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一份计划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一)、这是我们的社区;(二)、我看家乡新变化;(三)、好大一个家;(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整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春天万物复苏,我们也进入学的学期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们初步形成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希望以下计划对广大学生起到一定效果。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山西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华北平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 3、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探究的尝试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有创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己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虽然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1、知道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爱惜自己的荣誉。 2、让学生懂得守时、说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现。 3、懂得社会需要诚信,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势人群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他们产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常设的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 6、引导学生用具体的行动来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7、探究家乡水资源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8、关注家乡的空气质量,探究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9、关注家乡的动植物,初步了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10、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1、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自己家乡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 14、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15、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初步了解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相应的位置。 16、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状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17、让学生了解台湾,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1、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 2、引导学生关注家里的长辈,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4、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5、了解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概况。 1、创设情景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趣去学习。 2、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4、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5、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优秀的教学计划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促进教学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最新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更多教学计划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1)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xx年x月x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一)、这是我们的社区;(二)、我看家乡新变化;(三)、好大一个家;(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4课时)。 学年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是为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奠定基础一门道德教育课程。作为一名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该怎么制定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关于20xx-20xx学年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学会合作的活动。(具体实施于体育运动会)。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具体分配如下表。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四年级有40名学生。大部分都很简单,活泼,积极向上。这个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社会和道德的形成。因为这门课程是开放的、积极的、实用的,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很乐意学习这门课程,并且可以积极参与课程内外的学习活动。 这本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是“珍爱生命”,第二单元是“平安生活”,第三单元是“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是“关心你爱他”。 第一单元重点告诉学生爱护和善待动植物,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危险发生后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同时预防事故发生,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讲的是消费和理财。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消费。 第四单元讲做人的原则。做人要善于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凡事都要有责任感。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起探索。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4.丰富教学内容,从课本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将教学内容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关注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贴近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教室,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通过理解和感悟接受教育。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 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4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 微信公众号搜索 说说网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