搞促销活动。 生3:我知道了我们学习的统计和百分数的知识很有用。 生4:我觉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我奶奶说,以前人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的好日子,现在我们不但有了电灯电话,还有了电脑,有人家还有了私家车呢! 生5:……。 师: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活动? 生1:我班同学戴眼镜的很多,可以调查我班的近视率,或全校的近视率,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2:我经常看到有同学在校外的小摊买零食。我想调查一下我班同学每月零花钱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钱买学习用品,多少钱买零食。 生3:我想调查有多少人还知道张思德,现在许多同学知道“小燕子”赵薇,不知道英雄张思德了。 生4:我想调查南通市有多少贫困家庭。 生5:……。 评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能颔悟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一致;不刻意要求个别学生给出的答案对全班具有代表性。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发现、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对学生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像成人一样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重复性向创新性过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动有趣的实践感受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让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数学,在探究中体验数学、享受数学。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收获,而不是仅仅重复教师的讲授,面对着具有鲜活生命和灵动个性的学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自己思想、表述自己观点、实现自己思维飞跃的舞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支持者和引领者。 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怎样的模式呈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感觉到这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在探索中,我了解到实践活动是“做数学”的具体表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启迪是:当你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 教材简析: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xxxx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 (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3)交流: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反馈:练一练第1题,说说圆柱的体积和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2、了解生活中“周期性”重复出现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1)提问:出示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有哪两个变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学生独立看图,并口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3)反馈:完成练一练第2题。 (4)讨论:与上一题比较,这里相互依存的变化量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点? 3、感知生活中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练一练第3题: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引导比较:这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3)反馈练习:将练一练第1题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 三、综合应用。 2、你还能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铺垫下一课时。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变化形式。 年龄体重特定区域。 时间体温周期性。 nt数量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材第42页例2、例3。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ppt课件。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 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 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3、巩固例2练习。 (1)出示练习题p44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4、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1.5/2.5=6/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4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p44第8题、第9题、第10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模型高度:原塔高度=1:10。 未知项(x)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x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一、探究新知。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前面我们认识了比,想一想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你能证明吗?----小研究(后附)。 (1)4人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3)比值相等可以证明,还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知识也可以证明呢? (4)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对每个比都适用呢?自己举例试一试。 4、学生齐读,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分数的性质可以使分数化简,比的性质同样可以使比化简,那么,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简称为最简比。 5、你能举例说几个最简比吗?说得很好,在计算结果时,我们一般要得到最简比。 (二)化简比---完成练习题(后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小结:化简比时,我们一般利用比的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化简比较快。但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求比值的方法较快,只是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真分数、假分数或比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获整数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学校体育室有10个篮球,15个足球,篮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的比是()。 3、拓展练习。 3:8=(3+6):(8+)。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 ()年()班姓名。 比的基本性质小研究。 你知道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吗?你能证明吗?你有什么发现?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认识圆。 (1)圆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一、复习。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r d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d=2r。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能正确辨认和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按照指定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电脑课件正方体木块若干。 谈话法情景引入发合作探究法。 一段:学什么。 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1、孩子们,看见大屏幕上的图片和黑板上的表格,你想到了什么呢?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板书题目)。 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品尝到合作的愉快,成功的甘甜。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二段我来学。 第一场比赛:(独立完成)。 1、课件出示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并板书(观察)。 3、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图形。 4、汇报交流。(重点说明怎样画出从左面看到的?)。 5、课件演示。 第二项比赛(同桌合作完成)。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比赛,在第二项比赛中我们进行三个回和的较量。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1)同桌合作完成,看看哪桌搭的多?(两个方向)。 (2)指名汇报。 师:真是太棒了,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搭法。从两各方向观察,我们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那么,搭这个立体图想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先猜一猜。 (3)验证(同桌合作)。 (4)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三个方向唯一性)。 课件出示结论填空。 第三项比赛(小组合作完成)。 看谁搭的多。用六个小正方形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三段我来用。 1、学生完成答题卡。 2、指名汇报答案。 一思我来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总结:我们平常观察物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认真”二字,认真观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你就可以确定这些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样子,同时,我们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4~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7页练习六第1~5题。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34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 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 请同学们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 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35。 2、练习。 完成p35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六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六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六的第2、5题。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9页~第11页。 课前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利用学具合作探究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此教学目标为指导,为了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课堂上李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利用圆片、卷尺、绳子等学具进行探究,使教、学具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得以体现。 课堂写真。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种自行车图片,学生观察。)。 师:你会选择哪一辆参加我校组织的自行车比赛呢? 生:第一辆。 师:为什么选择第一辆自行车呢? 生:因为它的轮子大,跑得快。 师:为什么它跑得快呢? 生:因为它滚一圈的长度长。 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车轮的周长呀! 师:你的反应很快。那么如何测量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小圆片及其他学具探究圆的周长吧! (学生开始讨论,操作学具,2分钟后,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测量方法。)。 [分析]李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行车的车轮让学生首先明确“圆的周长”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圆的周长。在学生想到测量方法时,李老师又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她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给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晒一晒你们的测量方法? 生:我们第一小组先来。我们组是在圆形纸片的边缘标一个起点,然后把它放在直尺上,让这个起点对准零刻度,最后把纸片沿直尺滚动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了。 [分析]让学生操作学具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用事实说明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李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 (说完,大家为第二小组的同学们鼓起了掌。)。 师:大家对你们的方法已经做出了肯定,这个测量方法的确很棒! (此时,第二小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就在这时,老师拿出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接着将绳子在空中旋转起来。)。 师:同学们请看,小球走过的路线是什么形状呢? 生:是一个圆形。 (这时,教师转向第二组的同学并提问。)。 师:如果想得到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小组的这种绕线测量的方法吗? 生:不能。 [分析]第二小组同学们利用绳子、直尺等学具创设了“绕线法”解决了问题后,李老师再次提出了质疑,这次的问题更难解决,也让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 (同学们听完后,恍然大悟,都夸赞第三小组的同学聪明,此时的他们心里美滋滋的。)。 生:不可行。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测量中也存在误差,数据不够精确,我们还要像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那样,找到一个科学普遍的公式来计算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师: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合作探究吧! (同学们通过操作学具,经历测量、填表、计算、观察等活动,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结合教材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分析]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惑去探究,目的明确,再加上小组合作,合理的分工,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教室里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3倍多一些的关系,也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课后解读。 数学课堂中应用教具、学具,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李老师就是利用教具学具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大家印象中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活跃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 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 第1。 ~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课件,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一、复习 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略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 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圆规画圆。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 学具准备: 1个圆形物体、圆规、白纸、直尺、图钉、线、2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找一找(多媒体出示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平面图形大家还认识吗?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有一个图形与众不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学生说出弯曲的后多媒体演示)。 2、看一看。 师: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下面请你欣赏。 2、说一说。 美不美啊?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学生举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的认识圆(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索圆的特征。 1、画圆:同学们,圆这样美,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师:请你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画一个圆。(小组合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随即动画演示)。 (1)借助圆形实物画:你是这样画的吗?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2)借助图钉和线段画:你是怎样画的? (3)借助圆规画:你是怎样画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了圆,但是通常我们会借助圆规来画圆。请拿出圆规。师简单介绍:圆规有2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脚可以随意叉开。那怎样用圆规画圆呢?谁能说一说?(然后老师边示范边讲解)。 (4)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圆。 2、体验: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觉得圆是怎样的一个平面图形? 3、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结合圆规画的圆(屏幕),师介绍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呢? (2)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 看一看、比一比: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半径的长度(同样长)。 (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特征。 4、探索圆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索。 出示例3: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思考下列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交流。 (3)电脑演示,加深理解。(多媒体将学生验证的圆的特征运用了旋转、重合等手段,进行动态演示)这些都是圆的特征。多媒体出示::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d=2r,r=d/2)。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的这些圆的特征正确吗? 质疑:那老师的圆的半径和你的圆的半径相等吗?(强调:在同一个圆内)。 (4)学生概括,总结特征。谁能把圆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多媒体出示。 2、练习十七第1题: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 3、判断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半径。 (3)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4)画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小。 4、练习十七第2题。 四、实际应用。 1、体育老师要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怎么办?(商量商量,帮老师出出点子)学生交流后看动画演示,说明和圆规画圆的道理是一样的。(固定点就是圆心,绳子长就是半径)。 2、师:同学们,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设计成了圆形,比如: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学生讨论)。 (多媒体播放车轮是圆形的行进动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2)(教材第3页例2)。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
上一篇:银税扣款协议大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